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quire '../adsleft.htm';?>
文、摄影 ◎ 陈柏年
if (trim(substr("00".$vLocalIssue,-3))<=substr("00".(intval($vNewsIssue)),-3) || isset($_SESSION['UserName'])){
?>
叶教授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道尽了中国文学的珍贵与一位大师的风范。
二月二十一日晚上,致力于推动社会人文素养讲座的台湾洪建全文教基金会,非常难得的请到享誉国际的叶嘉莹教授,以“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为题,为来宾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词的来源、发展、王国维对于千年来词学的解读,以及历代文人如何将自己不同的生命情调融入这项创作,丰富与完成了中国士人情意的表达。二百多位文艺名家荟萃,知名文学家张晓风、席慕蓉亦列席其中,座无虚席,共享这场难得一遇的大师盛会。

叶教授讲授词学。
大师时空交错的相会
八十七岁的叶嘉莹教授容光焕发,优雅依旧,穿着一袭朴素的旗袍,外罩浅紫披肩,以抑扬顿挫、温婉典雅的金石声调,娓娓道出这场讲题由来。
原来王国维影响词学深远的《人间词话》一书,最早是在《国粹学报》发表,完成年代为一九零九年二月二十日;而叶嘉莹教授恰于昨日二月二十日下飞机来到台湾,时值两人时空相隔正好一百年,便有了这一场演讲的题目。另外,词之文体滥觞于唐,汇为总集,肇始于五代年间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由欧阳炯写的《花间集叙》可知,文成于大蜀广正三年,也就是西元九百九十年。而王国维在西元一八一七年出生,词之盛行天下,到这位融中西美学成一大家、晚清国学巨擘的时代,整个词的酝酿已有千年之久。
若说王国维是承继中国新旧学术,开辟词之意境美学的第一人,叶嘉莹教授便是研究王国维先生词学的第一人。这场国学演讲的意义,自然非比寻常。然而叶教授深入浅出的旁征博引,谈笑晏晏中,两个半小时仿佛弹指而过,千年以来词人难解纠结的情意表达,在她浅显生动的讲述中,也都变得亲切鲜活起来了。
词的特质:精深幽微
自古以来,中国的“诗集”、“文集”写作者众,唯独“词”不入正统文学者的法眼,这是有原因的。叶嘉莹教授解释,诗、文皆是用以“载道”,是圣贤奉以为“言志”的传统。所谓“在天为志,发言为诗”,本来就具有神圣的特质。而词则截然不同,是“言情”的,用来表达不为人所道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从市井俚俗歌曲的填词发展而来的,所以一向不得重视。
隋唐以后,从外族流传进来的胡乐,结合了魏晋以来的本土音乐--清乐,以及民间的宗教音乐--法曲,形成了一种新乐曲,称为燕乐。根据中国古书上的记载,那种音乐非常美妙,当时流传很广,因为不登大堂之雅,是士大夫在歌饮应酬或闲时所作,主题也多半回绕在美女爱情的期待与失落、怨妇的遥怨与怅惘等等内容,所以不受重视也是必然。
但叶教授说,正如王国维所言:“宋人诗不如词,以其真也。”宋人词句中的真情流露,比虚矫的诗更有真味。王国维又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意思是词的内容是“雅”的纯正或是趋向“郑声淫”的风貌,不在于它的形貌上是否使用了华艳的字句或是歌咏的题材,而在于作者所体现出幽深精微的人格、气质与境界。词之妙就在于“解人难得”。
她说:“词的好处是不容易说出来的,因为他在神不在貌,千年以来未成定论,不是语言外表说得清楚,也没有找到一个评说的术语。”叶嘉莹最后说,好的词中包含了许多可能,使每个解读的人都有不同的体会,她姑且称之为“潜能”(potential
effect),而这样丰富又说不清的感受,正是词之所以动人心魄,传诵千年的原因。

左一台大教授林玫仪、左二知名作家张晓风、右边台大教授黄佩荣与叶嘉莹教授合影。
动乱世代的词学大师
出生在北京旧式家庭的叶嘉莹教授,父辈曾在清朝为官,算是旗人。小时候第一本书是《论语》,十岁时,母亲买了一本词学小通书,种下她一生热爱古典文学与诗词的缘由。民国一九四八年,她来到台湾,丈夫因为白色恐怖入狱,连带使她也抱着孩子一块关进监狱,释放后艰难地四处漂泊。
后来,叶教授在台北教书时,受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任教,为了能和家人团聚,又前往加拿大,以英文与西洋文学评述讲解诗词,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与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唯一一位以研究中国文化而获颁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的华人学者第一人。她说自己最幸运的是与诗词为伴,虽然一生历经苦难,但一直以乐观、平静的态度面对,与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
叶嘉莹教授奉献国学教育六十年,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听过她讲古典诗词的学生已经数也数不清了。曾经有学生问:学习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她的回答是:“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道尽了中国文学的珍贵与一位大师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