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美世貿知識產權爭端內情

?"
美國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在世界貿易組織,就中國知識產權提交爭端解決申請書。圖為新聞發佈會上展示的盜版DVD、CD和書。(Getty Images)

今年四月十日美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就中國知識產權提交爭端解決申請書的當天,美國政府資深官員A先生正在北京。美國商務部駐北京的官員們告訴他,中美之間的談判非常艱難,沒有任何進展,美國不得不向世貿提交申請。然而他對這個說法並不是很相信。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新紀元記者說,第二天他巧遇幾十年前在法學院的中國同學,這位老兄如今已經是中國外交部大使級別的資深官員。對方對他說:「你們必須在世貿提交案例。如果你們不這麼做,我們不可能達成任何協議!」

他認為,目前在中國,任何改革和改進都必須首先迫使中國政府最高層面對巨大壓力,最好是國際壓力,否則根本沒有可能進行。

四月十日,就兩個有關中國知識產權的訴訟案例,美國向世貿提交爭端解決申請書。一個案例是中國對於版權商標保護和執法不力。另一個是中國對知識產權比重大的工業限制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美國認為,三十天內中美會就案例協商。申請提交後60天,美國有權要求世貿建立爭端解決小組處理。

案例提交差不多兩個月後,中美雙方六月五日至八日在日內瓦協商,目前雙方處於僵持狀態。七月十二日,美國就另一個世貿訴訟案,正式向世貿提出設立爭端解決小組的要求。這個訴訟案是中國給本土公司發放世貿禁止的鼓勵公司使用國產產品的補貼。雖然近期中方做出一項讓步,但美方覺得並不足夠。
 

資料來源:世界貿易組織

中國態度十分強硬

另一位不透露姓名的知識產權專家及美國資深行政官員告訴新紀元記者,過去的半年到一年間,美國人都在談知識產權問題。大家都產生了會議疲勞。與中方的會議開得太多了。年初關於知識產權方面,美國內部有很多壓力,「我們一定要做些什麼。」在世貿提交爭端解決申請書後,有一些人默默鬆了口氣。世貿申請的提交,令過去一年內美國內部有關知識產權的壓力得到了舒緩的渠道。

他表示,現在壓力在中國身上,中國怎麼回應?

今年四月和五月底,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北京和華盛頓不同場合表示,有關世貿的知識產權中美爭端,中國將「奉陪到底」。這位被中國人稱作鐵娘子的女士對美國人訴諸WTO顯然非常不滿,「一個成員對另外一個成員同時提起兩個訴訟案,這在WTO裡面還是第一次。」

在美國人看來,協商和爭議解決同時進行,是正常的方式。該官員指出,美國曾經在世貿一天對歐盟提交五個訴訟案,所以對中國一天提交兩個訴訟案,並不是歷史紀錄。

美國商務部的一位官員透露,美國在世貿提出訴訟前,經過了很多會議和流程,最後不得不採取訴訟的方式。他解釋說,比如電影業,目前中國限制是每年20部影片。在中國放映影片,美國電影行業一年才賺一億一千萬美元,相當於他們在美國獨立日一天的收入。如果中方可以把限制額加倍,起碼美國電影業可以在中國收入加倍。而這個加倍相比起中美貿易順差,只是百分之零點一的水平。這樣起碼中方面子保住了,美國電影業也有一點小小安慰。大家也可以說談判取得小小進步。可是連這樣的讓步中方也不願意做。

A先生則認為中方的反應過激、不成熟、甚至帶有自我毀滅性質(self-destructive)。今年,美國在知識產權技術方面幫助中國的投資金額,將達到二百萬美元,美國覺得中國沒有理由這樣反應。「如果中國說,美國在世貿提交訴訟案,所以我們只能在日內瓦才能就知識產權問題交談,那麼也許以後會有更多的訴訟案。因為我們要和中國對話。」

標語上寫道:“「拒絕盜版製品,做文明首都人。”」可是如何拒絕?(Getty Images)

知識產權是美國經濟生命線

位於華盛頓D.C.的國際知識產權聯盟(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Alliance)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知識產權行業依舊引領美國的工作增長、國民生產總值和出口。該組織從1990年開始,幾乎每年發表《美國經濟中的知識產權行業》報告。最近的研究報告收錄的數據到2005年底。

該報告定義的知識產權行業包括電影、電視節目、家庭錄像帶、DVD、商業軟件、娛樂軟件、書籍和音樂。該組織由出版商、軟件、影視、音樂、唱片等行業專業組織聯合組成。

美國人認為,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威脅。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美國每年因為中國盜版而損失二百五十億到三百五十億美元,這還不包括違反專利、註冊商標以及導致上萬美國工作流失而帶來的損失。

