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金山一座換得金牌一枚

?"
當今中國把金牌數目當成「強國夢」的體現。圖為中國選手張寧十六日羽球女單戰勝隊友謝杏芳,奪得冠軍。(法新社)

上屆奧運,中國投注了兩百億元換來三十二枚金牌,每枚金牌成本約七億。而為失學兒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學約需二十萬元,中共為顧全面子,罔顧三千五百所希望小學。

奧林匹克運動會,作為一個體育比賽,每個國家的民眾都希望自己國家多得金牌,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古今中外從來沒有誰像當今中國那樣,把金牌數目當成「中華民族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誌,當成「為國爭光」、「強國夢」的體現。

無論從國家財政投入、運動員的付出以及全民體育的代價這三方面來看,中國的金牌都是全球代價最高的金牌。具體地說,中國金牌是用一座座金山堆出來、用國家機器高壓壓出來的。在中國,爭奪金牌早已喪失了體育本身的快樂,取而代之的是拚命般的痛苦、無奈和掙扎。

塑造神話 強國夢的變遷

近百年來被外國列強侵略蹂躪的屈辱史,在中國人心中深深地埋下了重整河山的「強國夢」。然而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卻一次次的被當權的中共利用和誤導了。

一九五零年代,中共利用民眾的強國願望,提出「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的雄偉目標,但違反自然規律的蠻幹很快就遭到懲罰,六十年代初的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實質的「人禍惡果」,擊破了中國人短暫的經濟強國夢。

隨後中共提出「兩彈一星」的軍事強國夢,一九六四年的原子彈、一九六七年的氫彈、一九七零年的人造衛星,這讓中國成為了能與美蘇超級大國抗衡的第三軍事強國,當時很多中國人深信自己已經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了。

然而人們很快發現碗裏的肉沒了、日子越過越艱難了。人們漸漸厭倦「勒緊褲帶過日子」的軍事強國夢了。一九七六年文革後,中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共再度提出經濟強國夢,要搞「四個現代化」。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漫長的經濟復甦路上,特別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只令少數官僚集團受益,廣大百姓依然生活艱難,社會矛盾日益加劇。

奧運金牌成強國夢寄託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許海峰的一聲槍響,讓中共發現了一個可替自己解圍的新方法:利用體育強國夢來收攏人心。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隊奪得十五枚金牌,全球排名第四。在官方媒體竭力渲染下,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從此,奧運金牌的數量和名次成為中國人新的強國夢寄託。

被中共操辦的二零零八年奧運,從一開始就改變了其體育盛會的性質,而被中共辦成為自己塗脂抹粉、假裝門面的「政治秀」。於是,才有了人均收入位於「第三世界」貧困行列的中國,在北京奧運總投入四百二十億美金,超過百年歷屆奧運會投入的總和,光鳥巢開幕式上的煙火就比百年奧運史上所有煙火總和還多。把八十多位各國元首請到奧運開幕式,這也是人類體育史上政治人物最多的一次。

毫無疑問,為演好這場戲,中共為奪取金牌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一定是歷史之最。儘管人們目前還沒有拿到具體數據,但從其指導思想、歷史數據和近期個別實例上,都可預測其昂貴的發展趨勢。

一九八四年前,國家體委只是一個不受重視的窮單位,那時的體育界還沿用毛澤東提出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說辭和思路。然而洛杉磯奧運會後,中共改變了國家體委的辦事宗旨,把重點從大眾體育猛然轉移到了競技體育。

此後中共政權提高了運動員和教練員待遇,改善了一些訓練設備和體育設施。不料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上,中國隊僅獲得五枚金牌,令國人大失所望。


山東聊城農村學生正在上體育課。(Getty Images)

全國不惜代價堆金牌

「兵敗漢城」讓中共政權明白了奪金牌的難度:金牌獲得有很大的偶然性,單靠少量明星運動員是很危險的,必須搞人海戰術,用「東方不亮西方亮」來確保金牌數量。此後中共大幅度提高體育經費,並提出一個以爭奪奧運金牌為目標的體育發展計畫——「奧運爭光計畫綱要」。

綱要提出,建立一支人數多達一萬七千人左右、以爭奪奧運金牌為目標的專業運動員隊伍,專職教練員人數也要達到四千九百人。爭取在二零零零年第二十七屆奧運會上取得金牌名次在第二集團的領先地位,達成具有八十個以上獎牌的爭奪實力。

