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繪出的「巴厘島路線圖」
十二月十四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經過近兩周起伏跌宕的緊張談判和討價還價之後依然達不成共識,不得不在周六延長一天,最後終於在十五日通過了一項決議案,人稱「巴厘島路線圖」。大會決定在二零零九年底之前完成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協議談判,保證二零一三年新的應對氣候變化協議生效。
這次大會被認為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會議。全世界幾乎所有主權國家都派代表參會,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更是吸引了多國政要出席。由於立場上存在重大差異,美國與歐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展開了激烈交鋒,爭論和妥協貫穿了整個會議。
最終達成的「巴厘島路線圖」主要內容包括:大幅度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未來的談判應考慮為所有發達國家(包括美國)設定具體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應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但不設定具體目標;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全球變暖,發達國家有義務在技術開發和轉讓、資金支援等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在二零零九年年底之前,達成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旨在減緩全球變暖的新協議。
二零零七年三月,由於長期乾旱和奇特的高溫天氣,使美國洛杉磯附近的莫利斯水庫(Morris Reservoir)幾乎枯竭,魚兒不得不在很淺的泥潭裏掙扎。
減排與滅亡
面對日益頻發的颶風、暴雨、海嘯、乾旱等各類災難性天氣,加上遍及全球的暖冬和酷暑天氣,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是由於人類工業的發展,導致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性氣體的增多,從而引發的災難。今年十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溫室效應」理論更成了世界各國討論氣候變化的基石。
早前確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又稱《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以及一九九七年在此基礎上制定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目標都是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儘管《京都議定書》在二零零五年二月十六日強制生效,要求三十八個工業國在二零一二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7%至8%,但由於美國拒絕執行,以及協議將在二零一二年失效,如何重新議定一份全球性協議成了當務之急。
在此背景下,聯合國在印尼巴厘島(或譯峇里島)召開了全球氣候大會。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條道路通向一份全面的氣候變化協議,另一條則走向滅亡,選擇哪一條很明顯。」IPCC預計,假如人類不採取行動,從一九九零年到二一零零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4℃至5.8℃,那時海平面將大幅上升,包括上海在內的眾多城市將被大海淹沒,人類生存將受到嚴重侵害。
美國反對有區別的責任制
美國、歐盟和中國是會議中三種不同聲音的主要代言人。以歐盟為主的積極國家強烈要求決議明確規定,發達國家在二零二零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25%至40%,這一觀點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同時也得到美國的強烈反對,以及日本、加拿大的反對。
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25%的頭號廢氣排放國,美國稱這一減排目標定得太高,將損害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認為,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受到協議的制約,而如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卻不受協議的限制,這對全球總量的減排不利。
中國方面反駁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早就制定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制」。發達國家長期排放歷史和當前高人均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歷史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極少,卻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受害者。比如二零零三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一九九零年增長了40%,但二零零三年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接近中國的八倍。
於是「巴厘島路線圖」規定,目前只限制發達國家的排放量,而不限制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的排放量。然而也有評論認為,中國等國將很快成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而損害全球。比如發達國家會把高耗能產業外移到這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環保標準較低、這些產業會在中國製造更多污染物和更多的廢氣。
美國人是廢氣惡棍嗎?
