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攝影大賽 傳統美學為標準 回歸正統文化
攝影界目前有一股追求抽象化與印象派的潮流,全世界華人攝影大賽在評審過程中是以傳統美學為第一考量,回歸人類正統的文化。希望透過攝影大賽的舉行和推廣,有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和參觀者從這種回歸正統的努力中,找到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應有的深度。
文 ◎ 王樺
由新唐人電視臺主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攝影大賽」頒獎典禮於十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在曼哈頓卡魯麥特畫廊舉行。此次大賽,評委先從來自世界各地三十九個國家與地區,一千兩百多名選手,五千多幅參賽作品中,先選出八十幅先行展出。展出期間再挑選新聞紀實、社會生活、風光自然三大類,各有金獎一名、銀獎二名、銅獎三名。
「很多來觀展的西方攝影界人士慨嘆華人攝影家水準之高,深具東方藝術美之特色。為此我們感到很欣慰。」評委主席戴兵說,自第一屆全球華人攝影大賽舉辦後,很多人都了解到了大賽的要求,參賽作品大都反映了真實的自然、人文、事件,表現善意、美好、光明和自然狀態,這次選在藝術之都紐約舉辦展覽,即是要把華人的優秀攝影作品推到國際舞臺。
三幅金獎作品靈動感人
新聞紀實類金獎作品《吃午餐的農民工》/陳韶華(中國)
對於獲金獎的《吃午餐的農民工》,評委主席戴兵解釋說,這幅作品把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提煉出來了,這就是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寫照。而真正流傳下來的作品是能代表一個時代。蓋房子、修路的農民工,在中國大陸處處看得到,而這位攝影家卻能用這樣一個鏡頭抓住感動人心的瞬間。
就評分標準而言,整個簡單的對角線構圖,在天氣陰霾的風雨中,披著單薄雨衣的農民工或蹲或站,啃著大餅,很能夠讓人感受到農民工生活的不穩定,也反映出生活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艱辛。而處於黃金分割點上的那位蹲著吃著乾糧的民工一下攫住觀眾的心,口邊還留著食物渣的他對著相機的那一絲微笑,似乎是開啟天邊團團黑雲的清風。
戴兵特別提到,其實在中國大陸,有人拍攝這類反映民間生活,反映一個時代真實生活的作品,但很少能有機會發表。中國舉辦的攝影比賽、展覽,首先得歌頌黨的領導,歌頌黨的社會主義優越性,沒有什麼真正反映老百姓真實生活的作品。
大賽組委會負責人李欣女士說:「藝術家最重要的能自由地思考與創作,這在中共統治的大陸是難以達到的。新唐人電視臺此次舉辦這次大賽,就是想給全球華人攝影家們提供一個展示他們才華的平臺,並把他們作品所表達的美好帶給觀眾。」
評委伊羅遜表示,這張照片獲獎的理由就是記錄了中國大陸真實的現狀。「真實是紀實攝影的首要準則,社會新聞類作品就是在真實的事件中記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又出乎意料耐人尋味的瞬間情節。」她說:「雖然作品標題中性平淡,但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對這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引發出人們對不同社會的生存與人性的思考。可以說這幅作品的主題意義蘊涵在畫面深層,很有『品味』。」
社會生活類金獎作品《廚炊》/顧敏勝(台灣)
戴兵說,《廚炊》這是記錄人最樸實的生活畫面,這也是攝影的目的之一。這幅作品就光線而言,一道側逆光從後面打過來,勾勒出主人翁的輪廓線,炊煙也由逆光突顯出來,整幅作品就有了生氣。
再者,側逆光的效果也營造出了油畫的效果,很美。藝術就是要表現美,不能像現在一些人喜歡的標新立異。
風光自然類金獎作品《瑞雪雲瀑》/黃裕培(台灣)
「《瑞雪雲瀑》是一幅拍攝黃山的作品,很具典型的中國畫畫意。」戴兵說:「攝影者的文化功底很深,對中國傳統畫很有感受。若在旁邊加上幾句中國書法詩詞,即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畫。」
就評分標準而論,戴兵認為,第一是主題,風景圖片就是要表現自然的美好。再者構圖,這幅作品有明顯對角線的構圖和層次,使畫面表現得很活躍,山是固定的,但可以用構圖把它變得靈動。
以傳統美學為評審標準
大賽組委會負責人李欣說,雖然參賽的華人攝影者來自世界不同的地方,作品的題材更加廣泛、豐富,著實令評委們費了不少心思評選。但是,作為新唐人電視臺國際文化藝術系列大賽之一的攝影大賽,其宗旨是為促進世界各地華人攝影愛好者的文化藝術交流,以傳統美學為評判標準,旨在恢復傳統美學的形式理念。
隨著新唐人攝影大賽的舉行和推廣,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和參觀者將從這種回歸正統的努力中,找到藝術的真正價值和應有的深度。
戴兵語重心長說:「攝影界目前有一股追求抽象化與印象派的潮流,但我們在評審過程中是以傳統美學為第一考量,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回歸人類正統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