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師李相奉 放下自我成就滿盈
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年齡,因為他決定讓自己永遠停留在三十七歲。韓國世界級服裝設計大師李相奉從事服裝設計屆滿三十年,獨特的風格和思維方式,使他仍不斷以嶄新的形象變身出世……
文 ◎ 趙潤德 譯 ◎ 朴蓮
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年齡,因為他決定讓自己永遠停留在三十七歲──鬍鬚、圓形眼鏡,及光亮的頭頂,正是韓國服裝設計師李相奉始終如一的招牌形象,也因為他這種獨特的風格和思維方式,使他堅持的設計哲學不斷以嶄新的形象變身出世。
二零一零年,對李相奉來說是十分特別的一年。這是他從事服裝設計的三十周年,也是自己成立品牌的第二十五年。去年受到總統表彰的他,不久前又被設計師們評選為「二零一零年受期待最活躍的設計師」。
設計師的空間不同凡響
跨越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家具與精品,李相奉的辦公室有如一個藝術展場。(攝影/李仁淑)
踏進他在驛三洞的辦公室,一個念頭一掠而過:「設計師的空間果然不同凡響。」
迎入眼簾的是清朝時期的骨董椅,傳統韓式房門製作的屏風上掛著異國情調的面具,桌上的器皿裡擺放著蓮花狀的蠟燭。跨越不同時代和地域的家具與精品,使辦公室像一個展示場。
「服裝設計師得了解多種文化,所以我也想多多接觸各國的珍品或美術作品、音樂、話劇等不同文化,為了工作必須得多觀賞、多感受。」
將韓國文化融入時裝設計
李相奉從二零零二年正式開始「巴黎收藏品」展覽。每到賽季,他在設計師們的夢幻之所、也是最感棘手之處的巴黎,展示他所收藏的珍品。在二零零五年,他所展示的「韓文」服裝特別受到了人們的矚目。「韓國的情調就是世界的情調」,在那一刻,李相奉的此一哲學閃耀著光芒。與英文、漢字、日文比較,韓文相對落後,但經他藝術加工之後,將韓文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並與時尚相連接,帶給人們新穎和稀奇的感受。
「如果只在國內開展活動,我想我不會想到拿韓文來塑造作品。怎樣才能將東洋文化,特別是韓國文化表現出來?苦思之後我選擇用韓文來表現。事實上,韓文的科學性雖然普遍為人所了解,但是以美學角度表現出來,人們好像沒想過。將韓文的獨創性、單純感及美感,融入到生活裡,這就是我的期望。」
李相奉的設計充滿東洋式的神祕感與樸實的韓國特色形象。(攝影/李仁淑)
總是不斷創新,尋找新事物的他,將韓文與時尚結合。但是,他並不是只使用韓文,還使用梅花、松樹、老虎等文化圖像。每到賽季,他就尋找嶄新的韓國性主題。每次都能以東洋式的神祕感與樸實的韓國特色形象,展現不同視覺、不同感受的服裝。
韓國之美 純淨與善
韓國的美在哪裡呢?「韓國人善的本性,保存得還算好,表裡如一,樸實純淨。純淨與善在感情的表現上是相通的,當然韓國也有紅色惡魔般的熱情,隨著現代社會發展,也產生一些變化,但世代承傳下來的禮儀或本性,還算保留得比較多。」
「韓國社會在產業快速發展後急遽變化,但是被保存下來的傳統本質還很多。我認為,韓國的快速變遷,可能與中國很相似。以前來過韓國的留學生,每次一來就被快速的變化嚇一跳,中國也一樣發生著劇烈變化,但是變化太快的話,有得就會有失。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也應循序漸進,只顧急速發展經濟,傳統的東西會被輕易遺忘和遺棄,一旦消失,再找回來是太不容易了。」
「中國雖然在發生巨大變化,但是本性也許還保留著。潛在的本質可能在任何時候浮現,我在俄羅斯、中國都感受到了。越往中國的鄉村深處去,清純的東西感覺還在,特別是少數民族們更是如此。」
同一張名片 不忘初衷
身為設計師,對於流行的潮流必須比任何人更敏感,李相奉(中)
仍努力堅守原創熱情,不失初衷。(攝影/李仁淑)
