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嫣华、翠燕 图 ◎ 嫣华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若要巡礼台湾的庙宇,剪黏与交趾陶这两项高难度的传统工艺是不容错过的。光鲜亮丽、色彩缤纷的作品后面,不仅包含了师傅倾尽毕生的心力,还象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台湾的庙宇从外观上来看,大部份的屋顶都有非常繁复的装饰,甚至于随着阳光的照射,在不同角度会反射出闪烁的光芒;不过,由于屋顶总是高高在上,一般人也很难得一窥究竟,多半觉得屋顶上的东西很热闹、很漂亮而已。那么到底屋顶上琳琅满目、色彩鲜艳的“剪黏”和“交趾陶”是怎么做成的呢?

屋顶上的剪黏三仙。

剪黏的碗和剪开的碎片。
到台湾嘉义县新港乡供奉妈祖的奉天宫,眼前所看到的那些富丽堂皇的屋顶上,大部份都是“剪黏”的作品所装饰的。艺师陈忠正告诉我们,兴建于一八一一年的奉天宫由于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时受损而大事整修。当时做剪黏的师傅们费尽心思,希望尽快将前殿、中殿和后殿的屋顶重新妆点,恢复以往的荣景,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艺师陈忠正肩负师父的信任,参与整修的工程。他说:“前殿部份是奉天宫请求我的师父林再兴先生来监督,师父再委任我来完成这个剪黏的工作。因为有师父的委讬,我不敢辜负他的期望,所以我将倾一生所学,尽力地发挥。在前殿的剪黏,和一般庙宇的剪黏大不相同,它的细腻度、做法跟一般庙宇截然不同。”
整修工程分别由三组不同的艺师承揽,这是庙宇中常采用的一种良性竞争的方法,含有让艺师们互别苗头的意味。直到现在,在台湾的传统工匠还是非常注重人文伦理,有了师父的讬付,用最恭敬的心,把最好的手艺在神佛的殿堂呈现出来。
剪黏──立体的马赛克
“剪黏”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镶嵌艺术,早期的“剪黏”是利用破碎的瓷片或碗片,把材料修剪成需要的形状,然后一一的黏贴在塑造好的形体上面,所以也有人说它是“立体的马赛克”。从制作过程来看,“剪黏”是一项非常耗时,而且劳心劳力的工作,匠师们必须把瓷片牢牢地黏贴在屋顶上,所以工程进行时,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屋顶上作业。
“剪黏”只流传在民间,是一种装饰在建筑上的工艺,它的起源已很难考据,相传是中国南方特有的镶嵌艺术。在福建的漳州、潮州一带,清朝时就采用剪黏装饰寺庙,在清代中叶随移民传入台湾,大约已有一百七十几年的历史。
“剪黏”的制程
◎ 打稿──必须把要制作的形体勾画出来。
◎ 折线──用铁线塑出基本形状,这就是作品的骨架。
◎ 搅和水泥──将水泥、砂石、麻绒等均匀搅和。
◎ 制作粗胚──将搅和好的水泥材料,填入骨架之中,这就像作品的肌肉一样。
◎
剪──将陶瓷的碗片剪成适合的形状。说到这个“剪”,这就是这门工艺最特殊的地方,早期的艺师利用破碎的碗盘,加以修剪利用,到后来为因应需求,才渐渐发展烧制出专门供给“剪黏”所用的彩色薄碗。
◎ 黏──将修剪好的碗片,沾附水泥,黏贴上去,至此“剪黏”的作品就大功告成了。
然而,这只是把标准制作程序列出来而已,实际作业时,所面临的挑战可不小。为了要和建筑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制作“剪黏”的所有动作都要在屋顶上面完成,它本身的难度,再加上高度,这就是它极具挑战性的地方了。
交趾陶──祈求吉祥平安

庙宇屋檐的交趾陶。
“交趾陶”属于低温的多彩陶,相传源自于汉朝的绿釉,跟唐三彩也有一些关连;虽然它的出处难以考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清朝末年时,在中国的南方已有很多庙宇或建筑物上装饰着交趾陶。“交趾陶”这个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经施翠峰教授的调查显示,原来在日本明治时期,日本学者发现,所谓来自中南半岛的交趾烧,源自于广东窑,因此广东窑又称为交趾烧。而传说嘉义地区的艺师叶王跟随广东窑工匠学习烧陶,因此将嘉义地区烧制的“庙尪仔”,通称“交趾陶”了。
交趾陶的特色,在于它的造型比一般的泥塑、陶偶来得细腻精致,而它的釉色也更为鲜明亮丽。因为通常被用在庙宇中,所以几乎每一个交趾陶和剪黏的作品都带有祈求吉祥、平安的象征意义。
交趾陶的制程
◎ 打稿──必须把要制作的形体勾画出来。
◎
塑形──一般用在庙宇上的交趾陶偶,因为都是独一无二专门设计的,所以它必须用双手捏塑成形。手捏法还包括捏、塑、堆、刻、划、贴等,交互运用;如果用在艺品上要做的数量比较多的话,大部份则是用压胚成形的方式。
◎
挖空──为了使烘烧时器体的热度均匀,必须使其胚体厚薄平均。因为重量已降低,所以将来使用灰土或水泥黏接在壁上也较为容易。体积大的作品则必须加以切割分块。
◎ 阴干──必须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阴干,放置的时间视作品大小而定。
◎ 素烧
(第一次烘烧)──现代交趾陶用电窑或瓦斯窑来烧制,第一次烧的温度约在一千一百度左右,大约要三十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素烧。
◎
上釉──交趾陶之所以色彩鲜艳,就是因为它用了极为特殊的釉药,它不但和一般的陶瓷用料有所不同,各家的交趾陶艺师各自调配自己的釉药,以区隔各家作品的独特性。
◎
釉烧──上釉后,再度进入电窑烧炼,完成之后,颜色亮丽却有脱俗之感,因此交趾陶又有“宝石釉”之称。然而,交趾陶的釉药中因为含有铅的成份,所以交趾陶通常不可以直接使用在食用的器皿上。
技艺的传承

