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日本的傳統詩吟

?"
日本吟道學院總裁浪口宗神說:「吟詩以吟傳心,更以道育人。」(攝影/佐籐貢)

  「吟詩以吟傳心,更以道育人。」日本吟道學院總裁浪口宗神年過七十,腰板挺直、聲音洪亮、思維清晰,他說,健康的維繫來自以正確的心態和姿勢大聲吟誦漢詩。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國三千年的詩詞文賦歷史,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曾經流傳並影響了周邊使用漢字的國家。歷史上漢詩的創作、欣賞和傳承的主要形式,採用的吟誦方法卻幾乎已不為當今的國人所知。

九十年代初,中國的詩歌愛好者為尋找傳統的吟誦方法,前往日本東京取經時,一個由一百零八人組成的當地吟詩團隨著日本傳統音樂的節拍,以抑揚頓挫的節奏和高昂悠揚的聲調,集體吟唱李白的這首詩,讓中國吟誦愛好者感慨良多。

在日文裏,詩歌吟誦被稱作詩吟,善於保存傳統形式並將其極致化成一種生活方式傳承的日本人也把詩吟稱作吟道。

日本擁有眾多的吟詩社,各種吟詩社的成員據說有三百萬之眾,吟詩可以說是日本的一項國民性的傳統愛好項目。吟誦者以一定的抑揚節律和腹部為主的發聲方法,採用唐時代流傳下來的日式漢字發音誦讀漢詩、和歌或俳句,有時配以傳統劍舞或舞蹈和音樂,成為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能。由於吟誦中所用的發聲方法和靜心的要求,在日本,吟詩還是老人們健身養氣的一種方法。

吟詩和儒學

創立於一九七零年的日本吟道學院,是日本眾多吟詩社之一,在全國擁有一萬多名學員。總裁浪口宗神年過七十,腰板挺直、聲音洪亮、思維清晰,他說,健康的維繫來自以正確的心態和姿勢大聲吟誦漢詩。

浪口先生介紹學院的宗旨時說:「吟詩的吟唱不同於單純娛樂性的歌唱,還是一種精神性的藝術。高歌出心聲是吟,培養出人格為道。」

據浪口先生介紹,詩歌吟誦從中國傳入日本,始於一千三百年前日本的奈良時代。當時前往中國的遣唐使把中國的詩歌連同儒學一同帶回了日本。代表中國文化鼎盛的唐朝文化在當時的平安朝迅速傳開,並成為朝廷的主流。隨著漢學的隆盛流傳,漢詩的吟誦也在當時貴族和宮中盛行開來,漢學和吟詩成為貴族身份的一種象徵。

到了公元十四世紀幕府的戰國時代,儒學盛行,當時的名僧和武將在學習以孔子的論語為主的儒學時,也加入了吟誦漢詩的內容,「詩以言志」,並逐漸發展傳承。

至江戶初期,由於儒學學者和幕府的武士們的影響,吟詩融入了濃厚的儒教精神,並成為磨煉人格和尋求真理的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江戶時代後期,一些私塾和武士的學校將吟詩加入教材中,從而普及全國各地。到了明治和昭和時代,吟詩已經成為庶民們耳濡目染的一種教養形式。

傳統教育中的詩吟

「禮節,敬仰心,榮譽心,正道吟,謙虛,不誹謗,中和……」,吟道學院的《吟道十訓》中,儒學的道德精神可見一斑。

據浪口先生介紹,吟詩、儒學等一些傳統文化形式曾被戰時的軍國政府作為激勵勇氣和宣傳國威的工具,使得人們對詩吟這一藝術形式留下了一些負面的印象。戰後,以左翼思潮為主的日本學校教育傾向摒棄一切戰前的傳統道德觀,學校中基本的尊師、禮儀和學生的自律也不再被提倡。和儒學並存的詩吟也從學校的教科書中消失,詩吟愛好者群體出現了老齡化的現象。

近年來,日本學校教育出現的眾多問題和年輕人道德觀的下滑現象,促使人們反思摒棄傳統的左翼教育的危害。詩吟所表現的優美的漢字語言及其中體現的完善人格,這一魅力重新引起了人們的矚目。

浪口先生介紹說,和以往詩吟愛好者是清一色男性的形象比較,近年出現了許多女性詩吟愛好者。對孩童教育和地域文化起影響作用的女性愛好者,將詩吟的愛好帶給了地域的學前兒童。兒童因學習詩吟而在禮儀、語言表達、注意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等方面上的變化,又吸引了父母和祖父母。

日本各地最近出現了許多面向孩童詩吟的學習班,據說在父母中很受多歡迎,有些學習班常常滿員,希望參加者需要排隊等待。結合孩童的特點,浪口先生的吟道學院還編寫了孩童用的教材,吟誦的詩歌,除了漢詩外,加入了傳統的童謠並配以音樂伴奏,教材還採用兒童創作的詩詞並配上兒童畫,很受孩子和家長的喜愛。在每年的全國大會上,經常可以看到幼兒們集體吟誦的可愛場面。

回流中國

由於詩吟吟誦的詩歌中漢詩,尤其是唐詩,占據了主要的內容,日本的詩吟愛好者們對唐代大詩人的故居地和中國文化有一種強烈的嚮往和歸屬感。據浪口總裁介紹,近十年來,學院每年都有大批成員前往安徽拜謁唐代詩人李白墓地,並和當地的詩歌愛好者有很多的文化交流。學院並在安徽和上海等地擁有支部。

人間詩仙─李白。(繪圖/柚子)

資料顯示,一九八三年,一些日本唐詩愛好者首次前往安徽馬鞍山拜謁李白墓,並捐資修繕李白墓。同年,當地政府對李白墓進行了維修並恢復太白祠。自此幾乎每年都有大批的日本詩歌愛好者前往中國各地,拜謁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墓地。一九八七年,日本北海道的一個詩吟團體前往安徽拜謁太白祠後,和當地的詩歌團體建立了中日詩吟會。兩年後,安徽當局首次舉辦了「國際吟詩會」。

文革中,中國各地古代詩人的祠堂墓地幾乎被毀殆盡,據說當時紅衛兵要從李白墓中掘墳鞭屍,傳統的詩歌吟誦方法也因為傳統文人和藝術家的被衝擊迫害而幾盡斷絕,可以說是日本詩吟愛好者促成了傳統吟誦在中國大陸的重新被重視。

日本吟道學院上海支部王邦文先生介紹,中國古代的詩歌節律和詞牌是非常嚴格的,創作時離不開吟誦,詩詞的韻律和節拍只有在吟誦中才能掌握。但是傳統吟誦方法經過文革幾乎消失了。中國大陸的一些機構現在也出高價四處尋找懂得傳統吟誦的人才,但是都無果而歸。

王邦文先生說,為推廣傳統詩歌吟誦,他們也在嘗試借鑒日本的詩吟調,尋找中國傳統的吟誦韻律,但是日本的吟詩發音中不單單只是古代漢字的發音法,也有很多日語的發音,用哪種發音來吟誦他們也面臨困惑。◇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