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察觉实证手段的局限性,西方科学还是占据了现代社会至高无上的位置。在人为的作用下,科学从一种实践方法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带有宗教性的东西:科学主义。

五、从科学到科学主义:变异的开始

考察西方科学的源流,就会发现:希腊文明中那分析还原的概念思维和线型推演的逻辑方法,都是从人们观察世界的日常感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在于,希腊人的生活感觉无疑是很有限的。而概念思维和逻辑方法的提炼,又进一步抽象和扭曲了这种生活感觉。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科学新思维 正体版       列印机版

被异化的科学
西方科学的限度与反省 (二)

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科学逐渐按科学的规则把社会制度化。在这其中,接受系统的教育是获得社会认可的必经之路。图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典礼。(法新社)

文 ◎ 郑健

即使察觉实证手段的局限性,西方科学还是占据了现代社会至高无上的位置。在人为的作用下,科学从一种实践方法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带有宗教性的东西:科学主义。

五、从科学到科学主义:变异的开始

考察西方科学的源流,就会发现:希腊文明中那分析还原的概念思维和线型推演的逻辑方法,都是从人们观察世界的日常感觉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在于,希腊人的生活感觉无疑是很有限的。而概念思维和逻辑方法的提炼,又进一步抽象和扭曲了这种生活感觉。

西方科学以这样一整套概念和逻辑构造起来的理论体系,它本来只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一种特定的理解方式;科学知识的掌握曾经也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并未大面积和深层次的干预人类的心灵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实证主义的抬头,使得西方科学那原本从有限的生活感觉中抽象出的概念和逻辑,通过观察、实验的检验,获得了更多的例证,披上了绝对真理的外衣;并反过来去演绎生活感觉,规范和剪裁生活感觉。从而使有限的更有限,狭隘的更狭隘,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科学知识构成的封闭世界里,循规蹈矩。

这其实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变异。科学知识本来是来源于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意识型态,一种价值观,就像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看到的只能是一个灰色的世界。如果将之错认为是世界的全部真相,人类就已经开始人为地让科学误导自己。

近代科学完全立足现实而发展,以是否可视、可观测为科学与“非科学”的楚河汉界,是实证方法的恶果;人们盲目相信科学万能,完全陷入可视的现实空间,认为可视即真,不可视皆幻,更饱受实证精神之束缚。

生活感觉的无限丰富,正在于跨越可视与不可视的界限;观察与观测,做一个旁观者,对探索可视的空间有巨大效能;体验和领悟,把自己内置于世界之中,做为浩大宇宙的一份子,则可以领略不可视空间的无尽风光。

西方科学对世界的把握,只适应着种种生活感觉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最好的一种。它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局限性极强。二十世纪欧洲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胡塞尔在他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表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的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只见事实的人。”

需要补充的是,西方科学对“事实”的理解也局限在实证的、可视的范围内。按照它的观点:(一)物理物质是唯一的实在;(二)积累的、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是不可动摇的;(三)就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而言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是不可动摇的;(四)积累的、公认的科学方法是不可动摇的;(五)通过应用科学方法获得并被验证过的知识是不可动摇的。科学于是变异为科学主义,现有的已形成封闭格局的所谓“科学知识”,成为“现代人”恪守的价值观。

六、从科学主义到科学宗教:价值的实证还原

科学主义为人类带来意识型态上的限制,导致近代社会的强烈世俗化。种种美好的价值都遭到挑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实证证明的,都是无意义的。科学试图吞没人生的意义,试图说明一切不可视、不可测量的事物均为幻象。一九九二年出版的信仰与宗教词典在描述科学主义时说:“它用物质说明敬畏、想像、美、善、真理,并被认为拥有对心灵痛苦、苦难和道德问题的答案。”

宗教受挫,传统断裂,一切唯科学马首是瞻。科学社会学家郝勃斯(A.H.Hobbs)认为,科学主义“相信科学能回答所有的人类问题,它使科学成为哲学、宗教、习惯方式和道德的替代物。……它是信念的一种形式,一种塑造思想,影响行为的教义。”

对于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性,大众可能还感到有些陌生。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认为:“从广义的宗教定义来说,任何有生命力的意识型态都有宗教性,都有其特殊的终极关怀。”(《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人们已经渐渐明白,“科学本非万能,人们偏把它当作万能,于是现代科学反成了科学宗教了,内容充满的是迷信。”(《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一九九六,张绪通)

那么,西方科学这种现代社会的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怎样的终极关怀和宗教世界观呢?

首先,它认为可视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的世界,这一世界是无数互不相关的基本粒子的机械组合,按照“从复杂还原到简单”的逻辑,如果无法测到基本粒子的思维和价值观,那么我们所处的世界同样“没有思维和自己的价值观”。(弗雷德里克.费雷)

其次,它认为世界对于人是“纯粹客体”,强调实证即意味着排斥一切主观因素,维护客观性的绝对权威。法国还原论生物学家雅克莫诺说,人类必须接受现代科学的内涵:“他是完全孤独和孤立的。现在,他最终真正认识到,他像一个吉普赛人,生活在一个异化世界的边缘。这个世界听不到他的音乐,无论对于他的希望,还是对于他的痛苦或罪恶,这个世界都无动于衷。”(弗雷德里克.费雷)

第三,由于精神的地位在宇宙中失落,无论对个体还是人类,肉体生命都绝无永恒可言,又由于人和宇宙处在极深的对立之中,关联的外在性和组合的机械性决定了人对待他人和世界采取“无所谓”的价值态度。

第四,唯一有意义的是远远超出人性需求(NEED)的无限的物质欲望(WANT),欲望的满足便是好的、善的,便是进步与发展;相反便是坏的、恶的,便是倒退与灾难。

第五,由于只有科学能支撑这样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科学便是上帝,科学家便是红衣主教。如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所言:今日人们信仰科学家的意见甚于中世纪的人崇信红衣主教。相应的,大学与研究院便是教堂与修院,科学发达国家(如美国)便是天堂。反科学者则被贬入社会底层,“沉沦下僚”,不仅饥寒交迫,而且万众唾弃,远甚于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这便是西方科学这一宗教的系统面貌。由于“利用”消灭了“正德”,更歪曲了“厚生”,它的独断性就变得尤为夸张:“非科学”意味着荒谬,“伪科学”意味着罪恶,无法实证的一切感觉经验和价值信念的合法性统统被剥夺!

