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既高貴,也孤獨。每個指法,每個音符,都在高度的覺照下進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古琴,也稱作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藝術文化 簡體版       列印機版

黃鴻文撥彈古琴傳雅樂

黃鴻文先生致力研究古琴,特別注重基本指法之紮實與古琴美感的呈現。這個特點在他演奏過程中流露無遺。(新紀元)

文 ◎ 王梅芬

古琴既高貴,也孤獨。每個指法,每個音符,都在高度的覺照下進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古琴,也稱作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新紀元)

琴,也稱作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音色鬆沉,節奏舒緩,不僅使人放鬆心情,更容易引起內心的共鳴,再加上琴學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只要一頭栽進古琴的世界,常有欲罷不能之感。

自從孔子將「禮、樂、射、御、書、數」同列六藝之中,琴樂流傳了三千多年,二十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古琴」不只是樂器,還是「道器」,具備修身養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義。《禮記》中的「士無故不撤琴瑟」,孔子的「絃歌不輟」,在在指示琴與人格修養、精神境界的提升等等功夫是結合的。雖然儒、釋、道三家的旨趣不同,生命型態更是大異,但他們都彈琴,都以琴做為反璞歸真的象徵,這在傳統琴學的領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世居台灣彰化的黃鴻文十年前,年紀輕輕時就喜歡彈古琴,當時台灣的古琴老師很少,恰好大陸的老師來台灣交流,從此結下學琴的因緣,還遠赴中國向西安市的李明忠先生拜師學習古琴求藝。他說:「歸諸緣份吧。」

自從二零零三年四月參演台北「蘭亭琴敘」古琴音樂會,黃鴻文個人演奏會至今各地邀約不斷。

平日以古琴研究與古琴教學為重心的黃鴻文,曾任高中國文教師,目前於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進修。操縵十年,絃耕不輟,致力融合學院與傳統兩派的特長,特別注重基本指法之紮實與古琴美感的呈現。這個特點在他演奏過程中流露無遺。聆聽古琴演奏不僅是一個雅樂的饗宴,同時是琴友們知性交流的機會。

古琴宿命 高貴而孤獨

彈古琴的人口目前在台灣還是少數,黃鴻文並不諱言:「學琴有兩個要件,一要有錢,二要有閒。」古琴不比毛筆或笛簫便宜,也不像鋼琴提琴般學習見效,再加上練琴要花時間,常令人望之卻步。自古以來,古琴也是大多處在上流社會,不是一般販夫走卒能接觸的,「它既高貴,也孤獨,知音難遇。」這就是古琴的宿命吧。

黃鴻文表示,彈琴的過程即是自覺功夫的實踐,他說:「如果只是沉醉在優美的旋律中,這還是很粗淺的階段。」他加以說明,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共計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每個指法、每個音符,都在高度的覺照下進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聆賞黃鴻文在台中、高雄耕讀園的「戊子梧葉舞琴會」演奏會,細細品味曲目,梧葉舞秋風、憶故人、歸去來辭、烏夜啼、關山月、欸乃、普庵咒、瀟湘水雲,可一窺撥彈古琴傳雅樂的弦外之音。
 


指法。


專著。

 古曲中的故事

黃鴻文先生身著長袍布鞋,表情靦腆中流露著自信。彈奏一首陶淵明的《歸去來辭》,靜心聆聽,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在紛紛擾擾的現實生活中,黃鴻文說:「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尤其在紛亂的社會中能夠靜下心來,有聽眾、觀眾欣賞一曲兩曲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在彈奏之前,黃鴻文喜歡分享曲目中的故事。他說:「喜好古琴的人,不僅是喜歡聽它的旋律、音色,喜歡聽樂曲內涵故事的人也相當多。」問到黃老師在他彈奏時如何能靜下心來?他說:「不要為外境所影響。」

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一首《烏夜啼》充份表達了這個意境。《世說新語》的作者南朝劉義慶,由於身受朝廷誤解,內心充滿了緊張疑慮,在夜半之時聽到烏鴉叫聲,他的愛妾告訴他:「烏鴉啼是代表吉利的事。」因而安撫了他的心。這首「烏夜啼」,在音符跳躍之中,時而緊張,時而疑慮,時而輕快,時而安詳,充份表露了故事主人內心情緒的流轉。