由於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不少人對美國持負面態度,稱之為廢氣惡棍,然而很多事實卻反駁了這一指控。在美國民眾中,支持減少廢氣排放量的呼聲十分高漲。目前美國55%的人口所在的州已建立了嚴格的強制減排目標。在過去十五至二十年,加州出現了人均能源消費下降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上升的趨勢。上個月美國中西部的九個州宣佈到二零五零年之前實現減排溫室氣體80%以上的目標。東部的十個州也準備在二零零九年之前制定有關發電廠減排溫室氣體的條例,而由加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等州參與的「西部氣候計畫」,則計畫到二零二零年前減排15%。
美國計畫在明年一月召開主要經濟體氣候變化會議,把「貢獻」全球溫室氣體排放80%的十七個排放大國,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召集起來,布什希望在年底他任滿之前達成一項新的減排目標,然後到二零零九年底前通過一項新的聯合國氣候協定。基於這一打算,美國在巴厘島會議上拒絕就減排的具體數字進行討論。
十二月五日,美國參議院環境和公益事業委員會批准了一項里程碑式的法案,意圖在二零五零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二零零五年減少70%。該法案明年將提交給參議院辯論。儘管「後院起火」,美國代表團在巴厘島會議期間一直堅持其固有的反對態度,令大會陷入僵局。
巴厘島氣候大會上,由於美國的不合作,歐盟曾強硬表示要抵制美國計畫召開的氣候會議。面對來自全球的壓力,即使在最後「加時賽」的十五日星期六,美方依然表示不能接受協議上的文字。然而幾分鐘後,美方代表突然改變立場表示願意接受。此外在最後時刻,加拿大也表示接受在二零二零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一九九零年水準上減少25%至40%的目標。這為「巴厘島路線圖」的開創提供了可能。
發展中國家的要求
對於籌委會提交的協議草案,不但美國持負面態度,中國和七十七國集團代表也對其中一個重要條款表示不能接受。這項條款要求發展中國家採取「在國家層面可計算、可報告和可檢測的減排措施」,而對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和資金等只提出了含糊要求。
中方代表強調,要切實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規定落到實處,該建議得到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並最終被採納到該路線圖之中。此外,中國政府提出在未來五年內實現節能20%的目標。
二零零三年以來,歐盟建立了一個排放交易系統,交易配額包括六種關鍵行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製磚和造紙,這一交易系統可以幫助那些減排難以達標的國家最終達標。交易價格從二零零五年的四十歐元的每噸廢氣排放,可能上漲到二零零八年的一歐元/噸。根據目前的交易項目可以實現到二零零八年減少4.7%的排放,超過總目標的一半多。
大會各方還同意採取進一步行動,減少發展中國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決定建立《京都議定書》下的「適應基金」,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減排提供融資。基金將於二零零八年開始運作。
對於巴厘島路線圖的產生,潘基文對各國的「靈活精神」表示讚賞,但大家都明白,路線圖只是「第一步」,更艱鉅的任務還在後面,特別是具體減少排放量的百分比,將是未來各方談判的難點。
然而也有很多環保組織對巴厘島大會未能制定更加明確的減排目標感到失望。他們認為目前國際社會制定的標準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以《京都議定書》為例,即使各國完全徹底地執行了京都協議,到二零五零年之前也只可能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至0.28℃,這是無濟於事的。
二零零七年二月,中國某工廠燒煤發出的滾滾濃煙。今年中國經歷了異常的暖冬,南部不少地區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旱,長江達到幾十年來最低水位。
全球暖化是杞人憂天嗎?
面對全球主流科學界提出的人類工業化導致的氣候惡化,也有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他們認為人在大自然中的作用是非常渺小的,人類不可能對地球產生如此大的破壞作用,這種負荊請罪其實是變相的夜郎自大和杞人憂天。面對人類知之甚微的巨型地球生態系統,人類連五天後的天氣都無法預測,怎麼能預測到幾十年後的地球溫度呢?
假如人類製造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禍首,為什麼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不是穩定上升,而是時升時降呢?二零零六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一九六一至一九九零期間平均水準高出0.42攝氏度,有科學家研究指出,地球暖化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八百年前早就開始了,這是由於近千年來太陽輻射的增強所帶來的結果,因為整個太陽系都出現了升溫現象,與廢氣排放無關。即使有溫室氣體效應,水蒸氣對溫室效應的貢獻占全部溫室氣體貢獻的36至70%,人類竭力控制廢氣的排放,但對水蒸氣的數量卻無法控制,那不也是白搭嗎?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自然災害是上天對人所犯錯誤的警告和懲罰,是人的心變壞了才引來各種災害的。希望風調雨順,人就得敬天敬神,真正提高人的道德水準,這種依賴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做法只是椽木求魚、本末倒置。
不管怎麼說,人類不得不面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各種企圖擺脫危機的辦法也許能有效,也許根本沒抓住問題的實質,只是在黑暗中瞎忙活,封閉自己僅有的一點出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