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丘尚德、方洪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科幻类影片不仅在构思上要有吸引力;拍摄画面方面上让人惊栗;在细节上,还必须符合基本的科学常识……
刚刚看过最新科幻片《钢铁人》(Iron
Man)的观众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现实世界的科技。影片上映后有评论认为,这部片子与以往的好莱坞表现科技的电影相比有些不同。那就是以往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有太多不真实的地方。怎么,科幻电影还要真实吗?是的,下面就让我们以几部比较真实的电影为例,谈谈科幻电影的真实性。
科幻电影中的不真实
幻想类电影在近年来大行其道。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得导演们可以将过去难以表现的超自然、超技术的场面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栩栩如生;另外一方面,传统的电影也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日益膨胀的想像力。
幻想类电影总的来讲有两类,一类是玄幻类,再就是科幻类。玄幻类电影可以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导演可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影片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而科幻类要求就比较高,观众们也会更挑剔:影片不仅在构思上要有吸引力;拍摄画面上让人惊栗;在细节上,还必须符合基本的科学常识。
近年来最著名的科幻影片《星球大战》(Star
Wars)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幻电影之一。但是,就算是《星球大战》的高投资和强大阵容,也难免搞出些行家眼里的低级错误:比如影片中太空飞船“嗖--”的一声呼啸而过。认真的观众们说,这怎么可能,太空中是真空,没有空气,当然也不会发出任何声波。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二零零三年有派拉蒙出品的《地心毁灭》(The
Core),一群地航员前往地心启动旋转的地核,以挽救趋于消亡的地磁。这部电影被认为是常识性错误百出,其中包括:夏威夷被说成是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马里亚纳海沟被说成是在南太平洋,还有影片中可以钻入地球的“virgil”载具,都成了影评诟病的对象。
然而,也有些电影充份的照顾到了“幻想”的合理性。这里我们介绍的五部电影,在很多细节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可见其导演对于“幻想”的合理性费了一番苦心的。
《2001太空漫游》[1968]
作为科幻电影中很有影响的作品,由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是一部高度写实的经典,曾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整体而言,该影片是少数精准描写太空(一个近似的真空)无声状态的科幻影片之一。当太空船飞越太空时也悄然无声,因为有声音就不像是在真空中旅行。
《2001太空漫游》多半依据事实,特别与“发现号”上无重的精准描述有关。该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运用在转动轮里的轨道镜头,提供人造地心引力,正好和轮外的无重状态形成对比。太空舱内的太空人正在漫步,也许透过velcro式的地板漆可以解释漫步速度的怪异迟缓。
舱区有着覆盖“魔带”(或类似物质)的墙面,使得太空船内人员穿着合适的鞋就可以走过去。
其他的精心设计还包括:星球并不会落到行进中的太空船后面,因为要看得出星球在移动,太空船必须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太空船内人员吃糊状食物而且只用吸管吸取液体。
另外,尽管要等到影片拍摄的第二年(一九六九),人类才真正登上月球,库布里克还是在影片中描述了人类登月并建立月球基地的场面。当然,人类自从一九六九年登上月球后,并没有下一步的举动,更没有在二零零一年前建立任何的月球基地,这是在当年无法预见的吧。
此外,太空船内人员看起来就是很能应付无聊而例行的长程、直直向前穿过空洞太空的旅行。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乔尔(Joel)和蕾婷(Clementine)是一对情侣。在一次争吵之后,蕾婷来到一家专门从事选择性记忆清除的公司“lacuna”,要求抹去关于她与乔尔关系的记忆。
当乔尔发现自己的女友已经清除掉他们之间关系的记忆,在心痛与愤怒之下,他也跑到执行这项程序的公司要求除去他的记忆。
可是,当清除记忆的程序启动后,乔尔却发现自己还是想要留下对女友的记忆,所以开始抗拒。
这部电影将记忆描绘成一个相互连结网络。在狂乱的下半段,当技术人员开始启动他的心智时,乔尔呈睡眠状态。我们就跟着他从与女友关系的最近记忆滑向他童年最早的记忆。