說到李白的詩《關山月》,「明月出天山……」,這首曲子本是山東地方的民謠,描寫青年男女之間情愛之類的小曲,被琴人編成古琴曲之後便成了雅樂。因為古琴是雅正的樂器,即使吸收了民間的小曲,也能將小曲子回歸到雅樂正道,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思無邪」。

說到有一首曲子《普庵咒》,我不免好奇,古時有對牛彈琴的典故,但是也有對蟲彈琴的?黃鴻文說:「《普庵咒》是普庵禪師所念的咒,是用來驅蟲的。佛家講不殺生,佛菩薩講慈悲,為了驅除水中、菜中的蟲,就念《普庵咒》來驅趕小生命;蟲類有知,感受到佛菩薩慈悲。這個咒語的曲調後來移植成古琴曲,曲中有遠山梵鐘,也保留了佛家慈悲護生的心情。」釋迦牟尼佛說過「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端看彈琴者與聽琴者能否體會。

彈古琴時應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和心態呢?黃老師說:「彈古琴時要放鬆,心、手都要放鬆。」現代人在緊張的生活中無法放鬆、放下,在放鬆的狀態彈古琴時,手指自然會彎曲垂下,古人師法自然,完全回歸到自然的狀態。

《欸乃》這首曲子描述縴夫拉船逆流而上的情形,隱約令人回到淳樸自然的山林水邊,似乎可以聽見「嘿喲,嘿喲」的節奏聲。縴夫勞苦的生活情景,從古琴音樂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外一首曲子是南宋的琴家郭沔(字楚望)寫的《瀟湘水雲》,在樂曲流動之中彷彿有水雲聲,表達對家國的懷念。郭楚望只是一位琴人,當他想要眺望九嶷山時,山色總被煙霧包圍在迷濛之中,使他不能順利地看見被異族統治的河山。他為了抒發抑鬱的情緒,透過指間弦音描寫了水雲之音,情感得到宣洩,慰藉了他的惓惓之情。

有與無、空與滿之間的趣味

古琴在指法上有勾、剔、抹、挑的運用變化,音色不但能低沉雄厚,也能高亢激昂,跳躍的音符在彈指之間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內斂的情感隨著旋律在有與無、空與滿之間,迴盪不已。

古琴大多是單獨彈奏,有著他特有的純淨與諧和;至於是否可以配其他的樂器呢?「要與古琴合奏的樂器,只有雅簫比較適合。」他的學生黃鴻璋跟他學琴有七年之久,當場以簫配合一曲,絲竹之音高雅脫俗。

興之所致,黃鴻文彈奏了一首《憶故人》來感念恩師。他說:「古人有來學而無往教,只要學生能抱持一種尊師重道的態度。」說到他在操縵生涯中所遇到的事情,他輕輕的帶過,說:「有一個標準,就是尊重古琴雅樂,其他就是一切隨緣,並沒有什麼得失心。」

琴學不僅廣博並且深奧,浸淫越深,越覺得學無止境,古琴品題鑑賞、古琴製作、琴詩琴詞等琴文學、儒道釋等琴哲學……黃鴻文深刻的感受到:「演奏只是琴學的一部份,更何況琴學注重內在修養。」與其對外爭高下,不如自問有多少體悟,只要盡己之本心本性,莫愁天下無知己。◇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失業返鄉農民工 路向何方?(第110期) ---2009/02/26刊
  • 農民工失業潮考驗中國穩定(第110期) ---2009/02/26刊
  • 中國失業農民工縮影:開縣(第110期) ---2009/02/26刊
  • 失業農民工知多少?(第110期) ---2009/02/26刊
  • 相關文章
  • 特大旱災悄無聲息肆虐中國大陸(第108期) ---2009/02/12刊
  • 佛緣成就雕塑家黃映蒲(第107期) ---2009/02/05刊
  • 龍與氣象的故事(第107期) ---2009/02/05刊
  • 守貧固窮的陶淵明(第73期) ---2008/06/05刊
  • 靜心生智慧(第27期) ---2007/07/12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