當前,美國經濟在全球的競爭力主要來自於知識產權行業。如果知識產權不能被保護,這將減少美國在這方面的收入,並降低美國人在發明創造方面的動力,使美國經濟活力受挫。

捍衛知識產權,對於美國人來說,也具有捍衛資本主義傳統的意義,因為美國有創新的傳統。對於他們來說,知識產權和創新緊密相連。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確保產權擁有者可以獲利,那麼很多人就不會去致力於發明創造。很多早期的科技發明,專利都在美國人手裏,到現在還在收版稅。況且在今天的世界上,美國經濟中最具競爭力的部份,就是引領科技潮流的新發明,除此之外,美國經濟幾乎沒有任何優勢。

有人評論說,對於美國人,知識產權被侵犯的感覺,和中國人得知韓國人申請韓國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感覺有得比,因為中國人心目中最值得自豪的,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傳統。
 

中國上海——百貨商場外的盜版手錶、手袋攤位。(Getty Images)

北京盜版DVD商店。(Getty Images)

盜版同樣損害中國的創新

中國電腦用戶,特別是閱讀英語需要協助的電腦用戶,恐怕誰也不會不知道金山詞霸軟件。當鼠標移至某英文單詞或句子時,這個軟件為用戶顯示它的中文意思,是個很方便的英語閱讀工具。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將近兩億台個人電腦中,約九成裝有金山詞霸軟件。但是開發該軟件的金山公司幾乎無法維持生存。據該公司透露,甚至一些地區的專利部門電腦中的金山詞霸軟件也是盜版的。目前該公司只好開發收費的在線遊戲來維持生計。

和印度相比,印度的軟件年度出口超過三百億美元,而中國的軟件行業在蓬勃的盜版業衝擊下,基本垮掉了。

在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庭,百分之三的案子是和外國人有關的。百分之九十七的案子是中國人告中國人。在中國申請專利,沒有要求申請方一定要調查此類發明或設計是否已經存在。中國一百五十個專利調查員每年處理約一百萬的申請,也就是說,每個調查員一年要處理六千案例。「他們根本都不檢查什麼,只是負責收錢就好了」,那位資深知識產權專家這麼認為。

中國法律規定,沒有經過中共審核批准的內容不擁有版權。所以當西方電影被審查還沒有通過時,盜版已經滿天飛了。當中國人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好的設計時,可以馬上申請專利,然後還可以在中國知識產權法庭告原創者侵權。在這種情況下,外國公司不能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國公司也不能。

中國的電影業比起美國電影業也好不到哪裏去。馮小剛被認為是最受盜版商喜歡的大陸導演。他認為盜版業令他收入大減,他稱自己作為名導演,收入不如一個三級電視演員,因此致力於杜絕盜版,稱對盜版「苦大仇深。」

然而被問是否買過盜版碟時,馮小剛還是坦率表態:「我肯定買過,就算沒有買過也肯定看過。滿大街都是便宜貨,用這個來考驗人性,實在沒有幾個人能夠經受住考驗。」他認為,便宜的盜版碟就像「鴉片」,讓人欲罷不能,因此更要從體制反盜版。

盜版之爭漸成中美關鍵之爭

美國海關每年緝獲的來自中國的盜版貨總值,超過來自世界所有國家的盜版貨的總和。而在歐洲國家和日本,也有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九十的海關緝獲冒牌貨來自中國。

China Expat網站,一個外國公司外派到中國工作職員的網站,最近發表強烈抗議:中國官方網絡孔子學院盜用其網站超過五十頁的內容,只有一處提到了原創者China Expat網站。為了防止證據被銷毀,老外在網頁上顯示了多個電腦屏幕截圖(http://www.chinaexpat.com/blog/josh/2007/07/10/why-confucius-institute-online-stealing-content.html)。

該網站文章憤怒地表示,這不是一個天真的大學生抄襲某名家作品。這是一個官方的組織盜用一個貧窮的推廣外國文化的網站。「中國常說中國人窮,好萊塢有那麼多美國富人,所以六元人民幣買張DVD是OK的。現在怎麼說?富有的中國人(指孔子學院)在盜用貧窮的外國人的東西?」

這個例子是中國知識產權政策就是基於盜版的生動說明。一位曾經在北京某部委直屬的機械設計院工作多年,現在在美國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北京設計院的「設計研究」工作,說穿了就是抄襲。「買進外國設備、拆除、檢查、重新畫圖,這就是當年工作的全部內容」,他說。

在中國,盜竊外國科學和技術信息是一項光榮的事業,在很多領域中由政府主持和推動。中國人認為這樣可以使中國「儘快趕超西方先進國家」。美國許多官員對此並不清楚,因此對中國政府針對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推諉延遲非常不解。

中國人不理解美國人為什麼那麼在乎盜版電影和音樂,而美國則不理解中國政府為什麼對明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採取放任態度。 這將構成中美衝突中的一個重要焦點,並會在中美關係中,尤其中美經貿關係中具有越來越大的重要性。X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