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百工巡禮】失傳百年青出於藍——大菁藍染

?"
古早的藍染衣衫與藍染布包。

  百年來,大菁如同野花雜草一樣,每年十二月在陽明山的森林裏兀自開花。清朝先民的藍染技術失傳近百年,植物學家李瑞忠、陳玲香夫婦終於讓大菁藍染重新問世。


藍染家陳玲香。

染這種傳統的染布方式,對於一些追求天然、環保、健康風潮的人來說,除了自己喜歡之外,也非常樂於推廣。

《詩經.小雅》有云:「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說明了從植物中萃取藍色染液來漂染衣物的技藝由來已久。

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使用天然染料,從各個朝代豐富多樣的服飾,可以看到天然染料被廣泛地應用。在古代的中國,甚至還有管理染色的官職,在周代叫作「染人」,又稱「染草之官」。

然而,大約一百多年前,由於化學合成染料的出現,快速地取代了天然染料的地位,導致傳統的染色工藝幾乎沉沒消失,甚至少為現代人所知。直到合成染料低成本、大量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已危及人類生存空間,人才開始反思。

漸漸地,人們不約而同的開始去尋找天然、乾淨的方式,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一股崇尚純淨、返璞歸真的風潮慢慢的鋪陳開來。藍染這項華夏民族的祖先廣泛應用的技藝,以台灣而言,在失傳近百年後,也因緣際會的開始振興起來。

失傳近百年,藍染技術重現

藍染作家陳玲香娓娓道出藍染重現的緣由,「一九九九那一年,我們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辦了一個活動,把它發表出來,因為它是一個蠻特別的事情,很多台灣染織界的人都來參加,也就是說,藍染在失去將近一百年之後,又回到這個世界來。」

陽明山的藍染得以重新問世,歸功於陳玲香的先生李瑞忠教授,他是任教於大學的植物學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和「大菁」結下不解之緣。

李瑞忠教授說:「以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服務的時候,對陽明山的植物很感興趣,我們發現森林裏有很多大菁這種植物。大菁長在這條溪流的旁邊,可是另外一條溪流,卻沒有分布。我們覺得很奇怪,如果植物是很均勻的分布,應該是每條溪流都有。」


陽明山的大菁。

經過不斷的查找文獻後,李瑞忠發現,原來清朝時期,先民曾在陽明山大量種植大菁,及製造藍染染料。不過,當時在台灣使用的藍染,只將布匹染成一種顏色,叫「平染」,它所製成的衣服被稱為「客家藍衫」,它是平民百姓的家常便服。雖然早已停產,但性喜潮濕、生命力強的「大菁」到現在依然找得到。

日後,專門來浸泡藍液用的一個天然工場又被發現了,是先民們在森林裏挖的一個坑,用石頭把它罍起來,稱為「菁礐」。藍染到底是怎麼製作的呢?李瑞忠心想:「既然這種植物可以製作藍色的染料,那我們就來試做看看吧!」於是李教授夫妻倆開始研究藍染的製作,揭開藍染工藝的神祕面紗。


菁礐池的復原模型。

百年來,大菁如同野花雜草一樣,每年十二月在森林裏兀自開花。經過多年的努力,熱愛植物的李瑞忠,終於還「大菁」一個經濟作物的身分地位。

從大菁植物的發現,到藍染成果的展出,堆砌了陳玲香和李瑞忠夫妻倆無數的熱情和心血。他們採集大菁來試做,經歷了多次失敗,才知道最好的採收時機、最好的浸泡時間,以及怎樣加石灰,然後得出最好的染料。

