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崛起存乎真實反映形象
2006年3月7日,台灣國防部在記者會上說明中共在大陸東南沿海佈署的飛彈圖。(法新社)左圖
2006年2月14日,上海,民間成立的離婚俱樂部。(Getty Images)中圖
2006年5月15日,北京一家銀行內的匯率看板。(法新社)右圖
「和平崛起」是用來回應部份西方學者和決策者的「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在21世紀初的崛起與德國的竄起截然不同,這也是近年來中共政權經常自我吹捧的口號。
英國智庫外交政策中心(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9月份發表基辛格顧問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常務董事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的文章〈淡色中國〉(BRAND CHINA),文章中指出中國的和平崛起並不可信。事實上,中國的負面國家形象對其自身與全世界都具有危險性,而創新是反映真實中國並解決其形象不佳問題的方法。
文章說,當「和平崛起」一詞開始在國際知識份子間流傳時,通常帶有負面的效果。中國評論家利用這個口號證明中共的不可信賴。批評者在不同場合指出:「當他們以武力攻擊威脅台灣時,如何能口稱和平崛起?」這些場合中,最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在歐洲舉行的武器禁運會議,目的是為了永遠維持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一名有影響力的美國新保守派人士說,如果他們真的是和平崛起,為何需要你們的武器?正如2005年夏天,前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所說的:「既然沒有任何國家威脅中國,人們一定會問,為何中共持續擴張軍事支出?」
和平崛起並不可信,它與幾十年來西方對中國的印象相反。因此,西方國家覺得它比較像宣傳口號,而非對北京當局意圖的真實傳達。大多數中國的新聞報導仍使它看起來危險和不穩定。
因為中共不被信任,所以其聲稱的和平崛起反倒更降低了人們對它的信任。就字面而言,它像是試圖說服別人他們將經歷平和的地震一樣。不但沒人相信,而且會被認為是故意誤導、故意撒謊。
中國的形象對自身的威脅
當今中國最大的策略性威脅是它的國家形象。中國自身的形象與其他國家對它的觀點並不一致。同時,中共政權在改革開放與舊式的思想控制和貪汙之間搖擺不定。改革的每一步都衍生出問題,使中共當局權力過份伸張,並使中國社會承受越來越多的壓力。中國的形象無法跟上經濟成長的腳步。
世界對中國的觀點往往是落伍的思想、荒唐的期望、無法動搖的偏見和恐懼所組成的不穩定的混合物。中國對自身的看法則在自信和不安定,以及謹慎和自負之間搖擺不定。
中國國內外對中國代表什麼,很少有一致的看法,所以誤解和猜疑就越來越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生存所面臨的問題。這種不平衡使中國難以取得國際間的信任。在外國人眼中,中國的國家形象存在著與其自我認知不同的問題,例如:
●中國被視為人民適合毛澤東思想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僅存的大型共產黨國家,或被視為傅滿洲(編者按:Fu Manchu是20世紀初西方作家筆下凸顯「黃禍論」的虛構人物,代表早期西方對華人的邪惡陰險的觀感)和功夫的刻板印象與更具現代感的獨裁形象的混合體。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調查發現,2005年中國的海外形象下滑。
●中國的決策無法獲取國際社會信任,例如在貨幣改革和核武擴散等議題上。
●中國政府無法正確地反映現代中國的完整形象。中國領事館經常是骯髒和混亂的。
●傳統的中國價值觀因改革、都市化和發展的壓力而受到扭曲。離婚率節節升高,使中國人傳統上生活重心的家庭角色受到挑戰。
這些觀點不一致的危險不單單是中國自身的。缺乏深刻和細緻的認識,使有意與中國互動的外國人,也容易因錯誤的評估而受傷害。
很多跡象顯示,中國正準備重塑形象。但是要達到真實的中國現代化目標,必須去除很多制度上和心理上的包袱。中國需要以嶄新中國的智慧財產、文化和商業產品,去補足和加強其傳統形象。
中國冒著風險承載全世界的恐懼,並被視為貪官汙吏主宰的私營經濟體,和充滿與禽流感一樣夢魘的國內恐怖主義。誠實可以幫助外國人去瞭解,他們眼中現代中國的矛盾並非永遠是虛假和虛弱的象徵,反倒像改革的徵兆。謊稱自己是誰將是致命的錯誤,會摧毀別人的信任,同時使重建正確的國家形象變成非常困難。
