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渾的悲慨詩作(下)
(二)、慷慨懷古、羈旅勞苦
許渾於行旅遊歷途中,除了見證古蹟的衰沒毀敗、抒發慷慨懷古之情外,對於行役漂泊之旅亦發出深深感慨。許渾以懷古詩作最為著名,多為慷慨激昂之作。謝明陽認為,此類懷古詩表現出了對繁華過往的追憶,對現實荒涼的悲慨,以及對生命幻滅的體悟。許渾懷古之作有〈陳宮怨〉、〈楚宮怨〉、〈金谷園〉、〈金谷桃花〉、〈太和初靖恭裡感事〉、〈聞開江宋相公申錫下世二首〉、〈驪山〉、〈經古行宮〉、〈途中寒食〉、〈途經李翰林墓〉、〈途經秦始皇墓〉、〈韓信廟〉、〈過湘妃廟〉、〈鴻溝〉、〈聽琵琶〉、〈咸陽城東樓〉、〈金陵懷古〉等詩。其中,對現實荒涼的悲慨之作,如〈金陵懷古〉: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
松楸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宮。
石燕拂雲晴亦雨,江豚吹浪夜還風。
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在唐代以前,金陵曾為三國時的吳、東晉、宋、齊、梁、陳等六國的都城。許渾這首詩,乃感六朝興廢。前六句用對偶句法。首聯寫陳朝在陳後主所制的樂曲《玉樹後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滅。頷聯二句以寫景來抒述懷古之情,說六代以來的達官貴族的墳塚,現在已只見遠近的松楸。頸聯二句也是寫景,通過江上風雲晴雨的變化,表現人類社會的干戈起伏和歷代王朝的興亡交替。結尾二句,是從六代故都的觀點做結。自古及今,惟石燕飛翔,江豚出沒,景物常存耳。若英雄一去,豪華殆盡,不復再留,豈有能若青山之無恙哉?又,如〈咸陽城東樓晚眺〉: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秦苑綠蕪,漢宮黃葉,正秋風落葉滿長安,一片蕭瑟零落的景象。「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為本詩佳句。唐王朝在藩鎮跋扈、吐蕃東侵的戰亂頻仍中,在宦官擅政,牛李黨爭的內憂中,國運日趨衰落的情景,正如溪雲初起,紅日沉閣,正面臨著「山雨欲來」的總爆發。秦和西漢覆亡的歷史,已隨著滾滾流水付諸東流。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五》:「(渾)亦慷慨悲歌之士,登高懷古,已見壯心。」是懷古詩很好的註解。
許渾亦善於抒發羈旅之情。其行跡北至山西,南至廣東,足跡遍及大半的中國,這類作品多描寫行役途中的勞頓淒苦,如〈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又〈冬日登越王臺懷歸〉、〈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主人燕餞至頻暮宿東溪〉表現出了濃濃鄉愁。〈潼關蘭若〉、〈夜泊永樂有懷〉、〈恩德寺〉等詩則描寫孤寂之感。而抒發前途茫茫、羈旅勞頓的詩作如〈早行〉、〈暝投靈智寺渡谿不得,卻取沿江路往〉〈與裴三十秀才自越西歸望亭阻凍登虎丘山寺精舍〉、〈行次虎頭巖酬寄路中丞〉、〈發靈溪館〉等詩。
如〈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陸主人燕餞至頻暮宿東溪〉:
暗灘水落漲虛沙,灘去秦吳萬里賒。
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
離歌不斷如留客,歸夢初驚似到家。
山鳥一聲人未起,半床風月在天涯。
此詩寫羈旅漂泊的感傷,為許渾由廣州北返時,經南康阻淺時所作。傳統仕宦中的士,命運不操在自己手中,其羈旅漂泊的境遇往往來自於外在統治者的催迫,並非出於自願,但卻是不得不進行的抉擇,故而表現出的是羈旅的無奈之悲。於虔州(今江西南康)時,舟行因水淺阻擱。旅客漸次改行陸路。首聯言舟行受阻,因而發出歸途遙遠的感慨。頷聯寫水陸逗留,久不得還。頸聯言筵宴上的歌聲,像是慇勤留客,夜夢雖頻頻被打斷,卻彷彿已經回到了家。最後二句承上聯,言夜半醒來,才知道自己仍然羈滯他鄉,刻畫夢中淒清心境,情景如見。
