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瞬間】山雨欲來的京城——開封
北宋自宋太祖黃袍加身至今,已歷經八十多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日子。但在這人來人往的吵雜汴京街道中,卻暗藏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那種莫名不安的氣氛……
現在是北宋仁宗慶曆三年(一零四三年),在經過八十年的承平時期後,北宋開始了它的黃金時代。雖然如此,面對北方的強國大遼與近年來崛起的大夏,北宋屢戰屢敗,依舊處於劣勢。都城汴京的街頭雖然依舊繁華熱鬧,背後卻暗藏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那種莫名不安的氣氛。這種無形的壓力壓得王炎有點喘不過氣來,雖然當下他的心情應該要很輕鬆的,因為他剛完成了包公交代的一項困難的任務,正無事一身輕的走在汴京的街頭。
王炎的外表就像一般人那麼平常,很容易就可以混雜在人群中,不被發現,而且他為人機靈,應變迅速,這也就是為什麼包公喜歡派他去做一些暗中訪查的事。
王炎是王朝的親弟弟,展昭的徒弟,自幼跟隨師長在衙門內走動,是故年齡雖然不大,見識倒是十分豐富。
此時他為了要排除那股無名的壓力,決定找間茶肆,輕啜一杯來放鬆心情。他上了一間茶樓的二樓,挑了個臨街的位子坐下,向茶博士要了一壺露水泡的新茶和幾碟小菜,一面品嚐、一面俯瞰著樓下的街景,春天的微風吹過路旁花樹,捎來淡淡的花香,和著新茶的清香,王炎醺然欲醉,心情也隨之輕快起來了。
開封說史
忽然聽到有人高聲說話:「各位客官請了,春日閒坐,若無彈唱說書相伴,豈不虛度良辰?小老兒是道地的汴京人,若各位不嫌棄,咱便來說說汴京的來龍去脈。若蒙貴聽,賞小老兒幾個錢;若說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海涵。」
王炎往發話的人看去,是個精神抖擻的老人,一副見多識廣的模樣,的確像個老道的說書人。只聽他說完開場白後,便從開封的名字開始說起,「在開封這地方,早在夏朝時就有城池存在,但名字已經不可考了。現在知道開封最早的名字叫『啟封』,為『啟拓封疆』之意,那是春秋時期鄭莊公當政時的事情
。到了戰國時期,這裏是魏國的首都,被稱作『大梁』城,這時孟子曾至此來勸說魏王行仁政。信陵君時有名的隱士侯贏則在大梁的夷門做個守門的小吏。
隋朝時隋煬帝修通濟渠,又稱汴渠,開封成為溝通南北水運交通的樞紐重鎮,開始快速發展。唐朝時,李白、杜甫、高適同遊汴州,各自留下不朽名詩。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在這裏被叛賊縊死殉職(西元七八三年)。
朱溫取代唐朝,建立梁朝(九零七年),史稱後梁,即定都汴州,稱為東都。隨後的五代,除了後唐以外,皆以東京為首都。由於人口過度集中擁擠,後周的周世宗柴榮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擴建工程,除了增建外城,將城市的面積擴大三倍外,還拓寬道路、疏濬河道,改善水路與陸路的交通系統;此外更制定防火措施,設置防火救災定點,配備必要設備與人員定時巡邏;沿街與河道劃設植樹地帶,遍栽花樹,奠定了開封作為北宋帝都的繁華景象。
咱太祖原來是後周的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黃袍加身的地方,就在汴京城北的陳橋驛(九六零年),算來已經是八十三年前的事情了。這八十多年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老百姓安享的太平歲月久了,卻不知危險與陰謀已經來到眼前了。客官不信,看那街角處,也許就藏著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發現蛛絲馬跡
王炎漫不經心的聽著老人的說史,下意識的向樓下街角處瞥去,看見了幾個頑童圍在對面街角的牆根處嘻哈吵鬧,令他回憶起幼時淘氣的情景。頑童塗抹一番後,鬧哄哄的奔往別處。王炎饒有興趣的看著他們留下的圖案,畫的是一隻大烏龜趴在城牆下,龜殼上還寫著王八二字,心想是小孩子的惡作劇,也就不再去在意。他繼續喝酒賞景,看著路上行人絡繹不絕,街上百業熱絡興盛。
在這擁有上百萬人口的北宋首都裏,城市已經不像過去歷朝歷代的都城一樣,被層層的高牆所包圍了。由於社會形態的變化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春秋戰國以來用坊牆圍繞民居市肆的傳統再也無法維持,連帶的宵禁的律令也取消了。在北宋的城市裏,店鋪可以臨街開門擺攤,街道成為熱鬧的商業區;市場的營業時段,也從剛開始的早市、午市,擴大到夜市和鬼市,可說是一座日夜不息的繁華大城。
王炎茶足飯飽,準備回開封府。他在不經意中瞥見兩個形色怪異的人在附近竊竊私語,他們不時將眼光瞄向頑童塗鴉的牆角,卻又裝作什麼事都沒有一樣,簡短交談幾句就急忙的各走一方離去。王炎忽然想起老人最後講的那句話,敏銳的直覺告訴他,這其中必有隱情。好奇心加上職業習慣,使他自動就開始跟蹤起其中一人來。
走了一陣子以後,他看見前面那人停在一個轉角前,王炎遠遠看去,發現那個牆角同樣畫著一隻烏龜趴在城牆邊,旁邊似乎還寫了幾個字。那人看了看左右,趁著沒人注意的時候伸手將字抹了去,然後快步離去。王炎等那人走遠以後,也快步走到塗鴉的牆角,努力想要辨認被抹去的字跡,卻是徒勞。想再跟蹤下去,回頭一看,
那人也不見蹤影了。(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