当他看到每个记忆时,技术人员就辨识出来并且清除掉,这就造成一个特别的结果:当他跑着穿过去书店,书也一直从书架上消失;当他逃出房子,一面墙也同时不见了。
像这种选择性记忆清除器还远超过我们现在的科技,但是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这并非不可能。一些痴呆形式可以作用在特殊的记忆方面,好比说,只针对这个世界的实际知识而非“个人”生命记忆的语义痴呆。
最后,乔尔和蕾婷在此相遇了,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曾经是一对恋人。难道姻缘真是天定?影片的终结往往不是故事的结局,当影片的最后两人走在一起时,观众尽可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来推测故事的结局。

《王牌冤家》中Jim Carrey 饰乔尔(右)和Kate Winslet 饰蕾婷。(Getty Images)
《异形》(Alien [1979])
这部科幻恐怖片中的许多细节都有其真实面。比如说,在数十年的漫长星际旅行中采用“假死”技术来维持太空船成员的生命。其他的影片中往往有超光速旅行的镜头,这对宇航员而言并不现实。
影片着重描述一种宇航员们在太空中遇到的残忍而又怪异的外星生物,影片的标题也因此而得名:异形。这种生物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外形和特点。
电影中异形的发育有三个阶段:开始时它是一枚蛋,进而孵化出一种大小如头颅、有强壮尾巴和爬虫类外表的蜘蛛。这个生物体会附在靠近它的活体,当它包住受害者的脸时,它就会将胚体注入受害者的胃。之后,它掉落死亡。胚体靠着受害者消化的食物存活下来。最后它以十分恶心的方式破体而出,成为太空船上的杀人狂。
像这样的生命周期,每个过程都可以在地球的自然界中看到,比如寄生虫与社会性昆虫等。在影片内容发展过程中,异形的发育过程可以说是带有悬念色彩,这大概是制片商有意为之--避免太多的旁白和解释,而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异形发育的全过程,从而突显影片的恐怖性悬念。
然而,影片中也有些令人不解的场面。例如,异形成年之后,它竟然可以在数小时的时间内由三十公分长到二米;还有,异形的血还具备非常强的酸性。如果是这样,其身体的其余部份都要用特氟隆(Teflon)做成,否则,一般传统的有机体显然无法承受强酸的作用。
《千钧一发》(Gattaca [1997])
命运在基因中吗?这个问题涉及科学、伦理等的方方面面。而安德鲁.尼柯(Andrew Niccol)导演的电影《千钧一发》,表现的就是一个完全被“基因主宰论”控制的社会的荒唐偏见。
在这个社会里,大部份受孕过程都要经过基因筛选,然后通过人工受精方式怀孕。因此,大部份的婴儿看上去都拥有完美的基因组合。就好比影片中的一个场面:一位看上去很友好的遗传学家向忧心忡忡的父母解释说:“这孩子还是你们的,不过他是最完美的你。”
在这样的社会,每个人的身份与基因身份也不断受到ID生物统计系统监测着。
于是故事来了,主角文森特是一名“无效的人”,因为他是自然生产出来的。结果呢,他弱视,而且心脏也有问题。他只被允许做卑微的工作。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宇航员的梦想,文森特不得不向一个有残疾的“有效人”购买尿液样本,试图以这种方式在基因考核中蒙混过关。
在《千钧一发》中,社会被故意描写成“敌托邦”,有时还具有讽刺性。最令人瞩目的是,文森特在Gattaca航太集团的面试“题目”竟然仅仅是一个尿液样本。可是呢,遗传学只能给出统计上的预测,很少百分之百确实。因此测试的结果是,公司还要谨慎的直接面试他。
《千钧一发》是少数涉及基因歧视这一话题的电影:到底我们有多少是真正被基因所控制?
当文森特在竞争中胜过基因上更为优越的角色时,大部份得自于他坚强的意志。这是不是意味了基因测试根本不能预测人的成就,或者它仅仅说明了我们只是还没有找到意志力的基因罢了。
《索拉力星》(Solaris [1972]、[2002])
“我被一种想法所困扰着,那就是我记得她的错,可是不知所以然的我却是甚么事都是错了。”
这部前苏联一九七二年的经典科幻片关心的是人类理解能力于科学本身的极限。二零零二年,该影片被翻拍,美国影星乔治.克鲁尼担纲担纲主演。
心理学家克利斯.凯文(Chris
Kelvin)被派往一个环绕神秘行星“索拉力星”飞行的太空站,调查为何太空站成员不再向地球回报讯息。凯文发现他们都处在一种心理崩溃的状态,而且糟糕的是,凯文自己很快也处在这种状态。
当他第一次在太空站睡着后醒来,惊奇的发现自杀身亡好几年的妻子蕾亚竟然就在他的身边。
影片没有试图解释这些。似乎无缘无故的,索拉力星把蕾亚带回来了--以她丈夫对她的记忆造出了她。
但是她真的是蕾亚吗?还是她只是克利斯自己的认知与有限的理解拼凑而成的?索拉力星本身也同样无法被理解,它的地表充满了活着又非活着的那种奇怪几何形状。
原著作者波兰的史丹尼斯劳.赖(Stanislaw Lem)对于外星世界将是奇异甚至令人类难以理解的想法感到深信不疑。《索拉力星》正点出这个想法的核心。
在影片中,尽管克利斯是受过训练的心理学家,但他还是无法了解他的妻子。这部电影所提出的问题是,克利斯甚至理解不了自己的妻子,又如何能够了解像索拉力星这样的外星呢?同样的,目前人类科学中的某些研究领域也是神秘莫测,比如量子力学,还有意识问题。这一切对人类来说,也许将永远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