緬懷古人古事的許渾感慨往日繁華不在,也許持有懷念對大唐盛世的幽微情懷,感嘆大唐帝國已經江河日下,故而滿懷懷古憂傷。而旅行之苦是眾多士人的甘苦之談,許渾當然也不例外。
(三)、貧病交加
許渾自幼體弱多病,身體羸弱的他長年受病魔所困所擾。大中三年,在任監察御史期間,還曾因病告假。以〈臥疾〉為例:
寒窗燈盡月斜暉,佩馬朝天獨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雲空長越山薇。
病中送客難為別,夢裡還家不當歸。
惟有寄書書未得,臥聞燕鴈向南飛。
此詩作於京都。首聯感時,言長夜不眠,燈盡、月斜,點出夜闌將曙,全城官員正騎馬趕赴早朝,自己卻閉門獨臥,益感無聊。頷聯思鄉,寫羈留北地,望著凋零的楊柳,更加思念江南故鄉。頸聯寫臥病送客,難以禁受離別的悲傷,夢中自己似乎已回到家,但卻不是真的回鄉,悽涼之感油生。末二句言鄉書有寄無回,尚未收到回信,臥枕間聽到雁群南飛的聲音,想到雁兒歸而己不能歸,倍添鄉愁。身體上的不適足以把人折磨得心力交悴,人在多病之時往往亦易多愁,心情比較容易煩躁不安,也比較容易觸景傷情,想起悲傷的往事。
另外,在〈酬殷堯藩秀才〉一詩中,許渾寫道:「竹馬兒猶小,荊釵婦慣貧。獨愁憂過日,多病不如人」,「多病不如人」呀!從小貧困的許渾,對人生的憂患意識極為強烈,貧病交加的他極為無奈。藉著寫詩給殷堯藩,吐露自己的辛酸與悲苦之情。許渾〈村舍二首〉其一中對妻子的描述可為貧苦生活的互證。詩中有云:「萊妻早報蒸藜熟,童子遙迎種豆歸。」老萊子之妻勸老萊子勿受重利所誘而出仕,甘願與老萊子一起過著清貧的日子。許渾稱讚妻子亦有此美德,勤勞節儉,連年幼的兒子都必須從事農務的勞動,才得以維生。
人在生病之時,心情往往極易陷入低落的狀態,也容易感傷。加上貧困難耐的生活,亦很可能產生對妻兒的愧疚之情,其實也是一種傷心的無力感。
(四)、仕途不遇
自宋玉〈九辨〉開啟士人懷才不遇、無成之悲的主題後,每朝每代,不乏抒發仕途不順之作。至唐代,主題更為豐富與多樣。表現為不幸落第的抑鬱無奈、時不我與的悲傷情懷等等。
許渾於唐文宗太和六年進士及第,時年三十八歲,期間共下第十次。其下第詩共有十首,分別是〈下第別友人楊至之〉、〈下第寓居崇聖寺感事〉、〈下第送宋秀才遊岐下、楊秀才還江東〉、〈下第歸朱方寄劉三復〉、〈送李文明下第鄜州覲兄
〉、〈下第歸蒲城墅居〉、〈下第貽友人〉、〈送王總下第歸丹陽〉、〈下第有懷親友〉、〈下第懷友人〉等。「下第」對許渾而言,不啻是一大打擊。而這一系列〈下第詩〉,便忠實地反映了詩人的悲痛、惆悵、失意與落寞之情。其以下舉〈下第寓居崇聖寺感事〉為例:
〈下第寓居崇聖寺感事〉
懷玉(一作「土」)泣京華,舊山歸路賒。
靜依禪客院,幽學野人家。
林晚鴉爭樹,園春蝶護花。
東門有閒地,誰種邵平瓜。
為了科舉功名,許渾離家背景,遠居京師。每每在寒夜中挑燈苦讀,然卻不幸落第,其悲淒之情可想而知。落第之後,許渾悲不自勝,在京師繁華之地,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同時,他開始想念家鄉了,到底要不要回鄉?有意回鄉的他考慮到返鄉的路費已經不足,只得寄宿寺院,繼續努力奮鬥,等待來年再考。
下第對中國讀書人而言,是一件極為傷心的事。許渾反覆科考達十次之多,期間的失意落寞與孤寂悲涼,可想而知。而每一次的落榜,都是人生的一重大挫折,憑著堅強的意志與對施展遠大抱負的渴望,他最終得以上榜,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三、悲慨風格對許渾人生觀的影響
在晚唐的時代背景下,詩人許渾無形中受到很深的影響。在戰亂不斷、政治黑暗的時局下,以及許渾個人的寂寞、悲傷情懷,大環境與個人的情懷皆極為悽涼,故而產生了濃厚的悲慨之情。許渾在面臨生離死別的悲傷極為強烈,在行旅中,不僅對古人古蹟常懷慷慨懷古之情,同時發出羈旅之悲的感嘆。長年多病的他又遭遇了長達十年的科考不第,在經歷了人生眾多挫折與打擊的他,因此產生了隱遁的思想,創作了一些隱逸詩。比如,在〈酬殷堯藩秀才〉一詩中,許渾寫道:「相如愧許詢,寥落向溪濱」,許詢為東晉名士,許渾的九世祖,其人樂於隱遁。許渾感嘆,與司馬相如比不來,不如學許詢放懷山林,過著隱居的生活,享受隱居之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