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head.htm';?>
個人魅力主導的選舉
@ require '../MagHead2.htm';?>
@ require 'MagLeft.htm';?>
|
|
|
個人魅力主導的選舉
|
十一月五日,一位中國女孩在北京美國大使館,模仿美大選投票。(法新社)
|
@ require '../adsleft.htm';?>
文 ◎ 王丹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了。這不僅是一次史上最長的選舉活動,更是一次精彩絕倫的選舉。說它精彩,還不僅僅是因為這次選舉創造了歷史,而是因為它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選舉。
這次選舉,兩黨的候選人,其實都不是本黨高層原本期待的候選人。共和黨的麥凱恩歷來是黨內的異類,是共和黨中少數比較具有自由派色彩的大老。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這一特點,應合了部份共和黨人對變革的期待,他一下子從黨內的少數,變成了全黨的希望。然而,黨內保守派對他的懷疑聲浪一直沒有停息,這是他後來選擇了保守派色彩鮮明的佩林作為副手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最後敗北的主要原因之一。麥凱恩以他的個人魅力突破了舊體系的包圍,一舉贏得了總統候選人提名,這在共和黨的歷史上是罕見的。
另一邊,奧巴馬面臨的情況也是如出一轍。當初參加初選的時候,外界普遍對奧巴馬保有疑慮,不相信一個瘦小的年輕黑人可以打動美國。而在民主黨內,克林頓家族的勢力形成了強大的陣營,希拉蕊以她旺盛的企圖心和豐富的政治經驗,對奧巴馬形成巨大的壓力。然而,奧巴馬憑藉外界對於華盛頓老式政治的厭倦和耀眼的個人魅力,突破了克林頓家族的包圍,自下而上地迫使民主黨高層開始將目光和希望轉到自己身上來。
那場激烈的黨內初選,再次證明,個人魅力具有比體制更加強大的威力。
可以說,這次大選,尤其是它的初選,是一次比拚個人魅力的競賽。對比已往兩屆令人感到沉悶無聊的大選,這次大選無疑精彩絕倫。這次美國衝出了超高的投票率,固然與經濟形勢不好,人們對於改變具有渴望之外,個人魅力的吸引力也是重要動力之一。
最後,奧巴馬以一個只有一任州長的行政經驗的政治新人,面臨自己的黑人身份導致保守力量強大質疑的困境之下,最後能以橫掃千軍之勢大勝,這本身成為這場精彩的大戲的最高潮。從個人魅力打敗體制來說,這再次證明了,民主制度是目前為止最有活力的政治制度,它最有可能為具備能力的個人提供衝破制度性壓制的機會。
在當選感言中,奧巴馬第一句就說到:「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這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最值得我們還沒有體驗到民主制度的好處的中國人去體會。在極權制度下,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可能的事情很多,但是這種可能性的空間實在小得可憐。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太多了,遠遠多於可能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國,中共的統治是不可能改變的,公開悼念六四死難者是不可能被允許的,真正的司法獨立是不可能實現的。
顯然在中國,要想有「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那麼一天,沒有民主是不可能的。看著美國這場精彩的大選,我們都應當問一下自己:憑甚麼美國人可以,我們就不可以?!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
|
|
|
}
else
{
$_SESSION['path']=$_SERVER["SCRIPT_NAME"];?>
美國總統大選結束了。這不僅是一次史上最長的選舉活動,更是一次精彩絕倫的選舉。說它精彩,還不僅僅是因為這次選舉創造了歷史,而是因為它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選舉。
這次選舉,兩黨的候選人,其實都不是本黨高層原本期待的候選人。共和黨的麥凱恩歷來是黨內的異類,是共和黨中少數比較具有自由派色彩的大老。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這一特點,應合了部份共和黨人對變革的期待,他一下子從黨內的少數,變成了全黨的希望。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
?>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
@ require '../newissuerank.htm';?>
|
|
|
@ require '../ads468b.htm';?>
|
|
 |
@ require '../MagFooter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