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大陸私塾悄然盛行

?"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學生身著長袍,口念四書五經,手書毛筆大字,私塾式的教學方式亮相瀋陽。在這家位於中街的九雯學堂裏,學生們完全接受中華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經史子集、琴棋書畫、中華禮儀、時事茶藝。(新紀元資料室)

在中國民間穿漢朝服裝漸成流行的同時,全國各地開始盛行崇尚傳統文化的私塾教育,在近幾年的不知不覺間,私塾已經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學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禮節、學古老文化,引起各界關注。
 
近年來民間逢年過節時遊廟會、敬神佛日漸興旺,專家認為中國民眾普遍對傳統文化的崇尚,代表了中華文化回歸、並與此同時消除中共「無神論」黨文化意識形態的「去共化」趨勢。
 
各地相繼出現私塾教育

近年私塾教育在中國各地此起彼伏地出現,據《國際在線》報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日,鄭州市一寫字樓三樓的一個童學館內,一號稱現代私塾的教育機構正式在鄭州安家落戶。拜孔是學生上課前的必修內容,上香拜過孔子後,二十多個孩子身著土黃色漢服,頭戴黑色冠帽,在老師的帶領下,一一在蒲團上盤腿而坐,跟老師識字做遊戲。漢服、冠帽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不少孩子讀上幾個字,就要伸手摸摸冠帽,一會兒又正正衣襟。
 
《瀋陽晚報》報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中國古代私塾教學場景在瀋陽一家名為九雯學堂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裏再現,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小學生在新私塾中,學習國學和中國傳統禮儀等教育。當日現場出現的是一個 「古裝」的陣容誦讀「弟子規」。這裏不講課文、不教英文單詞、不上數學課,只講授朗朗上口的古文,內容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及《弟子規》等。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七日在深圳,一間貼滿中國古代師訓的教室裏,古樂裊裊,二十多個峨冠博帶的幼兒恭敬地向孔子像行禮參拜。十六日,以「新蒙學」教育為理念的現代私塾連鎖機構——童學館在深圳舉行課程展示,二十個幼兒在這裏體驗了為期半天的培養國學文化底蘊課程。據介紹,童學館深圳分館在九月底正式開幕。
 
據荊楚網《湖北日報》報導,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三日,一個名叫「童學館」的現代私塾在武漢開館。四十五名幼兒著古代冠帽和漢服,向孔子像行禮後,端坐在蒲團上學習國學。浸泡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鑑賞國粹、誦讀國韻和學習禮儀等,「童學館」教學持續四個月,每週上一次課,讓幼兒接受國學教育。
 
剛剛穿上「學袍」的孩子們顯得很高興。來自街道口幼兒園的亮亮說,「感覺像演電視,很好玩。」五歲的柯灃淋背誦時被老師誇獎,下課後,她向老師行禮以示感謝。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江蘇省蘇州首家現代私塾——「菊齋私塾」正式開課。創辦者表示,創辦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揚國學,培養兒童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經學、韻文、古樂、書畫、茶道等。
 
江蘇省徐州市則早在二零零四年七月就出現教授四書五經、太極拳的「現代私塾」。這所「現代私塾」坐落於徐州市雲龍湖公園內, 「私塾」的負責人介紹說:教材選用古文《三字經》《大學》《論語》等。當時就有五十多名小學生於此學習。
 
「私塾」的負責人易菁說:「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我們想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薰陶現代的孩子們,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同時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植於我們下一代的心中,潛移默化,潔淨孩子們的心靈。」


私塾裏的孩子們放學了(新紀元資料室)

私塾禁令被撤除

在一些地區的私塾曾因為當局禁令而被中止,不過教育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式申請獲批就可開辦。這是自五十年代初以來,中國首次允許個人開辦私塾。在此前被禁止的私塾隨後陸續重新推出。
 
《東方早報》報導,早些時候上海想法一致的家長悄然通過一所名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十二名孩子身上實驗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教育形式。在這裏,學生要做的,除了背誦經典還是背誦經典。如《易經》《弟子規》《論語》等古代傳統經典,下課後則收看《三國演義》《大長今》等被認為「對孩子成長有益」的電視劇。今年七月,「孟母堂」因屬「違法辦學」被叫停,受到各方關注。
 
西部《商報》報導,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梁一仁,二零零六年初首次在甘肅創辦了第一家國學私塾「大方經典私塾」。私塾實行進教室後先向孔子畫像鞠躬,教育主題是以德育至上為主,國學經典朗誦課加上古文教學,課餘時練琴、繪畫、站樁等。
 
該私塾由於遲遲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只得將全日制私塾轉為假期、週末為學生補課的課外學習班。私塾解禁的消息傳來後,梁一仁打算繼續申請辦私塾。
 
各界討論熱烈

私塾的出現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評論人士、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看法,其中不乏質疑之詞,但更多的是肯定。一些人質疑,學國學可使孩子更懂規矩,更會做人,但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的人,國學教育到底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也有人稱,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應該繼承,但是怎樣才是真正意義繼承?穿古衣、背古書只是形式,還需要看內容。
 
上海「孟母堂」的一位沈性男士表示,他的孩子在私塾長進很大。武漢東西湖區城管局的陳女士說,利用朗誦的形式,教孩子禮儀和做人的道理,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則說,國學教育應從娃娃培養起。學齡前兒童記憶力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藉助韻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的薰陶中成長,是一種新的嘗試。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彭金山教授表示,私塾學校對小孩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國學的有益保護。因此,這種教育方式與現行的教育沒有太大的衝突,是對現行教育體制的有益補充。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認為,當下的一些國學班介紹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的知識,國學應該是滲透進每個人生活的細節中,貫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大河網記者評論說,國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承接著文脈,是中國人的精神血液。比如「忠孝節義」等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氣節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學習的。想想看,大冷天的,孩子們在學堂內穿著長袍學國學,家長們身著厚厚的羽絨服寒風中苦苦守候,這也是國學的精神。

中華文化復興伴隨中國去共化

對於私塾的流行,有學者認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回歸的表現。大紀元專欄作家張傑連指出,中國文化在過去幾十年出現斷層,然而神傳文化的血脈在中國民間一直未斷絕。儘管被稱為「迷信」遭到干涉,每逢過節,祭祀、拜神的活動在民間從未間斷,而且在近年來越來越大行其道。
 
他認為中國的古老文化是神真正傳給人類的文化,蘊藏著深厚的根底和內涵,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受到破壞,但在近幾年因為《九評共產黨》的廣傳,黨文化也在中國被迅速清除,中華民族面臨一個傳統文化的全面回歸。私塾、漢服以及民間拜神的活動就是這個趨勢的體現。而這個趨勢反過來又會加速中國的「去共化」。 ◇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