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漲不停 貨幣政策難為情
儘管中共政權三令五申、儘管宏觀調控措施頻頻出臺,都終歸未能如意,中國的物價依然昂首闊步挺進7%。今年八月至十一月,中國的CPI(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連續四個月超過6%,其中十一月更是達到6.9%,創下十一年的新高。然而,民間大眾感受的物價上漲遠非7%所能涵蓋,不算飆升的住房價格,僅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豬肉及禽肉類、食用油、糧食、燃氣等物品的飛漲,早已令民間百姓節衣縮食、怒氣衝天。
十二月五日結束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確定了中國明年經濟政策的首要的任務就是防止經濟增長過熱,防止通貨膨脹,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 這是十年來,第一次要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新經濟政策也反映出,當局最擔心最害怕在明年經濟中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經濟過熱,一個是通貨膨脹,儘管不少專家指出這兩個問題在中國實際上已經發生。
近期中國活豬收購價格迅速上漲,香港活豬批發價格也跟著調漲。(中央社)
十一月份,食品類物價較上年同期上漲18.2%,對普通人來說,具有剛性需求的食品類物價大幅上漲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法新社)
要求儲備成品糧油保十天急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十一月份,食品類物價較上年同期上漲18.2%,其中豬肉上漲56%,肉禽及其製品38.8%,油脂漲35%,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6%,蛋10%,水產品價格上漲6.8%,鮮菜28.6%,鮮果價格上漲12.9%。而同期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只有一位數,遠低於10%,對普通人來說,具有剛性需求的食品類物價大幅上漲帶來的壓力就可想而知。
《瞭望》新聞周刊報導,五月份,武漢市一家超市推出食用油特價,結果超市都擠爆了,一對老夫妻一次就買了七、八桶。上海一當地媒體報導,十月二十六日上海某超市開業僅五分鐘,排隊購買低價豆油的消費者便因擁擠而發生十五人受傷的踩踏事件。
《南方都市報》報導,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柏塘村一養豬場,在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凌晨被搶走七頭豬,用兩輛貨車運走。十二月一日晚上,一批蒙著頭的人搶劫了廣東博羅縣龍溪鎮夏寮村的養豬場。豬場主陳禮明夫婦和豬場一名工人被捆綁起來,劫匪動用貨車載走了豬場八十五頭活豬。
十二月十一日,中國五部委更是聯合發出通知,要求京、津、滬等三十六個大中城市及敏感地區,地方儲備中要確保可供市場十天以上的成品糧油應急儲備,包括部份小包裝成品糧油,以保證應急需要。
該通知指出,近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小麥和麵粉及南方銷區的玉米出現不同程度上漲,特別是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價格漲幅較大,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
新年臨近,物價不斷上漲,情形日趨緊急。
成本推動物價循環上漲
今年石油、鋼材、大豆等基礎性產品價格上漲,毫無疑問增加了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生產成本。十二月十一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央銀行)發布企業商品價格變動情況報告表明,十一月份企業商品價格較上月上升1.3%,較上年同期上升7.4%,具體看,投資品價格較上月上升1.3%,較上年同期上升6.6%;消費品價格較上月上升1.3%,較上年同期上升9.3%。農產品、原糧包括大豆、玉米、小麥、蔬菜和植物油等,以及煤、原油、成品油等的價格都表現為上升。
央行發布的企業商品價格,是反映企業間商品交易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綜合物價指數,是企業之間在最初批發環節的交易價格。這意味著中國的物價其實已經進入了循環上漲的時期。
供應短缺
受藍耳朵病及其他豬疫的影響,養豬數量減少,豬肉供應不足,引發豬肉價格和禽肉類及其製品的價格持續大幅度上升,並推動整體物價上漲之時,作為日常必需品的食用油又快速漲價,觸動著每個人的每根神經。
大陸媒體引述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所長王漢中的話形容說:食用油產業鏈發生「雪崩」。去年我們這些研究油料的人就特別悲觀,油菜第一大省湖北的油菜種植面積下降20%,從1,800萬畝下降到1,500萬畝,四川、安徽、江蘇等沿江油菜種植省份的情況更為嚴峻。
報導還引述一個種植油菜花的農民楊中文說,油菜籽收購價有一年僅為每斤0.9元,有的年份為1.1元,忙活半年連成本都掙不回來,情願把田荒著。
王漢中說,目前國產植物油總量僅有八百八十五萬噸左右,自給率僅為39%。
像食用油這類大宗農產品的自給率不足40%,要依賴進口,這對於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極其危險。
經濟增長過熱刺激總需求
在過去二十多年來,不論世界經濟遭遇何種不測,中國經濟始終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幾乎在全球一支獨秀。而早在兩年前,中國經濟已由持續穩定的高增長,發展為令人擔憂是否過熱。宏觀調控已是由穩健的貨幣政策轉向為適度從緊,以期能抑制趨於過快的增長,從而抑制總需求,抑制物價上漲。
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明年增大貨幣政策緊縮力度,顯然是因為前些年經濟過快增長的問題沒有得到緩解,相反,仍在加快。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6,043億元,增長11.5%,比去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
長久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以投資和淨出口的高增長為主要特徵。在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大需求中,消費相對而言一直處於平穩增長的態勢,儘管中國官方極力想擴大國內消費,但人們在揹負了自付住房、醫療和教育的沉重壓力下, 國內消費增長遠低於投資和出口。今年前十個月,統計局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1%,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高達88,953.3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9%,出口增長26.5%。
