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或異鄉
有一所華文學校,本來所有的學生與家長都致力於學習中華文化,但是當一位好事者提倡「掛國旗、唱國歌、掛國徽」時,立刻引起楚河漢界的紛爭……
海外華人即使在異國落地生根,對「中國」二字卻是刻骨銘心,無時不忘,總稱自己為「僑民」。於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承傳千百年的驕傲與榮光,也就流動在每一個華夏子民的血液中,即使綿延兩、三代,也仍舊說漢語、讀漢書,不忘自己是個「中國人」。
然而,曾幾何時,台灣人出國旅遊時,會特別聲明「我不是中國人(Chinese);我是台灣人(Taiwanese)。」時代演變下,也出現了「美裔華人」、「新加坡華人」、「香港華人」等等的稱謂。分散在各地的外籍華人,漸漸出現各種或大或小的矛盾衝突。以往敵愾同仇、萬眾一心的中國人,為什麼會分崩離析,一至於此呢?
華僑 逐漸消失的名詞
不論是因為營生、避禍或是戰亂,以往的中國人總認為自己遷移他鄉僅是暫時,所以稱之為「華僑」,意思就是僑居當地,終有一日要歸返故土的意思。學者龍應台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種忠於民族血緣的之死靡他:當她到古巴旅遊時,參觀當地華人墓園,赫然發現所有的墓碑都清清楚楚的刻上這些人是隸屬哪一縣、哪一村的,同時所有的墓碑都面朝東方──可見老一輩中國人對於漢血統的認本溯源望眼欲穿的渴望。
由於華僑對中國赤膽忠貞的熱愛,身居海外,遭逢風起雲湧的民主巨變,隨著滿清積弱不振、喪權辱國的發展,孫中山先生登高一呼,建立新中國──中華民國的理想,瞬間燃起各界華人偌大的希望。當時許多華僑不惜傾家蕩產,只為濟助革命事業。據記載,國父發動十次革命,百分之八十的經費由華僑資助。尤其第十次壯烈的廣州黃花崗之役,經費全來自華僑。成仁的七十二烈士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華僑。稱華僑為「革命之母」,可謂實至名歸!
然而家國不幸,對日抗戰旋然又起,海內外紛擾不寧。爾後的中共政權,又因共產獨裁主義、長期與周圍國家處於敵對與冷戰狀態,華僑頓失百年來的依歸。在文革腥風血雨的恐怖震盪與摧折下,華僑不僅逐漸放棄回歸大中國夢想,更爭先恐後的逃離中國。
於是,為了融入當地國家的政權,也為了表達自己的忠誠,海外華人不再視自己為暫居異鄉的「華僑」,改稱其為永久居留異邦的「華人」。從此,回歸祖國的「華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處於異國謀生、陷於地域與黨派之爭、面對認同異國文化,處理移民地國家種族歧視等種種問題的廣大華人。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優秀華人
近年來,海外華人在各國菁英與專業人士的快速崛起,引發各界矚目。二零零四年,芝加哥市場調查公司SPECTREM集團所作的調查發現,亞裔人士(其中以華人為最多數)在美國的財富迅速增加,成長將近5%。二零零七年,美國聯邦人口普查局於矽谷移民人口的研究發現,華裔移民收入比一般家庭高出許多。據統計,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在美國各族裔家庭中是最高的,比白人家庭高15%,比全美國平均水準高26%,亞裔儼然已經成為美國當代最富有、最有能力的消費族群。
研究亞裔乃至華人富有或是表現卓越的原因,主要在於文化因素。例如他們非常注重教育,是美國族裔中教育水平最高的,也因此大部份從事會計師、醫生等專業人士的職位,子女也因注重教育而延承優質條件。而亞裔人士的家庭結構穩定,少有離婚或分居,擁有傳統的家庭觀念,也是一個突出的特質。
(Clipart)
華人之所以能夠成功,並不是一蹴可幾的,其實是歷經了一個漫長奮鬥的過程。一位在台灣結識美國在台協會外籍官員,遠嫁美國十多年,赴美定居後考上會計師,目前在美國華盛頓DC任職會計師的陳柏如小姐,今年三十七歲,育有一女。她說初來美國,幾乎所有的華裔人士都會感受到歧視:「前一位美國老闆就是這個樣子,明明我的能力比較強,但是他會安插其他白人比較高的職位,即使他們的能力與年資沒有我好……直到經營不善,要把公司賣掉之前,才坦白的對我說,很後悔沒有委我以重職。」
如今備受上司與客戶肯定的陳小姐的體會是,來到這裏的華人雖然剛開始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例如上司與客戶冷漠的對待,但是自由的美國會給予豐厚的時間與機會來證明你的能力,而勤懇踏實的華人往往能成功。這也是海外移民的過來人之談。
意識型態 分裂華人的心結
海外華人秉持著「同源同根,離鄉背井」的心態,本應該互助互持,也會引發困擾。陳柏如小姐說:「這裏的華人交際圈,大部份都會加入教會,而教會有分支分派,從事社交互動,但是像我就沒有,也就比較孤立……。大家抱著的心態都是中國人,本來就要互相幫助,但是就我所知,常常他們也會互相指責對方,或是埋怨連連……如也移民到這裏來的堂嫂和我聊天時,常常抱怨有台灣或是大陸教友的孩子,僅有幾面之緣,但為了小孩留學要找學校,一家子來她家住了很久,就是抱著包吃包住的態度,一大早就等在桌前要吃早餐,好像理所當然的樣子。」
