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不盡的重建路
四川大地震已一百多天了,在奧運閃亮的光環下,災後重建工程的進展似乎已被淡忘,但是同樣是黃皮膚、黑頭髮的海內外華人,永遠忘不了一個個無助哭倒在地上的身軀。災後百日,不知他們現在過的好嗎?
被稱為千年不遇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過去一百一十多天了,如今四川災區情況如何?百姓安置得怎樣?恢復重建工作進展如何?這是全世界華人都關心的話題。然而在一言堂的大陸,真實情況諱莫如深。
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三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四川災區考察時說,汶川大地震遇難人數超過八萬,當局從廢墟中救出八萬四千人,轉移安置一千五百萬人,救助一千萬人,搶救傷員近三百萬人,入院治療九萬六千人。目前災區共有一百五十七萬頂帳篷、六十六萬套板房、一百八十萬套群眾自建的過渡安置房。
溫家寶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災區大規模重建工作「異常艱巨和繁重」,敦促加快災區重建工作,並呼籲全國向災民捐贈新的衣被。
千年不遇的大地震
八月二十九日,汶川八級地震發生一百一十天之後,中國地震局在其官方網站正式公布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圖。地震的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其破壞程度則用烈度來區分。
有專家分析說,由於印度洋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俯衝,使青藏高原的地殼物質不斷向東滑移。當這些地殼物質滑移到汶川地震區所處的龍門山構造帶後,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擋,聚集了巨大的能量。汶川八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五千六百顆廣島原子彈爆炸,主震之後大小餘震共有兩萬六千多次,震後形成了一百零四座堰塞湖,近兩千座水庫受損,受災人口四千六百萬。由於震級大,震源淺,烈度高,可謂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據財經網報導,地震局公布此資料是在民眾多方敦促下才完成的。六月十三日,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潔就曾公開申請,呼籲公開地震資訊。地震局稱,這次調查涵蓋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寧夏等地區的五十萬平方公里,調查點四千多個。也有知情人向財經網透露,有的災區故意把地震破壞程度評估得嚴重些,以便爭取更多補助,同時又可逃避責任,把一切損失都歸咎於天災。
從公布出的烈度分布圖來看,震中烈度高達十一度,以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和北川縣縣城兩個中心呈長條狀分布,面積約兩千四百一十九平方公里。其中映秀十一度區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北川十一度區沿安縣—北川——平武方向分布。有專家稱,這次地震震央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很大的一個地震斷裂帶,與其稱之為「汶川地震」,不如叫「四川地震」或「五一二地震」更確切些。
震後北川,遙望縣城燒紙錢
據四川災民普遍反映,地震實際死亡人數遠超過官方公布的八萬人。八月十九日地震百日那天,在通往北川縣城的路上,到處都是提著塑膠袋的人,想回去給死去的親人上墳。此前,為避免瘟疫流行,北川縣城被鐵絲網圍起來,設在離縣城兩、三公里任家坪的大門平時嚴禁進入。思念親人的北川民眾只能爬上對面的景家山,遙望縣城燒一把紙錢。
在當地人稱為「三倒拐」的地點,當局拉起布條,布條下面擺放一個大花圈,兩邊是用假花拼成的「五一二」和「北川」字樣。布條下的欄杆上,密密麻麻貼著寫有「哀悼」兩字的小紙條。
廖女士三歲的兒子死在上幼稚園的路上。地震百日那天,年輕的母親抱著上百朵白玫瑰,重新走在兒子上學的路上,最後停在一個小土丘旁。她擺放好花束,點燃紙錢,含淚說道:「媽媽來看你了……你要記得回來看媽媽,我等你,聽到沒有?」
北川蕭小姐的外公付忠傑,正好安排在五月十二日下午兩點多在北川縣人民醫院做手術,當時她的父母肖明亮、付作秀和舅舅、姨媽等十三名親人在醫院等待手術進行。蕭小姐的這些親人全部遇難,連屍首都沒有找到。
當局宣稱災民已安置妥當
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震後百日對外聲稱,四川已「妥善安置上千萬群眾,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爆發疫情,沒有引起社會動盪。」新華社也稱三個月裏「四百五十餘萬戶、一千多萬受災群眾基本實現住房過渡安置,災區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板房住、有病能及時醫治,生產生活秩序基本恢復。」
