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周怡伶 图 ◎ 张永昌提供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在地心一世情”的经营原则、举目可见激励人心的台湾俚语,一碗香喷喷的鲁肉饭吃下来,还吸收了不少先民的智慧。logo搞笑翻玩的作法,又使“胡须张”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而成为促销台湾的一个卖点,则是董事长张永昌的期许。
“我要的就是一家店、一家公司,它必须拥有快乐的员工、热情的主管,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在这里处处可以看到每个人的用心,如果能做到这样,那这一碗饭一定会让人觉得很好吃,让人有非常想要吃的感觉。”

“胡须张”墙面。

永远给顾客最好的。
在充满台湾怀旧风设计的“胡须张”创始店--“胡须张”美食文化馆二楼,董事长张永昌以招牌的亲切笑容,诚恳而自信的说出他的经营理念和愿景,其中包含一份承袭自父亲--“胡须张”本尊张炎泉先生对员工的承诺、照顾,对顾客、供应商的感恩,对鲁肉饭品质近乎龟毛(按:挑剔)要求的坚持,和一份面对未来勇于创新的承担。
这家四十八年前由路边摊起家,发展成今天在台北县、市拥有三十家连锁店,企业版图扩及到日本的台湾鲁肉饭老店,是台湾鲁肉饭的龙头,去年营业额近新台币六亿元,是将传统台湾小吃发挥极致的成功典范,近来整体打造的品牌包装令人耳目一新,突显这家老店不断求进步、年轻而旺盛的企图心。

胡须张字画。
互相扶持 和乐的大家庭
从小就跟着父母摆路边摊的“胡须张”董事长张永昌,十几岁时,时常不解父亲为什么总是对员工这么好,吃饭时先叫员工来吃,生病时嘘寒问暖,而张永昌却只有工作的份。为此他常生闷气,甚至睹气不吃饭,后来年岁渐长,渐渐体会父亲的用心,当他接掌店务时,也开始把员工当作一家人般的照顾,这让他的店成为员工流动率最低的速食店。
在“胡须张”工作的干部,很多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到“胡须张”打工,他们都表示“胡须张”真的是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工读生做起,目前已在“胡须张”工作十三年的曾一正开玩笑表示,他是被“胡须张”养大的;在“胡须张”服务八年的张雅氛则说,董事长很关心员工,每次到店里来,都会叫员工的名字,问问他们近况,也会跟他们分享他最近的心得体会。

传统的胡须张店面。

和乐的“胡须张”大家庭。
张永昌视员工如亲人,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民国七十九年就进入“胡须张”的王国政,回忆有一次他太太生病时,董事长和夫人不但着急地陪着找医生,还三番两次到医院探望,让他点滴在心头。这就是为什么走进任何一家“胡须张”,店员热情有劲的招呼声,总是让人精神一振的原因,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为自己的家打拚是理所当然的,张永昌则感恩的说:“大石头要小石头撑才会稳固,一只螃蟹也要有八只脚才会爬得快,没有员工哪有今天的我们哪!”
倒掉一锅饭 坚持品质
张永昌提到,父亲对于食材及一切器具的要求都用最好的,对于品质高标准的要求影响他非常深远。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张永昌因忙于招呼客人,一时疏忽把一锅饭煮得有点焦,父亲马上当着顾客的面说:“这锅饭煮坏了。”并问顾客愿不愿意再等下一锅饭,然后当场把这锅饭倒掉。这在当时物力维艰的时代,真的震撼了同业,也感动了顾客,同时也让张永昌学到“再忙也要兼顾品质”的深刻教训。
食品营养系毕业,负责“胡须张”工厂生产的李大圳表示,“胡须张”虽然已通过ISO9001、GSP和很不容易取得的职训局“台湾训练品质系统认证TTQS”金牌认证,但是为了要求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不惜斥资新台币四千万元作工厂重整,建设现代化的中央工厂,并申请HACCP认证,以达到ISO22000--食品安全的最高认证,这体现张永昌遵循父亲“给顾客最好的”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永续经营的决心。
在“胡须张”,没有人会因为活动办得成功或业绩创新高而自满,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深入检讨,寻求可以再进步的空间,在“胡须张”服务十五、六年的向文章说,来到“胡须张”他感受到整个公司上下充满热情,贯彻“好!还要更好!”的终极目标,他观察这是受到张董事长宽大的气度与随时倾听建言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胡须张”能把一碗传统的台湾鲁肉饭做得这么成功的原因。
卖的不只是一碗鲁肉饭

鲁肉饭。
一碗热腾腾的香Q白米饭,淋上富含胶质的鲁肉汁,满满的感动油然而生!在坚持给顾客最好吃的鲁肉饭的同时,张永昌期望“胡须张”也能提供一份希望给来用餐的人。他说:“在这个生意难做,工作不好找,每个人都说不景气的时刻,希望来到这家店用餐的人,可以感受这家店的热情活力和用心,可以看到明天的希望,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人情味、台湾味、古早味”是“胡须张”三个持久不变的美味,走进“胡须张”映入眼帘的是张永昌和父亲二十几年前在担头卖鲁肉饭的泛黄照片,写着“番薯不怕落土烂,代代相传代代湠”代表承传的台湾俚语,台湾在地文化在“胡须张”随处可见;大至店里的装潢,小至筷套上激励人心的话语,让顾客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鲁肉饭,一边用台语唸着“一时风,驶一时帆”(见机行事,顺应时势做事)、“一面抹壁,双面光”(为人处事,面面俱到)、“食果子,拜树头;食米饭,拜田头”(饮水思源),一碗鲁肉饭吃下来,除了填饱了肚子外,更吸收了不少先民的智慧。
“在地心一世情”的经营原则,“胡须张”与旧雨新知维系的最佳法则,从早期张永昌的父亲处处“以客为尊”,随时聆听顾客建议,不断改善缺失的作法,到最近为了扩大年轻顾客族群,张永昌在品牌方面的经营,以“胡须张”的logo搞笑翻玩,
勇敢的跳脱刻板印象,让传统的鲁肉饭变得好玩、年轻又有趣的作法
,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而成为网站部落格的热门话题,使“胡须张”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也成功的培养了未来的顾客。
站稳脚步 挑战未来 成就梦想
承袭父亲务实不浮夸的做事原则,张永昌用心的打造他的鲁肉饭王国;为了有效地控管产品品质,“胡须张”宁可舍弃可以快速扩张版图的加盟店方式,而采取一家家开展直营店的作法。负责开展新店业务的韩德安表示,每开一家店都是经过仔细评估,所以几乎每家店都是赚钱的,也因为这样笃实的作风,很多房东一听是“胡须张”要租的房子都乐意出租,甚至自动降价。
“成功的人找方法”是张永昌的座右铭,虽然在二零零三年与中国大陆厂商的合作投资,在对方学到“胡须张”食材、人力、中央厨房、展店、布罝等know
how后片面毁约而宣告失败,但张永昌“卖鲁肉饭卖到全世界都知道”的信念与梦想并未因此受到挫败,他积极的学习“麦当劳”、“鼎泰丰”和西雅图“麦克鱼铺”的成功经验,一步一脚印地稳步向前。
他自信的表示:“当我们成为一家值得被报导、值得被宣传的店时,那么口碑就会逐渐的在台湾各个角落扩散,甚至成为每一位到台湾观光的游客一定要来吃的店,那么将使传统小吃--鲁肉饭成为促销台湾的一个卖点,“须须张”鲁肉饭的名声也将传到世界各地。”相信这也是“胡须张”全体员工的一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