上述的問題還算事小,在海外,若是「獨派」遇上「統派」,或是中國打壓台灣的議題,兩方難免一番唇槍舌戰,不歡而散:「最不愉快的,就是我曾遇到一位大陸高幹子女的移民太太,總是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常常說著要武力統一的話,言語當中很不客氣。」的確如此,造成海外華人分裂的最大因素,就是「政治意識的壁壘分明」。
研究海外華人權威的新加坡學者王賡武教授,在一場由龍應台主持的學術研討會中,就提到一所華文學校,本來所有的學生與家長都致力於學習中華文化,但是當一位好事者提倡「掛國旗、唱國歌、掛國徽」等事務時,立刻引起楚河漢界的紛爭,從此之後學校內永無寧日、爭吵不休,簡直令提議者悔不當初。
美國的《休斯頓記事報》(Houston Chronicle)也報導過當地華人分歧的奇特現象:當地的華人中心有三所:「華僑文教服務中心」(Chinese
Culture Center)、「中國人活動中心」(Chinese Civic Center),以及「台灣人活動中心」(Taiwanese Cultural
Center)﹐它們雖然相隔僅幾條街,但政治觀點卻是截然不同。第一所由台灣政府設立,第二所大部份都是來自大陸的華人,而第三所是贊成台灣獨立的團體。儘管外表看來,三家華人活動中心看起來都很像:都提供華語學習、書法、繪畫舞蹈和武術教學,也擁有華文書籍的圖書館、活動舞台和桌球場地。但由於政治意識的隔閡,常會引發政治議題的對抗,彼此攻詰與不睦。華人在教育、藝術與文化上完全的一致推崇,但政治上卻莫衷一是的奇形怪狀,不啻令外人見了可笑、華人感到可悲。
共同期望 復我華夏榮光
王賡武教授明確表示,雖然不知道未來的文明如何發展,但是最重要的是,在這麼多歧異的觀點中,如果能鎔鑄並體現一個高質量的、大家都認同、都喜愛的中華文化,產生一個磁性的效應,那麼不僅是中國人,相信所有旅居海外的華人,甚至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自然會擁抱中華文化。這是一個至為崇高的夢想,卻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
無論政治如何分裂演變,中華文化底蘊的深厚綿遠,始終是身為華人生命本質裏最繫戀的一部份。陳柏如小姐育有一女辛西雅,今年十歲,每週六都會到當地禮拜學校去學華語:「大部份的華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講中文。DC周圍這裏學中文風氣很盛,常有相聲比賽、聯誼會,同鄉或校友聯誼會。」
大部份華人父母都希望自己子女學中文,接觸傳統中國人思想與觀念。
她進一步解釋:「
我希望孩子學中文,主要是讓她能接觸傳統中國人思想與觀念……在這裏,有些西方的價值觀是我難以接受的: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法、作風都很難讓人接受,年紀輕輕卻很懶散,他們只追求即時的、短暫的快樂,每天刷卡也不顧後果……。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中國文化的一些陶冶,但是在這裏,也希望她能在中西文化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離散流亡的偷渡者、苦力與勞工,到科技、財經方面成就卓越的華裔菁英;從備受排擠、語言不通、迫切尋求認祖歸宗的傳統中國人,到排斥學習漢文字,除了黃面孔、黑眼睛的外表外,自衣著打扮到頭腦思想都極端西化的華人第二代;華人所認同的文化意識與文化斷層,可謂分歧極大。
(Getty Images)
當問到身為一位在美的華裔人士,對於自己的文化有何期許的時候,陳柏如小姐很誠懇的說:「我希望世界上的人,或是大多數的美國人,可以改善對華裔的印象,當然並不容易,也需要全體的中國人一起努力。我只能要求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在工作上盡力的完成每一項任務,努力做的比別人更好,盡量的達到完美,博得朋友與客戶的欣賞與信賴,就是期待和我接觸的人當中,如果有人對華裔的印象不好,如果他能透過我的勤奮與努力而改變對華裔的印象,那我的付出就值得了……哪怕是只有一個人改變他的印象,那也就夠了。」
海外的華人要如何摒除心結,在異國擁戴屬於自己的文化?中華子民是否仍有覺醒自己乃是輝煌聖裔之後,凝聚漢唐泱泱民族風範意識的一天?
正如同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在一場「中國命運與台灣前途」的演講中所說:「……我有我的民族立場,我知道在海外有各種各樣立場的中國人,我說我只有一個立場,那就是中華民族的立場,這個立場說簡單就兩句話,我們一切愛自己民族的人都希望我們的民族進步;我們一切愛自己民族的人都希望我們的整個民族能夠真正地進步,而不會去為了一個部份的局面的利益去影響我們整體的利益,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利益。站在這個民族的立場上,那我們就能夠真正地為中國說話,為了中國的進步講我們的心裏話。」
辛灝年先生的夢想不能實現,是因為有太多既得利益者壟斷與阻絕了說真話的權利。然而能夠預期的是,當有一天,這樣誠實與自由的夢想終能實現之際,必定就是中華盛世再臨的一天。◇
(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