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梅溪子 图 ◎ 林玉山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仁民爱物”才能心物感应,“天人合一”方可体察万物入画。
“观物之生”为着写生,玉山伯一生艰苦卓绝、费心费力,但乐在其中。
早期一九三零年绘《莲池》时,夜宿草寮受蚊叮咬,清早蹲守池畔以听荷花乍开之音并闻其清香,又不惜成本用金粉涂画泥池之色。一九四零年代为了描绘矢鸡,到田里写生野禽,又花钱到市场买回一对公母矢鸡来饲养,以便详细观察素描记录在案。
他所提倡的,自己都身体力行,在师大时,大热天还是带领学生们到处去写生。
玉山伯走到哪里就写生到哪里,到世界各地旅游也是如此。最有名的就是,一九七五年他到美国华府动物园看到了熊猫,一九七六丙辰年根据写生及记忆绘作了《熊猫图》而题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云云。留下一九七八年熊猫速写,应系退休后与夫人再造访华府时所作。
写生只是素材,玉山伯教导学生们学了技法后,要融会贯通把绘画者个人的感受发挥出来,但那是真善美而不是走火入魔似地乱画一通。所以对艺术家而言,人文素养与哲学思想修为至为重要。
譬如说画龙吧,龙是神话动物,文史上有记载,台湾庙宇石雕多是龙虎,日本画家历代也有人专门画龙。龙无法写生,只有靠其他动物形象各取一部份组合成想像图形,重视的是笔色构图与神彩。有国学基础,知道“虎从风、龙从云”及“鱼跃龙门”的典故,画家才好构思画龙题材。
玉山伯早年画过水墨龙图,一九七一年作《卧龙图》、一九七二年《际会风云》、一九七五年《鲤鱼化龙》,一九七五年《云龙图》题有“仿堂本师笔意”字样,到一九八八年更上一层楼画了好几张彩墨《扶摇上九霄》、《乘时变化》
(见图示)、《跃天池》、《云龙戏珠》等图。
照笔者看,要“我手写我眼”,“仁民爱物”才能心物感应,“天人合一”方可体察万物入画,“诗情画意”终于“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