回顾二十世纪的历史,西方科学这一具有强烈排它性的宗教在统一人类思想方面,确实超过了历史上所有宗教。达尔文所谓“全世界未开化的民族”均已皈依西方科学这一“光凭信心迷信的大教会”(《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一九九六,张绪通),迷信实证科学达到疯狂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剧

七、科学宗教的困难:存毁之间

人类信仰科学,流弊所招,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失衡和人性伦理的失落。由于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在疯狂的物欲支配下,人们随心所欲的对待世界,一面掠夺,一面污染,涸泽而渔,打破了自然原有的均衡;由于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在疯狂的物欲支配下,人们随心所欲的对待自己与他人,犯罪、乱伦、吸毒、自杀,纸醉金迷,摧毁了社会原有的和谐。

自然的报复,再加上人们彼此互相报复,两相交织,愈演愈烈,已经将整个星球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更令人忧心的是,人对于西方科学的信仰,含有极强烈的外在强迫的因素:科学和政治、教育、商业等文化型态广为联姻,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现代商业广告不仅刺激物欲,而且不断创造新的物欲,通过声像灌输强行种植在人们心里,以便倾销科技的新发明,就是科学商业化、商业暴力化的典型例证。

有人认为西方科学衍生出的弊端与科学本身无关,主张科学是纯中立的、工具性的,是不具备价值性的。西方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异及心理情感的变异能够毫无关联吗?这种截断源流联系的说辞并不符合辩证法的思想,更不会为任何一位诚实而有良知的人所接受。正是西方科学的利诱(技术发展)与威逼(文化霸权)使人类走向毁灭边缘。

作为一种宗教,西方科学起到的作用原不仅仅是物质和技术的发展,它一方面保持着纯客观的外表,另一方面却教化并塑造着现代人类的思想。思想,传统上是宗教与哲学的范围,正统宗教都讲道德,而科学不讲道德,只相信物质,那么科学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西方科学内部,也在不断修修补补:如系统论和粒子靴绊假设试图恢复粒子间的联系;“无限再循环”理论试图恢复人和自然的协调;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则暗示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是不可能的。

科学宗教已开始四分五裂,纷纷放弃原来那种原教旨主义的立场。但系统论“整体大于部份之和”的主张并不能兼顾事物的复杂性与相关性,而东方传统科学则“走上了一条与系统论相反的路,它证明着事物是一种全息关系,部份映现着整体,并凝聚着整体的各种信息。比如,人是宇宙的缩影,而人身上的各个部份又映现人的整体,耳朵是一个人的信息体,手也是,再进一步,如手的第二掌骨又是人的整体缩影。其实何止手的第二掌骨,人体的任一节肢系统,从最长的股骨到最短的指骨,均有对应人体各部份的穴位,每一个部份都是全息单元。这就是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和先哲对话》,一九九六,陈志良)

“无限再循环”理论则忽视了“再循环本身要使用资源,消耗能量,产生热污染,归根到底,像其他措施一样它恰是一种工业活动。再循环是有用的、必要的,但想像它能提供任何根本的解决,实在是一个幻觉。”(Porritt, Seeing Green, Blackwell, 一九八四)

而东方传统科学则主张将对宇宙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将节俭、自律、人性化的生命观,作为指导我们行为的更根本的出发点。量子力学对把握世界的可能性的悲观态度消解了西方科学存在的基本框架,更标明东方科学精神前景辉煌。老子云:“反者道之动。”西方科学的宗教型态,是它的异化的极致;“厚德载物”(《周易》)的东方科学,必将取而代之。(待续) ◇

所在期数封面故事
  • 五一二劫后.重建路茫茫(第71期) ---2008/05/22刊
  • 花季少年永埋地震废墟(第71期) ---2008/05/22刊
  • 死城.人间炼狱(第71期) ---2008/05/22刊
  • 灾区记者良心呐喊:我的愤怒微不足道(第71期) ---2008/05/22刊
  • 都江堰工程无大碍 两千年古迹显神奇(第71期) ---2008/05/22刊
  • 四川重演唐山大地震(第71期) ---2008/05/22刊
  • 相关文章
  • 西方科学的源流(第70期) ---2008/05/15刊
  • 新发明一瞥(第59期) ---2008/02/28刊
  • 法国兴业银行的巨额亏空丑闻(第57期) ---2008/02/14刊
  • 武警高官自杀潜藏的内幕(第50期) ---2007/12/20刊
  • 回首三世姻缘 心了然(第44期) ---2007/11/08刊
  • 和解和人性(第39期) ---2007/10/04刊
  • 实证科学受冲击 新的世界观正在出现(第38期) ---2007/09/27刊
  • 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第32期) ---2007/08/16刊
  • 正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第10期) ---2007/03/15刊
  • “伪科学”问题争论中的盲点(第8期) ---2007/03/01刊
  • 新一期受欢迎文章
    推荐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