图为一读者正在看youtube网站。(Getty Images)

互联网原本是学术界及军事国防部门为了�互联络�而建立的互通资讯管道��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网际网络�提供全球各国公民跨越国界的自由交换、分�资讯的便利性�并且仅依赖某些非正式的协议维系�关资讯在网络内的交换。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西方看中国 正体版       列印机版

拒绝网络过滤

中共对网络管制、监视极为严重。图为无国界记者维护新闻自由网中文网站被封�无法�示该页。(Getty Images)

编译 ◎ 吴达


图为一读者正在看youtube网站。(Getty Images)

互联网原本是学术界及军事国防部门为了�互联络�而建立的互通资讯管道��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网际网络�提供全球各国公民跨越国界的自由交换、分�资讯的便利性�并且仅依赖某些非正式的协议维系�关资讯在网络内的交换。

此�便利工具却给一些有心者透过监视、控管的方式搅乱常规�阻挠网友与网际网络的连�。某些国家基于政治等理由�逐步增加对�上资讯的监控。在廿一世纪的今天�“网络自由”有�当的变化�网络监视制度如滚雪球般的蔓延�不只是各类机构用以阻止员工上网�甚且至少有廿六个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东、北非、亚洲以及前苏联�选择性的阻止人民上网取得资讯及发表言论。例如中共及一些政治独裁者�不容许异议份子在网络上散布有关政治方面的讯息。

新书剖析全球网络过滤程度

英国广播公司�BBC�本年三月廿五日报导�二月份出版的《拒绝网络过滤的实务与策略》�Access Denied: The Practice and Policy of Global Internet Filtering�一书�对全球各国监控网络的情形有�细的剖析。本书的作者都是致力记录全球网际网络过滤情形的“开放网络运动”�OpenNet Initiative�的研究人员。

该书的作者之一��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The Citizen Lab�主任罗纳德.德贝特�Ronald Deibert�与哈佛大学法学院、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研究人员�花了五年的时间测试在四十余个国家上网的情形。研究群反覆尝试由这些国家的一千余个国际新闻和其他网址存取特定网站�同时选择�应各国的一些本土语言网站进行存取。

根据《自然杂志》二零零八年三月十二日对本书发表的评论指出�本书的前半段叙述网络过滤对政治、执行、技术、法律及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网络过滤的效应依其所运用的工具及精细度而定�例如�直接封锁某个网址�对于封锁特定议题的资讯�要来得容易。因为封锁特定网址无法阻止新的网址出�类似的内容�但封锁特定议题的工具则没有这个漏洞�中共是运用封锁特定议题工具的佼佼者。

作者们在该书的后半部份�载他们在二零零六年所作的调查�长达二百页的内容包括全球八大区域四十个国家的网际网络使用情形、法规及监视制度�证据�示�其中的廿六个国家具有监视制度。这部份资讯�当重要�也甚具参考价值。

中共狡猾封锁网络

该研究发��有十个国家经常运用审查制度�阻止其公民浏览网络内容。这些国家包括中共、伊朗、沙乌地阿拉伯、突尼斯、缅甸和乌兹别克斯坦�前三者是最积极的管制者�运用各类技术�包括网络监视。

德贝特表示�网络监视对异议份子的威胁是最大的�不但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也使他们无法在网络上传输资讯。

虽然人权团体及网络团体都致力提高大众对网络监视制度的关注�但实行该等制度的国家�例如中共变得更为狡猾�采取选择性封锁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即时封锁”。在特定的关键事件�如示威抗议或选举时�选择不符合它们利益的网络内容�并予以攻击。

例如缅甸军人政府在镇压和尚抗议事件的同时�立刻封锁整个网络�中共最近在YouTube网站的录�分�网址�出�西藏抗议者的抗议画面后立即封锁该网站。中共还有一�恶名昭彰的“金盾工程”�Great Firewall��严格控制网络。

本书另一名作者哈佛法律学院博克门社会与网络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执行长约翰帕尔弗雷�John Palfrey�表示�某些国家正在考虑是否要绕过全球资讯网络�也称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建立自己的区域网络�例如中共万维网以及伊朗万维网等。因此�如果说在中国境内上网与在美国境内上网的浏览经历有所不同�一点也不夸张。

网络技术道德责任

然而�未来随着上网工具的愈趋多元化�如手机及其他连�工具�网民上网的方式将更为便利�咸信中共等积极管制网上自由的国家�必须依赖更多的监视技术封锁网址。因此�先进国家研发的网际网络技术�都很有可能被中共反过来用以控制、镇压异议份子。

本书亦有专章讨论规范�售网络监视工具企业的道德责任�约翰帕尔弗雷在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表示�某些美国公司建议制订网络道德准则�帕尔弗雷指出�这些原则至少应涵盖目前保护�上言论及隐私的最佳典范�以确保签署本�原则的公司�落实此等原则的执行。◇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苦难文学 书写心灵自由 (第67期) ---2008/04/24刊
  • 铁链锁不住浩荡的风(第67期) ---2008/04/24刊
  • 不熄的艺术火焰(第67期) ---2008/04/24刊
  • 自由广场上吟唱悲歌(第67期) ---2008/04/24刊
  • 一颗良心留遗愿(第67期) ---2008/04/24刊
  • 自由�我们坚守的精神(第67期) ---2008/04/24刊
  • 愉悦呼吸自由空气(第67期) ---2008/04/24刊
  • 中国自由文化的精神圣徒(第67期) ---2008/04/24刊
  • �关文章
  • 人类的火炬手 为受难中的西藏而作(第67期) ---2008/04/24刊
  • 苦难文学 书写心灵自由 (第67期) ---2008/04/24刊
  • 中国佛教危机严重 (第67期) ---2008/04/24刊
  • 如何对话�达赖要的是中共不敢给的(第66期) ---2008/04/17刊
  • 独裁领袖的尴尬(第43期) ---2007/11/01刊
  • 继战争警告后 法美推动UN对伊朗新制裁(第38期) ---2007/09/27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