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篇】作習慣的主人
日常生活中,為了趨利及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為模式,當遇到同樣情境時,便不假思索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而卻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所操縱。覺察思維、跳脫觀念,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在西方科學中,對於行為的研究,早期最有名的大概要推生理學家巴夫洛夫所作的實驗了。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中,讓狗聽到一聲鈴聲後,就給牠食物。久而久之,狗在聽到鈴聲後,本能地會聯想起食物,並流下興奮的口水。
在這個例子中,狗狗的行為習慣最終變成一種機械的運作和反射,有輸入就有輸出,而這也與行為心理學派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探討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把中間的心智過程視為黑盒子的運作,將其忽視。
反觀在精神醫學中的精神分析及精神動力學等領域,則是著重於心智活動對事情本身的詮釋:認為是在本人有意識的情況下,對事物的理解才產生了行為,或是至少是在所謂潛意識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舉動。不過無論心智活動的本身對行為之塑成的參與程度如何,習慣的形成以及表現常常對本人而言是無意識的。
舉個例子,在商場買東西,您想過自己為何拿起某項產品嗎?或是常在回家後才發現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呢?根據《Habit》(習慣)一書作者馬丁(Neale
Martin)的說法,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是自覺且有意識的」這個行銷學的基本假設錯了五十年。
在研究中發現,有85%叛逃的顧客在滿意度調查中表示,他們對原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不過他最後的行為還是選擇不購買該產品或服務。也就是說,人們實際的選擇常常跟認為要選擇的結果很不一樣,有時甚至完全相反。對此,作者歸納指出,其實人的行為只有5%是經過思考的。從腦部科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人類95%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
從腦部科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人類95%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Getty
Images)
由此可見,習慣主宰著一切。人在生活當中,常常為了趨利同時避免痛苦,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套行為模式。這麼一來,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就會不假思索的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事情,而自己還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操縱。那麼,要想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覺察」的思維過程,養成不斷去省思自我舊習慣的新習慣,同時跳脫觀念所囿,不斷用新的好習慣去代替舊的壞習慣,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好習慣能引向自我實現的人生
亞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小羅斯福總統,從小時候開始,羅斯福的母親就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上午七點起床,八點早餐,再跟隨老師學習兩到三個小時後休息,十三點吃完午飯後再學習到十六點。醫學上認為人的生理周期在上午十到十一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而在下午十五至十六點創造力最旺盛。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裡,從小養成了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習慣,不斷持續,最終成就卓越。
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更是不乏習慣成就卓越的故事。東晉時,劉琨和祖逖立志報國。一天夜裡,他們睡的正香的時候,一陣雞鳴把祖逖驚醒。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叫醒身邊的劉琨,對他說:「你聽,雄雞在催我們起床了。」天上還是滿天星斗,萬籟俱寂,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拔出長劍舞劍起來,只見劍起劍落,如兩道閃電在夜色中閃爍。自此,他們每天一起堅持在晨曦中苦練,互相切磋技藝,研究兵法,後來都成為晉朝的名將,報效國家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深受百姓的愛戴。
而在同一時代的陶侃,從小就受母親薰陶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有一次,陶侃差人送魚給母親。母親十分生氣,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並附上一封信寫著:「你現在管漁業,就拿官府的魚送我,如果以後你管理錢糧,豈不要把官府的錢往家裡搬了嗎?」陶侃看完信後深感懊悔,暗下決心不負母親期望,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清官。