房地產行業仍是火車頭
儘管最近幾年,房地產行業的高增長導致了政策決策者們對經濟過快增長的擔憂,進而針對房地產業推出了一波一波的宏觀調控措施,但迄今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房地產投資依然火紅火,在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住宅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最快, 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長26.9%,上半年上升到28.5%,前三季度增長30.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五個百分點,也明顯高於同期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4%的水平,今年前十個月,較上年同期增長31.3%。換句話說,拉動經濟過快增長的火車頭,依然是宏觀調控多年的房地產行業。
溫家寶推出的一道道宏觀調控措施,看來對開發商、金融系統以及地方政府缺乏約束力。十二月初發布的、由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撰寫的《中國房地產土地囤積及資金沉澱評估報告》,就揭示了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乃至監管部門在捂地、在促成房地產行業火熱方面功不可沒。
北師大的報告認為,地價對房價的占比在20%~30%,土地開發、供應方式和規模,以及囤地的資金成本造成嚴重的供不應求,形成了強烈的房價上漲預期。
開發商捂地十億平方米
北師大的這份報告估測,到今年底,房地產開發商囤地約十億平方米;截至二零零六年底,房地產業沉澱在土地上的資金約2.4萬億元。萬科、碧桂園、金地、河南建業等全國十大開發商是「囤地大戶」。建設銀行研究部發布的《下半年經濟金融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也顯示: 二零零一年初至二零零七年五月份,房地產開發商累計購置土地面積21.62億平方米,但實際僅開發完成12.96億平方米,相當數量的土地被囤積和倒賣。
開發商手中的土地究竟是怎樣被閒置的?大陸媒體報導,在廣州市黃金地段,有一塊面積達到37,118平方米的閒置土地,這是廣州市溢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用來開發建設商住樓的。開發商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取得了這塊土地,目前這裡三分之一的面積做成了一個停車場,剩下的部份荒草叢生,還放起了羊。這塊土地的對面也有一塊面積為27,579平方米的土地被閒置。
從開發商獲得這塊地至今三年多的時間裏,這裡的房價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手房均價都在一萬元左右,這兩個地塊一旦建好之後由於地段優勢,價格不會低。
1.32萬億銀行貸款沉澱於土地
北師大的報告還指出,單純依靠開發商是不可能囤積十億平方米土地的,銀行是開發商囤地的幫手。至二零零六年底,沉澱在土地上的資金約2.4萬億元,其中來自銀行信貸為1.32萬億。銀行體系每向房地產行業注入4元資金,就約有1元被沉澱在土地上。
據此進一步可推算出,到二零零六年底,中國大陸的銀行體系投入房地產行業的貸款餘額高達5.28萬億元。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二零零六年末,全部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餘額為8.97萬億元。那麼,二零零六年末,銀行體系投入房地產行業的貸款餘額占全部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餘額的比例高達58.88%,占銀行體系的信貸比例會更高。
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推波助瀾
北師大的報告也指出,不僅開發商和銀行是囤地現象的主角,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也有責任。報告認為土地制度「縱容」開發商囤地。「招拍掛」制度尤其是價高者的出讓方式,導致實力較強的開發商如上市公司,在土地競拍市場形成壟斷趨勢,把拍賣的土地悉數收入囊中。
而地方政府本身也是囤地的「榜樣」。報告透露,國家土地儲備中心也存在囤積土地現象,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六年全國計畫的住宅用地供應量為21億平方米,而所有房地產購置土地總量僅14.5億平方米。土地遭遇多方囤積。
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困境
中國財政政策在數年來雖然收入持續增加,但卻一直實行的是赤字財政安排,實際上仍是寬鬆的財政政策。那麼,明年「從緊的貨幣政策」如何實現防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目標,平息民間百姓對通脹的憤怒,恐怕將令中央銀行的官員們大傷腦筋了。
前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從事宏觀經濟分析的官員劉雪梅表示,雖然中央銀行可以通過信貸政策限制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總量,這將產生一定的控制總需求的作用,但造成貨幣供應增長的根源卻是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大量的貿易順差,意味著在外匯市場上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大量地投放基礎貨幣(中央銀行投放的人民幣),購入美元或其他外幣,以維持匯率不變或小幅波動,從而導致貨幣政策在控制通脹方面失效。除非,人民銀行能夠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放開匯率波動幅度,以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面對由於供應方短缺導致的食品類物價飛漲,中央銀行如何能夠通過貨幣政策或信貸政策來解決,同時又不擴大總需求,這確實又是一件令央行發窘的事情。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指出,更為關鍵的,溫家寶在調控房地產熱等方面不能應對諸如開發商、金融系統、地方政府以及各類利益集團的對抗,不論是從緊的貨幣政策、信貸政策還是發改委的行政命令,要防止經濟過熱防通脹,最終都將無濟於事。而沉澱在房地產上巨額的銀行資金,就像定時炸彈一樣令政策制定者們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