表裡不一的風險與名譽資本
中國已經累積了巨額的財務、技術和人力資本,現在,它需要累積名譽資本(Reputational Capital)。我們可能會認為,名譽資本是可以用來減少國際衝突成本的某種東西。但是國家聲譽在這些衝突的成本上有幾何乘數效果。
正面的國家形象可以將很大的摩擦成本減少至很低水平,而不好的國家形象可以使小衝突的成本增加至危險的比例。不協調的國家形象,亦即裡外不一的形象,會造成類似的風險增加。
缺少名譽資本可能會帶來以下的問題:
一是,增加經濟改革的成本。任何國家形象的缺失幾乎都會直接增加中國的成本,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更是這樣,要輸出什麼技術到中國的決策,視中國的形象和市場需求而定。
儘管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最多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淨額的前幾大國之一,但是在每人平均的基礎上,它仍落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國家。
二是,增加貨幣和銀行危機的機會。國家形象問題有可能使國家貨幣兌換變得不穩定。在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之後,許多研究指出,人們的國家形象觀感(特別是貪汙和穩定性)與國際金融市場過去100年來的貨幣危機有關。
銀行危機也是伴隨著國家形象的風險。劣質的資訊流通與靠不住和不穩定的形象結合,將對中國和世界帶來不能承受的危險。
三是,減緩農村改革的進程。在任何時間前往中國農村,沒有人不被中國農民的艱難處境和耐苦的能力所感動。正當都市地區成功地往前衝刺時,中國農民仍為了從醫療到教育等各種事情而努力著。
四是,增加國際緊張情勢。不好的國家形象不但很難說服其他國家相信你的意圖,也有加速誤解的效果,使人們評估國家利益時,帶著危險的偏見而受到矇蔽。
國際衝突有可能為國內民眾埋下不滿的種子,而以走上街頭反對其他國家或是中國領導人的方式表現出來。隨著通訊科技的進步,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協調已經使國際衝突轉變為國內衝突。
五是,危及中國企業。隨著中國經濟改革,中國大公司需要轉型為世界領導級廠商。這些公司經歷的國際競爭壓力越大,它們將來就越強,也更有能力支撐中國的現代化。名列《財富》雜誌前500名的總裁中有四分之三表示,國家特性或發源地在他們做採購決策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外國公司在買中國貨時是否會覺得安心呢?
中國為何如此令人興奮?
中國為何如此令人興奮?當然,這是因為人人都看到它的經濟發展。但是使該國真正令人興奮的原因是十幾億人開始選擇自我認同的前景。
在中國的每個角落,你都有機會看到,中國人用新的想法重新塑造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許最好的例子就是互聯網公司,它開始時走的路線是由中國公司單純地仿效西方的商業模式。但是在過去幾年中,新的中國網絡公司已經出現,這是很有趣的事。
像盛大(Shanda)和靈通(Linktone)這樣的公司已經不再是西方公司的簡單複製品。它們不是任何東西的中國版本,而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發明。中國正快速地越過簡單地輸入外國的觀念,然後根據本地情況調整為符合「中國特色」的版本這樣的階段。
一個創新中的中國,真實地反映出現代中國生命的活力。如果中國想改善國內外的認知差距,它就必須凸顯出這種創新。中國的國家形象不能只是粉飾太平。真實而有效的形象可以闡明一個國家的好壞兩方面。
總之,本文客觀地闡明了3件事:第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佳,也與複雜的現實生活不一致。第二,中國的國家形象應轉變為誠實的、協調一致的和能承受的這樣的特質。第三,以創新作為中國「品牌」的核心,這種想法能提供中國對外開放的道路,並促使外國人專注於真實崛起的中國,而非他們預設立場所見到的中國。z
2005年7月25日,四川資陽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穿著防護衣進出傳染病區。(Getty Imag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