後來在陶侃被貶到廣州之後,每天早上都把一百塊磚從前院搬到後院,晚上又把一百塊磚從後院搬到前院。鄰居看在眼裡,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陶侃說:「我現在過著安逸的生活,不如此的話,以後要打仗恐怕就難以勝任了。」當他回到荊州後,儘管公務繁忙,可是仍堅持每天搬磚,以此磨練自己的意志。回顧陶侃一生,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始終勤於職守、廉潔自律,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極為後人所推崇。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了一個關鍵,人的行動塑造著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成了這個人的一部分,形成了他的生命性格,反過來成為人的主宰、命運的關鍵。
改變僵化觀念 突破壞習慣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象很調皮,但是力量也小,用繩子把牠拴在木樁上,經過多次掙扎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時間一久也就放棄了。長大以後,大象粗壯有力的長鼻子,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一噸多重的物品抬起。但馬戲團的訓獸師只要用一根小木樁,就可以將牠們安然綁住。大象以為永遠無法掙脫束縛,卻不了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改變,也不再願意嘗試。這就是觀念的束縛!人不也是如此?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書中談到了自我超越與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簡單的說就是習慣,無論是思考或行為的習慣,當我們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情常常「不再」或「不用」思考,依循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反應。尤其是成功的經驗,經常會讓人掉進「成功的陷阱」。那麼此時「意識」的本身就變得相當關鍵,對自己的習慣保持觀照,進而才能突破、改善,如同古人吾日三省吾身,養成覺察習慣的新習慣。
那麼覺察到不好的觀念或習慣之後呢?這麼簡單就能有所改變了嗎?針對這個問題,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一八八七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改變習慣的研究,曾給出數個重要建議:首先,要找到改變的動機,發掘那些對自己產生不良效應的習慣,並且要求自己改變。再來要避免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太多變化,但要強迫自己立刻行動。美國知名的作家馬克吐溫也說:「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而當新習慣逐漸形成之際,必須絕對避免破例,否則將會破壞整個努力的成果。當形成新習慣之後,就要以意志力持續堅持,直至徹底改變。
養成好習慣最困難的階段,就是知難行易和如何堅持下去。(AFP)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指出,制定新年計畫的人,其中只有63%能堅持兩個月。那麼除了不斷增強自己的意志之外,是否有一些輔助的方法呢?首先要樹立一個清晰、詳細的目標,籌劃一個實際可行的策略。並且同一時間只專注於一個目標,也不要指望一蹴可幾。
提升觀照事物的生命層次
有「美國心理學之父」之稱的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天才只不過是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罷了。」點出了跳脫慣性思維的重要。一九八零年代,比爾.蓋茲突破了硬體為主的電腦時代,開創了以作業系統和軟體為核心的微軟王國;一九九零年代,Google的布林與佩吉則從一個小車庫起家,以簡單的一個搜尋處理的概念,創造了今天的搜尋引擎龍頭。他們不受限於傳統觀念的創意模式可以說是商業界中的典範。那麼對一般人來說,要如何在生活中不斷突破呢?
台灣交通大學的游伯龍教授在二十幾年前提出了「習慣領域」的學說,談到人對事物的習慣在大腦的電生理研究中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電網(circuit
patterns),利用影像檢查,發現每一個心念想法或行為都對應著一種腦部影像的電網模式,只有曾經存在、記憶過的電網才能被使用。反過來說,人們也只會去使用固有的電網來生活,而要想跳出被固有電網侷限的人生,就要不斷擴展習慣領域。
游伯龍也提供了幾個工具方法:首先是光明的心態,發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同時帶有信心去面對挑戰,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認為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機會,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懷著使命感並勇於負責,此外也要去欣賞萬事萬物而心存感激。再來第二個工具箱,則是要改變思維和學習的模式,包括更虛心更積極的學習、模仿高尚的模範人物的境界,常常從別人或整體的角度來體諒理解事物,並適時的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常常退一步思考就會有轉機。概括而言,其實就是不斷的擴充自我看事情的生命層次,提升自己。
一項技能或專業的形成,大致上可從無意識無能力、有意識無能力,進而達到有意識有能力,最後內化為無意識的有能力,從習慣發揮出強大的能量,成就卓越,因此常常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
春天已悄悄上了枝頭,在新的一年裡,與其期待好命,不如改變一下思維,從建立好習慣開始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