尚未上釉的鳌鱼交趾陶(上)及其成品(下)。
艺师陈忠正回忆当初当学徒的情景,他说:“学剪黏是学徒制的,第一年可以说是当小工,帮师父搅土、提土,还有做一些比较粗的东西;第二年才可以学习做简单的剪黏,比如:水族类、花鸟类、草花等这类的制作;第三年开始学做人物类,只能做到简单的士兵而已。等到三年学成之后,才可以做到武将骑马这种精细、难度较高的作品。学习是渐进式的,从简单到繁复的技艺,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学来的,必须吃很多苦才能学成的。”
曾获得政府颁发民族艺师头衔的林再兴先生,分享从学徒到大师的甘苦谈,他说:“在当时,不仅要学习怎么画图稿,还要学做实物,每一样都要学习,历经三年四个月总算学成出师。我跟着师父做了六年后,自己到北部龙山寺、松山妈祖庙去做。”师徒两人同时谈起早年当学徒时候的辛苦,那真的是如同古人所说的,至少要学三年的时间,才能扎实的打好一门技艺的基础。
林再兴师傅,一九二九年出生于嘉义县新港乡。从十八岁开始做寺庙的修建工作,现在已经八十一岁了,仍然宝刀未老,熟练地创作眼前这些小小的交趾陶偶,到现在一天仍然可以做两个陶偶。台湾全岛的寺庙很多都有他的足迹和手艺,就连外岛的琉球都去过。而他所修建过的庙宇,早已经超过两三百座了。
老师傅林再兴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烧制交趾陶的炉子都是现成的;从前的炉子都得自己做,自己烧,所做出来的交趾陶都是使用木材烧的。从前得到寺庙去工作,往往去一座庙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不像现在可以在家完成。
匠师就地制作交趾陶,因应不同建筑、庙宇的个别需求,徒手捏制陶偶,每个陶偶几乎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些匠师也练就了十八般的好技艺。
庙宇屋顶上那些亮丽的装饰,除了大部份是剪黏的工艺之外,在人偶方面,则大部份使用交趾陶。由于陈忠正和林再兴师傅是属于洪坤福这一门派的艺师,所以同时精通“剪黏”和“交趾陶”两种技艺。屋顶上除了那些活灵活现的神龙形象之外,一些中国非常著名的诸如《封神榜》、《三国演义》等的传奇故事,也一起在屋脊的牌楼上缤纷上演。
两岸庙宇工艺的对照
老艺师用超过一甲子的时间,奔走于全台各地,长驻于庙宇中,将传统忠孝节义、历史典故、神仙传奇、吉祥禽兽题材,活跃地展现于寺庙内外,获得文化界的肯定与赞美。终日游艺于这些富含戏曲、文学、绘画、捏塑、烧陶、民俗传说与宗教内涵的陶偶中,是国宝级的民族艺师,传承着“剪黏”与“交趾陶”的寺庙文化。
当林师傅被问及台湾和中国大陆寺庙的工艺水准的差别时,他十分感慨地说:“传统的‘剪黏’和‘交趾陶’在大陆的寺庙中已经看不到了,他们的文化层次与我们相差很大,我们台湾比较有竞争力,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完整保存下来,甚至加以发扬光大。大陆很多的寺庙都是向‘钱’看,在庙前摆张桌子,要进庙参观的话,还得买票呢!”虽然“剪黏”和“交趾陶”发源于中国,然而在发源地的庙宇中,却看不到鲜明瑰丽的“剪黏”和“交趾陶”了。
在陶瓷工艺的范围里,交趾陶和剪黏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由于交趾陶的造型和釉色美丽讨喜,近年来广受欢迎,除了应用在庙宇方面,也经常作为馈赠的礼品;而剪黏则是延续过去的风华,一如既往的在庙宇的屋顶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