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 require '../MagHead2p.htm';?>
为何用恨表达爱?
@ require 'MagLeft2p.htm';?>
|
为何用恨表达爱?
|
|
文 ◎ 臧山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咬碎仇、咬碎恨,仇恨入心要发芽。”七零年代后出生的中国人,大概很少听过这个文革样板戏李铁梅的著名唱段。两年前,一帮已经半老的朋友们聚集在美国,一位女士唱将出来,听着别有一番滋味。
仇恨的结果当然是暴力,共产党却希望以之来实现世界大同的博爱目标。
“爱”必须用“恨”来实现。这种听起来十分诡异的逻辑,过去几十年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爱国却必须用恨别的甚么国家来表述。世界上许多比较有成就的国家以及不幸和我们相邻的国家,几乎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恨国”对象。从前苏联、越南、印度、美国、日本、台湾都有幸被中国人恨过,不如此,便无法表达爱。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而最新的发展,是爱国必须用恨法国和西藏来表述。如果有人竟然不恨藏人,却认为西藏人也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如王千源),或者是不恨法国人,认为不应该抵制法资的家乐福(如金晶和韩寒),那一定是不爱国甚至是卖国的表现。
有人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谓“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中国女子爱上男人喜欢说“恨死你了”,或者干脆是“挨千刀的”。毛泽东的《矛盾论》对此有更为精彩的总结,“矛盾的一方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如果不“恨”,便无所谓“爱”了。
对此我一直心怀疑问,因为基督耶稣的爱,诸天神佛的慈悲,甚至孔孟儒家的仁,都并不曾有这样的前提,想来确实奇怪。其实在大部份国家,爱国主义表达的也只是纯粹的爱,以喜爱具体的人民和土地,或者是欣赏传统及文化作为表述的方式,而不是仇恨。
人类历史上当然有这样以恨为爱的例子。比如德国纳粹和某些极端主义的恐怖份子,便是以恨来表述自己的爱。通常而言,这样的爱国会被冠以“主义”的后缀。“主义”意味着超越一切的绝对价值,任何其他价值原则一律被覆盖,这是主义的功能。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这其实是共产党文化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安排。因为不仅仅是爱恨国家,而且也爱恨别的领域。比如说爱无产阶级必须恨资产阶级;爱革命兄弟必须恨反革命份子;爱共产党必须恨所有别的党;爱毛主席当然就要恨蒋介石。这种党文化的普遍教育成为今天中国社会主要问题的价值观基础,阶层森严、集团罗列,爱自己当然就要恨别人,若不称心如意便必须报复。
今天我们所见识的民族主义狂潮,只是这种价值观在所谓国家民族层面的爆发。“仇恨入心要发芽”,仇恨在心中生长起来之后,当然不可能结出爱和善的果实,而且最终损害的必然是自己,个中道理其实并不复杂。◇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咬碎仇、咬碎恨,仇恨入心要发芽。”七零年代后出生的中国人,大概很少听过这个文革样板戏李铁梅的著名唱段。两年前,一帮已经半老的朋友们聚集在美国,一位女士唱将出来,听着别有一番滋味。
仇恨的结果当然是暴力,共产党却希望以之来实现世界大同的博爱目标。
“爱”必须用“恨”来实现。这种听起来十分诡异的逻辑,过去几十年真实地发生在中国。爱国却必须用恨别的甚么国家来表述。世界上许多比较有成就的国家以及不幸和我们相邻的国家,几乎都曾经作过我们的“恨国”对象。从前苏联、越南、印度、美国、日本、台湾都有幸被中国人恨过,不如此,便无法表达爱。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
?>
|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070/4682g.htm(新纪元周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