然而,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綿陽劉女士說:「我們還住在帳篷,靠自己自救,如果下大雨,其他用彩條布撐起來的帳篷就漏雨,環境很惡劣,晚上又熱又濕,我不知以後的生活怎麼過?」
八月十六日,災民在臨時安置房前劈柴。(Getty Images)
新華社報導還特別記錄了九月三日溫家寶在青川縣棗樹村跟村民的對話,「領到建房補助款了嗎?」「領到了。」「多少?」「兩萬三」「政策好不好?」「好。」然而溫家寶也知道,這些由基層幹部事先挑選的「樣板戶」,並不能真實代表災民的總體情況。
漢旺災民陳先生說:「政府鼓勵農民自建,每戶補助兩萬元,不夠的自己貼。地震後大家都忙著處理善後工作,都失去工作了,現在很多家庭的經濟不好,根本沒錢。我們條件很差,這幾天下大雨,我們家裏都濕了,家裏濕氣很重。」
縣城人住板房,找對象圖享受
北川長大的李先生,父母都在北川醫院工作。他對《新紀元》記者說:「地震當時北川醫院有醫護人員和病人大概四百人,只有六、七十人跑出來了。這裏安置點像一個足球場大的板房,大約可以容納兩三千人。天熱裏面就熱,外面冷裏面就冷。三個人住一間,洗澡統一到板房澡堂洗,沒辦法看電視,娛樂很少。安置點的電是正常的。」
李先生還向記者表示,「地震後很多人都單身了,現在有的開始相親急著找另一半。我覺得怎麼這麼快啊?我們的習俗要過一段時間才可以的。地震後人的觀念都變了,以前我們這裏的人都比較節儉,存了一輩子錢,到頭來人沒有了,甚麼都沒有了,現在好像比較願意消費和注重享受了。」地震,讓人價值觀出現了改變,對未來也沒有了希望,只期望眼前的生活好過點。
農民沒人管,未來堪慮
但是農民的情況就遠遠不如縣城的人。據四川社會正義獨立活動人士陳雲飛表示,「地震剛發生時,就像做手術先打麻藥一樣,病人不覺得疼,現在麻藥已過,災民覺得很痛苦,很惱火。
災後物資是否全用在災民身上,我們老百姓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些地方的災民什麼都沒有拿到,連礦泉水都沒有。以前政府說補貼兩千元給農民自己推房子,然後讓他們自己蓋房子。現在他們自己找人推房子了,但政府說的兩千元也不給農民了。而農民現在住的地方是自己簡單搭建的棚子,誰也不管他們,他們很苦悶的啊!
官方重建計畫緩慢進行,上次政府說給村民們一到兩萬元錢讓村民自己建房,村民們說兩萬不夠,都不答應,但現在事情不了了之,誰也沒得到那兩萬塊錢。政府承諾的災區重建,80%是不會完成的,大多數人只能住貧困房。」
汶川楊女士說:「三個月救濟已到期,每個人每天給十塊錢生活補助也沒有了,我們什麼都沒有了,以後的日子也不知怎樣過下去?」
平板房不符合農民的需求
彭州市磁峰廟坪村是重災區,一位老村幹部對志願救災者說:「中央給我們修三年過渡平板房出發點是好的,可惜他們讓援助單位牽著鼻子走,沒有真正瞭解我們農民的需求。就說這小平房,村民住進後就可能爆發很多矛盾,矛盾出現後,就有可能有人主動搬出小平房,可能造成國家近三百億的損失。還不如把每家庭花近兩萬修建小平房的款項補助給每戶家庭。這樣才更能有效協助我們度過三年過渡期。」
七月二十一日四川省彭州一受災婦女在臨時安置房餵哺嬰兒。(Getty Images)
老人表示政府為災民臨時修建的平板房有九大缺點:一、小平房離農田太遠,每天農民早中晚來回跑四至二十公里,很累人;二、農村每家每戶都希望搞點副業養殖,這小平房怎麼養豬養雞?養在老宅地又沒有安全保障;三、不養豬就沒有種田所需的肥料,買化肥就得多花幾百到一千元錢;四、秋天糧食收回來了在哪晾曬?五、我們每戶五人近三代,大小男女在二十平米的小屋裏怎麼住三年?六、十戶人共用一廚房、餐具,煮飯時間每戶至少得花四十分鐘,誰先誰後?餐具的衛生安全誰來保證?七、平時大家分散,同家族的家庭之間就時不時打架鬥嘴,這突然集中住一起,摩擦還會少嗎?八、公共衛生很難解決;九、請轉告溫總理,我們會高興住這小平房嗎?小平房每平方就花了近一千元的血汗錢,你不心疼嗎?
罔顧需求,救災物資被私分
也有村民說,當官的根本不顧百姓的需求,他們不把兩萬元發給農民,而是自己攥在手裏,無非就是想趁機撈一把,一間簡易房哪用得了兩萬啊!
甘肅隴南一位張姓災民對希望之聲電台表示,中央下來文件說每個人每天給十塊錢生活補助,實際上很多補助費都被貪污掉了,救災物資也是一樣,現在天氣開始涼了,今年冬天咋過呀?災民們都在犯愁。
「一個人一個月三百塊錢到鎮上來,有些地方每人只給你發兩百塊錢,甚至還只有發一百五十塊錢的。他利用手裏的權力吧,他想給你就給你,不給你就不給你,就這樣的。就像那個救災物資,聽說有個司機開大卡車,拉了一卡車的毛毯,說香港人捐的,結果他和幾個關係好的就分了,私分了,也沒人管這些事。」
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一位叫永福的災民說補助不到位,而且政府對超生子女不給補助:「拿到一個月了!還有兩個月補助金還沒發。他們有這樣一種政策,獨生子女啊他是有補償,超生的他就沒有。我覺得來到這個世上,他也是人,他也受難對不對,為什麼有區別?我覺得這一點不應該分。」
當局在電視上宣傳的永久性住房,但老百姓還沒看到影子。陳先生說:「永久性住房還沒有興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住進去?政府只補償一部份,其他還要農民自己出,唉,農民已經很苦了,哪有錢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