為了以金牌名次喚起和利用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結,中共把奧運金牌當成了政治任務來執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堆出幾個金牌。

為了奪取奧運冠軍,中國實行了「舉國體制」,即運用政府行政手段,在全國範圍內集中調配資源用於發展競技體育。通俗來說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除「奧運爭光計畫綱要」外,二零零零年年奧運會後,中國在田徑、游泳、水上等一百一十九枚金牌的奧運亮點專案上重點投入,制定了「一一九計畫」,再次為奧運奪金吹響號角。

據大陸媒體介紹,在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下,中國取得了一些成績。截止二零零四年底,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和各類世界大賽中共奪取奧運會和世界冠軍一千七百九十五個,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一千一百一十九次(項)。

七億人民幣堆出一塊金牌

然而中國人民不知道為此中共政府投入了多少納稅人的血汗錢。據體育總局科研所的研究員李力研透露: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每年十多億元;一九九二年巴賽隆納奧運會時漲到每年三十多億元;二零零零年悉尼奧運會時又漲到每年五十多億元。

二零零零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隊獲得二十八枚金牌,排名世界第三,比第二位的俄國僅少四枚,獎牌總數為五十九枚,基本達到「奧運爭光計畫綱要」的要求,中國儼然成為世界第三位的金牌大國。

人們不知道二零零零年後每年體育總局事業費又漲了多少,若仍按每年五十億人民幣計算,備戰雅典奧運會的四年中,中國至少花費了兩百億元,換來的是雅典奧運會上三十二枚金牌,也就是說,每枚金牌的成本差不多七億元,這可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

用金山堆出的金牌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曾對「七億元一枚金牌」的說法提出修正,他提出,中共政權在每個奧運選手上投入的費用大概在四、五百萬元左右,按中國奧運代表團四百名運動員計算,總投入大概在十六億至二十億之間。折算到三十二枚金牌上,一枚金牌的成本大約五、六千萬元人民幣。

這位主任的話從另一角度確認了中國金牌的高成本。然而從一些零散消息中發現,實際情況遠比他說的高。比如據國家羽毛球隊介紹,他們每年出國參加外事比賽的費用達六、七百萬元。中國數十個運動隊每年都有大量國外比賽,光外事比賽費用一項,政府每年花費就在億元以上。國家體操隊二零零一年以來每年的訓練費兩千萬,到二零零四年比賽時,光訓練費就達八千萬,這還不包括場館建設費。

上面這些費用,都沒有包括運動員早期培養費用。中國主要以「少年體校」的方式來專職培養運動員,在運動員訓練的七、八年時間中,所有費用都由國家負擔。據德新社報導,中國三千個體育學校裏大約有四十萬運動員,四分之三的中國頂尖運動員都從這些學校開始,伴隨他們的是長期的軍事化訓練和鋼鐵般的紀律。如在北京什.海體校三百名學生中,僅四歲大的孩子每天就要訓練六個小時,每周訓練六天。如每人每年花費的培訓費用按兩萬元計算,這四十萬體育大軍就要花費八十億元,八年就得花費六百四十億。


中國主要以「少年體校」的方式來專職培養運動員,在運動員訓練的七、八年時間中,所有費用都由國家負擔。圖為重慶運動技術學院訓練跳水的孩童。(Getty Images)

不管中國金牌成本是七億還是幾千萬,形象的說,假如把這些錢換成金條,都能堆出一座金山,而每座金山換回的卻只是小小的一塊金牌。

中國的金牌全世界最貴

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是從前共產主義蘇聯學來的。大凡社會主義國家總想憑藉這些外在的比較結果來誤導民眾,藉民族主義來對抗自由民主思想,並以此來增強和鞏固其統治的合法性。

據海外媒體報導,俄羅斯為備戰雅典奧運,二零零四年的體育經費比往年增加了三倍,達到三十三億盧布(約四億人民幣),累計四年不超過八億人民幣。雅典奧運俄羅斯共獲二十七枚金牌,獎牌總數九十二枚,這樣俄國每枚金牌的成本差不多是兩千九百萬人民幣,而中國則是七億人民幣,即中國金牌成本是俄羅斯的二十四倍。

至於在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除了少數具有觀賞價值因而能夠賺錢的運動項目有職業運動員之外,大部分的選手都是業餘的。平時他們在各自不同行業工作,只有到奧運選拔賽時才集中起來強化訓練。英美國家搞的是全民體育的選拔制,而中國是精英式的栽培制,所以美國等國在奧運金牌上的投入只是中國投入的一個零頭,相比之下少之又少。

