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數據看和諧社會
從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的1980年開始計算,中國26年來的經濟增長數字,算術平均差不多有9%左右。這樣的數字,比日本1956年到1982年,比香港1970年到1997年,以及比台灣1976年到2002年的平均增長數字都高,但現在中國人均GDP的數字,卻遠遠低於80年代初的日本、90年代中的香港和2000年的台灣。
1956年到1982年,日本以不如中國1980年到2006年的經濟發展速度,使日本人均收入從500美元增加到一萬多美元,中國卻只從300美元增加到900美元。
就這個問題,筆者請教了不下20個經濟學家,但從無一人給出有說服力的答案。
有專家解釋,這是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多,有人說中國農民多,有人說是因為計算的標準不同,有人說中國軍費開支太大,也有的說是因為中國官方數據有問題,等等。筆者不是學經濟的,數學尤其不算是太好,但即使從基本邏輯來看,這些答案顯然也不能完全解釋疑問。
比如說人口基數大,是個宏觀數字,但經濟增長數字也同樣是宏觀的統計數字,不應該影響平均的計算。而中國經濟增長數字並沒有除去農民。統計標準雖然和外國不同,但人均GDP的標準也和外國不同才對。至於說軍費開支,受到影響的應該是歷年的經濟增長,而不是人均收入。官方統計數據有問題,當然是最有說服力的講法,但卻不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接受,許多經濟學者談中國經濟的時候,仍然採用中國官方的數據。
上世紀最後幾年,中國上市公司1/3沒有盈利,國有企業一半以上虧損,私人投資增長大幅下降,社會消費維持低位水準,失業下崗大量增加,但經濟增長仍然可以維持在8%。而2005年,中國投資增長、外貿增長、公司企業盈利全面轉強,但增長也不過維持在9%而已。
到了這個地步,連概率統計所謂的系統誤差衡量也失去了作用,同一個系統的數字同樣無法進行比較了。唯一的解釋是,中國的數字是一種非邏輯數字,是一種非數學關係的數字,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數字。
而實際上,不獨經濟數字如此,其他如國家、民族、民主、文化等等文字和概念也都如此,因為加上了所謂「中國特色」,因此便不具有了普通的內涵和邏輯關係,只有經過中國官方或者官方學者通過一種外人無法理解的神秘方法才能加以解釋。因此,中國政府所說的民主,在1950年、1957年、1967年、1982年、1989年和2000年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
因此,當我們回到現實的中國,在中共領導人再次談到民主與和諧的時候,我們便必須問一問,這次他們所說的,究竟是哪一種民主和哪一種和諧?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