從大菁中萃取藍泥

■ 第一天作業──浸泡大菁

1. 割取大菁;春天是大菁的葉子長得最好的時候,這是一年的第一次採收,第二次是在夏天。

2. 去除粗的或者枯葉、雜草等之後,秤好重量。

3. 投入桶中浸泡,水剛好蓋過葉子,不讓葉子暴露在空氣中。當日採收,當日浸泡,才能確保品質。

4. 在最上面壓上石頭,葉子才不會浮出水面。

李教授告訴我們說:「什麼時候浸泡效果最好呢?就是浸泡葉子的液體的表面,已經有紫色的油光產生,表面有金屬光澤,並且有一些氣泡產生,這時候就是最佳時機了。」

■ 第三天作業──萃取藍泥

搬開石頭,撈出浸泡完成的枝葉,加入適量石灰之後,用力攪拌。然後慢慢舀,泡泡就會變得很容易破,等作用越來越均勻,有一些已經開始沉澱。接下來,再把攪拌好的藍液,舀到另一個已經舖上布的桶子上,濾除多餘的水份後,剩下的就是藍泥。

至於要如何將藍染原料實際運用在布料的染製呢?是要完全遵照祖先的,還是要重新再定位它呢?藍染作家陳玲香選擇重新定位,於是開始去嘗試很多創作的方式。二零零二年在文化中心第一次展出後,得到很多的鼓勵與正面的回響,陳老師從此踏遍萬里路,不斷地去探究尋覓藍染的各種技巧。

原先任教外文系的陳玲香,在探索藍染之旅中,通讀了世界的織品史,在陽明山的藍染館中,陳列了來自奈及利亞、泰國、日本及中國大陸的藍染作品。世界的織品史從西元前七千年由阿拉伯世界開始,繞行到全球。「織品創作的這些圖樣,其實都是代表一個民族的一些符號,所以它非常的有趣。」


陽明山的藍染館模擬古法再現萃取藍泥技法。小圖為萃取好的藍泥。

各地藍染植物不同,分子結構卻一致

陳玲香表示,「藍染上面的分子細胞都是活的,它們喜歡乾淨,如果髒了,顏色就會不見了。」因為生長地區的關係,每個不同國家使用的藍染植物都不一樣,但是奇妙的是,在藍染的布品上,化驗出來的分子結構卻都一樣,分不出來到底是哪一種植物染出來的。陳老師就前往日本、東南亞這些比較有使用這樣染料的地方參訪、研究。

陳老師說:「讓我非常吃驚的是,它是一種全世界性的東西,你拿這個東西去跟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來做溝通、來做交流的時候,變得非常的容易,你會覺得,是在參與整個世界的文化,我們在盡一份保存世界文化的心力。所以,這種感覺會使你產生一種大的使命感。」

日本的藍染作家們保存了代代相傳的藍染技藝,他們的作品所展現出來的細膩、精緻、準確,在在令人讚歎。日本藍染名家的作品,啟發陳玲香努力思索,希望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

在藍染推向市場以後,喜歡繪畫的陳玲香,開始去研究藍染的應用方法,同時也很認真的走訪了許多還保有藍染技藝的國家。隨著時間跟經驗的累積,陳玲香對於藍染的喜愛一天天的加深,後來,她乾脆辭去了教職,全心投入藍染的創作。


藍染製品。

為世界盡一份力量

不停的嘗試各種藍染的技法,累積多年的經驗之後,陳玲香出版了一本《絞──藍染技法探索》的書,詳細的陳列五大類六十種技法。

「絞」是藍染的技法之一,以摺疊、擠壓等方式,將布塑造成立體的形狀,再以綁繩或線結固定之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植物染的染色過程必須經過高溫煮染,而藍染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它只要用一般的冷水,就可以進行漂染。當每浸泡一次之後,要將布拿起來攤開,讓空氣進到布裏面,和空氣充分結合氧化之後,就變成藍色了。

陳老師說:「藍染的領域非常的寬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做,因為投入的人愈多,創作的環境愈純熟。希望大家也要培養世界觀,我們是世界的一部份,我們也在為這個世界盡一份力量。」

在藍染的展出結束後,李瑞忠夫婦去印度參加世界織品大會,認識來自全世界從事植物染創作的人,以及投入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歷史學家與文化學家。看到全世界有這麼多人在關注這個領域,更激勵了他們無比的熱忱,將這些自然、環保的染布方式推介出來,讓那些像大海一樣藍的色彩,優雅的重現於現代的生活之中。◇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