有專家分析說,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是根據歐美人的身材特點設置的。歐美人身材普遍高大,擅長力量和速度的角逐,而亞洲人普遍矮小,靈巧和技術是其強項。在奧運之王的田徑比賽項目中,基本都是跑、投、跳等速度和力量的競技,而沒有爬杆(以前曾是奧運比賽項目,後被取消)、跳繩、秋千、武術等靈巧型比賽,儘管亞洲人口占全球60%以上,但亞洲的奧運金牌數卻遠遠落在歐美之後,這也是原因之一。

平均兩千萬人才得一枚獎牌

有人將三十年來夏季奧運會的獎牌榜做過人口與奧運獎牌比例統計,以此來衡量該國的全民體育水準。統計發現,瑞典、丹麥、瑞士、匈牙利這些北歐和中歐國家的人均奧運獎牌數名列世界前列,這與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基本成正比。也就是說,比較富裕的國家,體育發展程度較高,奧運獎牌得數較多。

以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為例,排在榜首的是澳大利亞,該國每三十九萬人就有一枚奧運獎牌,排行榜上前十名國家基本上是一百多萬人一枚獎牌,如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還有韓國。美國略高,兩百八十五萬人一枚獎牌,日本則是三百四十四萬人一枚獎牌。

而中國每兩千零五十九萬人中才有一個人獲得奧運獎牌,這說明中國全民體育仍處於不發達階段,與同是亞洲人種的韓國相比,也落後了二十多倍。

中國每枚獎牌的擁有人數多達兩千零五十九萬,排在榜首的是澳大利亞每三十九萬人就有一枚奧運獎牌。

「金牌榜」中外民眾心態大不同

據大陸媒體報導,有機構對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民眾進行了一次有關本國金牌關注程度的大型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最在乎「金牌榜」的是希臘人和俄羅斯人,其後則依次是日本人、法國人、澳大利亞人、德國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而北美人和韓國人最不在乎「金牌榜」。

然而他們的「最在乎」也根本無法和中國人的金牌觀相比。中國獲得金牌後,媒體上全是「重振國威」、「東方巨龍甦醒」等報導,而在美國的報紙上從來沒有這樣的事。中國金牌獲得者往往會說「感謝祖國、感謝人民」之類的話,而西方運動員則多是感謝家人支持,個人感到自豪等。


從小接受嚴格密集的訓練,任務是早日在奧運場上「為國(黨)爭光」。(Getty Images)

面對運動員的失利上,只要運動員盡力了,西方公眾和媒體都會對他們報以熱烈的回應,哪怕自己的國家輸了,只要比賽精彩,球迷們仍然興高采烈的加油高歌,因為他們真的是在享受比賽的樂趣,而不是僅僅關心輸贏。

一個金牌抵三千五百所希望小學

據大陸媒體報導,為失學兒童修建一所希望小學大概需要二十萬元,七億元可建造三千五百所希望小學,從而挽救三十五萬個文盲。是把七億元用來爭奪奧運冠軍呢,還是用來拯救三十五萬個兒童,中共的選擇永遠是為自己掙面子,而不在乎百姓怎麼過日子。

有人說,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金字塔,科技、教育、國防是金字塔的基底,而競技體育只是塔尖。目前中國正抽取金字塔的基底去修造它的頂尖,這樣下去遲早會坍塌的。

有專家計算過,備戰雅典奧運,中國花了兩百億元,同樣的錢可購買六艘導彈驅逐艦、二十七艘潛艇、七十架先進戰鬥機。也就是說,中國在雅典奧運金牌上的投資讓中國失去了一支現代化的艦隊。也有人比較,十多年來中國用於競技體育比賽的經費超過三百六十億元,足夠搞兩個載人飛船計畫了,「神舟」載人飛船項目十年來總投資才一百八十億元。

如今大陸媒體正轟轟烈烈的宣傳中國隊的戰績,然而他們忘了,體育只代表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一小部份,而非全部。前蘇聯、前東德的奧運金牌數都大大超過西方國家,可是前蘇聯、前東德非但沒有贏得世界的尊重,反而自己土崩瓦解了。這個前車之鑒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西藏日喀則農村學校夏令營活動。(Getty Images)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