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既高贵,也孤独。每个指法,每个音符,都在高度的觉照下进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古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新纪元)

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音色松沉,节奏舒缓,不仅使人放松心情,更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再加上琴学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只要一头栽进古琴的世界,常有欲罢不能之感。


欲观看最新两期全文,请登记成为《新纪元周刊》订户;
如阁下为本刊订户,请登入系统。
最新两期前的不用登录, 请点选 前期杂志

帐号:
密码:

黄鸿文拨弹古琴传雅乐

黄鸿文先生致力研究古琴,特别注重基本指法之扎实与古琴美感的呈现。这个特点在他演奏过程中流露无遗。(新纪元)

文 ◎ 王梅芬

古琴既高贵,也孤独。每个指法,每个音符,都在高度的觉照下进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古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新纪元)

琴,也称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音色松沉,节奏舒缓,不仅使人放松心情,更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再加上琴学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只要一头栽进古琴的世界,常有欲罢不能之感。

自从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同列六艺之中,琴乐流传了三千多年,二十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不只是乐器,还是“道器”,具备修身养性、教化天下、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等意义。《礼记》中的“士无故不撤琴瑟”,孔子的“弦歌不辍”,在在指示琴与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的提升等等功夫是结合的。虽然儒、释、道三家的旨趣不同,生命型态更是大异,但他们都弹琴,都以琴做为反璞归真的象征,这在传统琴学的领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世居台湾彰化的黄鸿文十年前,年纪轻轻时就喜欢弹古琴,当时台湾的古琴老师很少,恰好大陆的老师来台湾交流,从此结下学琴的因缘,还远赴中国向西安市的李明忠先生拜师学习古琴求艺。他说:“归诸缘份吧。”

自从二零零三年四月参演台北“兰亭琴叙”古琴音乐会,黄鸿文个人演奏会至今各地邀约不断。

平日以古琴研究与古琴教学为重心的黄鸿文,曾任高中国文教师,目前于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进修。操缦十年,弦耕不辍,致力融合学院与传统两派的特长,特别注重基本指法之扎实与古琴美感的呈现。这个特点在他演奏过程中流露无遗。聆听古琴演奏不仅是一个雅乐的飨宴,同时是琴友们知性交流的机会。

古琴宿命 高贵而孤独

弹古琴的人口目前在台湾还是少数,黄鸿文并不讳言:“学琴有两个要件,一要有钱,二要有闲。”古琴不比毛笔或笛箫便宜,也不像钢琴提琴般学习见效,再加上练琴要花时间,常令人望之却步。自古以来,古琴也是大多处在上流社会,不是一般贩夫走卒能接触的,“它既高贵,也孤独,知音难遇。”这就是古琴的宿命吧。

黄鸿文表示,弹琴的过程即是自觉功夫的实践,他说:“如果只是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这还是很粗浅的阶段。”他加以说明,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共计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每个指法、每个音符,都在高度的觉照下进行,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在其中,这才是古琴精神所在。

聆赏黄鸿文在台中、高雄耕读园的“戊子梧叶舞琴会”演奏会,细细品味曲目,梧叶舞秋风、忆故人、归去来辞、乌夜啼、关山月、欸乃、普庵咒、潇湘水云,可一窥拨弹古琴传雅乐的弦外之音。
 


指法。


专着。

 古曲中的故事

黄鸿文先生身着长袍布鞋,表情腼腆中流露着自信。弹奏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辞》,静心聆听,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在纷纷扰扰的现实生活中,黄鸿文说:“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尤其在纷乱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有听众、观众欣赏一曲两曲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在弹奏之前,黄鸿文喜欢分享曲目中的故事。他说:“喜好古琴的人,不仅是喜欢听它的旋律、音色,喜欢听乐曲内涵故事的人也相当多。”问到黄老师在他弹奏时如何能静下心来?他说:“不要为外境所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首《乌夜啼》充份表达了这个意境。《世说新语》的作者南朝刘义庆,由于身受朝廷误解,内心充满了紧张疑虑,在夜半之时听到乌鸦叫声,他的爱妾告诉他:“乌鸦啼是代表吉利的事。”因而安抚了他的心。这首“乌夜啼”,在音符跳跃之中,时而紧张,时而疑虑,时而轻快,时而安详,充份表露了故事主人内心情绪的流转。

说到李白的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这首曲子本是山东地方的民谣,描写青年男女之间情爱之类的小曲,被琴人编成古琴曲之后便成了雅乐。因为古琴是雅正的乐器,即使吸收了民间的小曲,也能将小曲子回归到雅乐正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

说到有一首曲子《普庵咒》,我不免好奇,古时有对牛弹琴的典故,但是也有对虫弹琴的?黄鸿文说:“《普庵咒》是普庵禅师所念的咒,是用来驱虫的。佛家讲不杀生,佛菩萨讲慈悲,为了驱除水中、菜中的虫,就念《普庵咒》来驱赶小生命;虫类有知,感受到佛菩萨慈悲。这个咒语的曲调后来移植成古琴曲,曲中有远山梵钟,也保留了佛家慈悲护生的心情。”释迦牟尼佛说过“一粒沙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端看弹琴者与听琴者能否体会。

弹古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和心态呢?黄老师说:“弹古琴时要放松,心、手都要放松。”现代人在紧张的生活中无法放松、放下,在放松的状态弹古琴时,手指自然会弯曲垂下,古人师法自然,完全回归到自然的状态。

《欸乃》这首曲子描述纤夫拉船逆流而上的情形,隐约令人回到淳朴自然的山林水边,似乎可以听见“嘿哟,嘿哟”的节奏声。纤夫劳苦的生活情景,从古琴音乐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首曲子是南宋的琴家郭沔(字楚望)写的《潇湘水云》,在乐曲流动之中仿佛有水云声,表达对家国的怀念。郭楚望只是一位琴人,当他想要眺望九嶷山时,山色总被烟雾包围在迷濛之中,使他不能顺利地看见被异族统治的河山。他为了抒发抑郁的情绪,透过指间弦音描写了水云之音,情感得到宣泄,慰藉了他的惓惓之情。

有与无、空与满之间的趣味

古琴在指法上有勾、剔、抹、挑的运用变化,音色不但能低沉雄厚,也能高亢激昂,跳跃的音符在弹指之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内敛的情感随着旋律在有与无、空与满之间,回荡不已。

古琴大多是单独弹奏,有着他特有的纯净与谐和;至于是否可以配其他的乐器呢?“要与古琴合奏的乐器,只有雅箫比较适合。”他的学生黄鸿璋跟他学琴有七年之久,当场以箫配合一曲,丝竹之音高雅脱俗。

兴之所致,黄鸿文弹奏了一首《忆故人》来感念恩师。他说:“古人有来学而无往教,只要学生能抱持一种尊师重道的态度。”说到他在操缦生涯中所遇到的事情,他轻轻的带过,说:“有一个标准,就是尊重古琴雅乐,其他就是一切随缘,并没有什么得失心。”

琴学不仅广博并且深奥,浸淫越深,越觉得学无止境,古琴品题鉴赏、古琴制作、琴诗琴词等琴文学、儒道释等琴哲学……黄鸿文深刻的感受到:“演奏只是琴学的一部份,更何况琴学注重内在修养。”与其对外争高下,不如自问有多少体悟,只要尽己之本心本性,莫愁天下无知己。◇

本文网址:http://mag.epochtimes.com/112/6033g.htm(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