李相奉現今所用的名片仍與二十五年前相同,也是他當初以自己名字自創品牌時所使用的名片。這是因為他不想忘記最初創業時的那種迫切感和那份熱情。每次看到這張名片,他就會想起最初的感受,也會對現在的自己進行反省。
身為設計師,對於流行的潮流,他必須比任何人更敏感,一年中還須有二、三次嶄新的創意發表,但是他說「我仍然努力堅守自己的本分,不失去自己的初衷。」
李相奉的創意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被運用在各種品牌產品中,包括壁紙、筆記本、器皿等,但他的重心仍是時裝,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以時裝設計起家,時裝就是他人生的中心。
|
|
|
李相奉的創意經常以不同的形式被運用在各種品牌產品中。(李相奉提供)
步上時裝設計之路
李相奉雖然是時裝界名人,但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對時裝有濃厚興趣的。李相奉家中有一男五女,身為獨子的他,青少年時期感情相當敏感,感情的起落也很大,當時十分喜愛文學和演戲,曾就讀首爾演藝大演藝科,但成為演藝人並不是容易的事,加上父親早故,家庭經濟也很困難,最後,他在演出前一周放棄了演出。
「從那次事件以後,我下定決心:不論遇到任何苦難,我不再逃避,一定要戰勝困難,達到目標。所以,每次時裝展結束後,不論做得好與否,我都會對自己說:『這次雖然很辛苦,但是沒有放棄,我還是成功了。』」
放棄藝人夢想的他,一次偶然的機會從報紙上看到了「國際服裝學院」的廣告。以修改服裝為業的朋友告訴他,這個行業解決溫飽不是問題,所以他走進了那家學院,那就是他成為時裝設計師的第一步。從來沒有拿過一針一線的他,選擇步上時裝設計之路,只能說是「命運的力量」。
有時風雨有時晴
然而,在這條命運的路上,他並不是沒有動搖過。「實際上在第十年時,我曾想過,如果我還有其他喜歡做的事,我會改換夢想。但是二十年之後,我就覺得這條路也許就是我應該走的路。」
出道十年時,他曾一度陷入了深深的低潮,他覺得自己再也不能有任何發展,甚至有了放棄做設計師的想法。他看到了自己太多的不足之處,甚至覺得與他人相比,自己是渺小可憐的。後來他試著給自己打氣,「自己肯定自己」,藉著不斷自我肯定的態度,逐漸走出了情緒低潮,心胸也變得寬廣起來。本來只會一味羨慕別人的他,逐漸不吝肯定別人。終於,他學會了「與世間溝通,珍惜自己」。
作為時裝設計師,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苦。「其實,每次開展都很辛苦,記得有一次在莫斯科開時裝展時,有三名模特兒臨時缺席,當時真的很慌張;上次開展的時候,感覺更是辛苦。當時妹妹忽然離世,得知消息時,還不得不搭機飛往巴黎參展,那時,我心裡不斷問自己:這果真是我應該走的路嗎?」
歸零就是原動力
雖然已經登上世界級時裝大師之列,但幾乎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年齡。三十七歲那年,他決定:只要自己還是時裝設計師,就得將自己的年齡永遠停留在三十七歲,因為三和七加起來的數字結尾是「零」,即(無)的意思。他喜歡「零」,因為「零」意味著事物所生的同時又伴隨滅亡,歸零,蘊涵著無限的可能性。「放下自我」是他的名句,似乎也是由此而來,「放下自我」的過程,已經成為他工作的原動力。
從事時裝設計三十年了,最大的感想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他沉默許久後才回答:「就如同我一向需要新的能源和目標一樣,我嚮往的路途還很遙遠。對我來說,二零一零年,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只是一個開始。三十年歲月,對我來說,只不過就是一個階梯,就像青竹的竹節一樣,三十年,只不過就是人生的一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