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三百年前歐洲的中華藝術熱

?"
左圖:康熙大帝。右圖:路易十四。

負盛名的紐約亞洲藝術周正熱鬧展開,這是一場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盛會。其實早在三百多年前,兩位勵精文化薰陶的東西方睿智君主,本著海納百川的遠見卓識和了解對方文明的強烈願望,開啟了兩國交流的大門,成為中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黃金時期。這兩位君主就是清朝康熙大帝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中華民族數以百計的皇帝之中,清朝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一六五四至一七二二年)是其中最為出類拔萃的一位。他的過人之處不僅僅是其叱吒風雲的統治,還因為他是一位精通文學和藝術的學者。他遍閱聖賢經傳、精研帝王道法、旁通詩文書畫、滿漢藏蒙文無一不精,史上罕見。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一六三八至一七一五年)被稱作「歐洲的主人」、「世界上最偉大的國王」。他在位的時期被形容為「偉大時代」、「最開明的時代」、「最接近盡善盡美的時代」。除此之外,路易十四還有更高的稱謂,如「天賜之子」、「邱庇特」(羅馬神話的主神)、「陽光之王」、「太陽王」等。

凡爾賽宮吹拂著中國風

身居輝煌的凡爾賽宮中的路易十四與生活在雄偉的紫禁城中的康熙大帝幾乎處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同是幼年繼位,君臨一國,又同樣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使各自的國家繁榮昌盛。康熙和路易十四時期的中法文化交流,雖然不是由雙方官員直接操辦的,但許多重大事項都是由君主親自決策或裁定的,這對兩國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十七世紀前期,由於法國不是海上強國,中法兩國之間尚無商船直接往來。法國的「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沒有任何直接聯繫,他的船隻僅僅通過印度將一些中國的貨物運到法國。當時,法國宮廷刺繡匠師瓦爾利特和園藝家羅賓已創建了刺繡協會,專門向宮廷刺繡匠師提供具有東方風格的刺繡圖案和設計風格,可見當時法國人對東方藝術的熱愛。

十七世紀中期,中國瓷器在中國以外地區仍被視為罕見的珍玩,只有法國凡爾賽這樣少數大宮廷才較大規模地陳列和收藏中國瓷器。

當時,宮廷生活裡的中國影響幾乎到處可見。路易十四本人習慣使用中國或按中國式樣製造的家具。凡爾賽宮內,王后有一整套中國家具。王太子的辦公室內,擺放著四把中國扶手椅和若干折疊椅。甚至國王的僕人家中,也有中國的漆桌、花瓶與掛毯等物品。

一六七零年,路易十四為蒙特斯潘夫人建造特里亞農宮。該宮模仿中國建築風格,被稱為「中國宮」。甚至凡爾賽宮中舉行的慶祝娛樂活動經常包括中國題材,國王與王后多次直接參與。一六六七年狂歡節時,凡爾賽宮舉行舞會,路易十四主持開場儀式,他的裝扮像中國人。一六八五年狂歡節時,王弟菲力浦最後出場,他身上穿著中國大臣的服裝。一七零零年一月,凡爾賽舉行盛大舞會,路易十四乘坐中國式的轎子出場。

中國瓷器進入歐洲,最初為上層人士裝飾家居所用。十七世紀晚期,盈銷歐洲市場的中國外銷瓷種類繁多,除了有茶具、餐具、茶葉罐、糖盒、奶罐、污水碗、剃鬚盆、痰盂、壁爐裝飾、手杖柄等之外,還有各種鳥獸和人物的瓷像,尤其是瓷佛像,西方人特別喜好蒐集,而餐具和咖啡具則是在歐洲最暢銷的品種。當時,路易十四曾命人到中國訂製帶有法國甲冑、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因此「紋章瓷」風氣大興,用中國瓷成風。

        
(AFP)

中法文化經貿交流

路易十四掌權初期,法、中兩國接觸有限,了解甚少,在他統治的數十年內,兩國的交流逐漸加強。他曾派遣人員與商船前往中國,建立對華貿易公司,舉辦與中國相關的舞會,接見與中國有聯繫的人員或抵達法國的中國人。一六八四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從中國返回歐洲,其同行人員包括中國教徒沈福崇。該年八月,他們到達巴黎。九月十五日,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接見他們,並以晚宴款待。沈福崇應路易十四的要求用漢語朗讀祈禱詞、用筷子進食。

一六九八年法國建立「中國公司」,法國第一艘商船「昂菲特里特」(Amphrityite)號直接駛往中國。於十月二十四日停泊在澳門,三十一日抵達廣州,瓷器採購就開始了,除了從商人手中購買存貨,還把訂單送往景德鎮。那裡有專門從事外銷瓷生產的陶工及畫師,他們很熟悉這類加工訂貨的工作,能夠依照客人所提供的繪畫或實物,準確的模仿所需,並在很快時間內完成「訂燒瓷」。該船一七零零年回法國,一七零一年再次來華,於一七零三年再返法國,兩次從中國運去大量絲綢、瓷器、漆器。一時,法國風行穿著中國絲綢,擺設中國瓷器、漆器。瓷器主要為青花瓷、伊萬里瓷(Imari仿日本瓷)及琺琅彩瓷。一七零五年該公司改稱 「皇家中國公司」,由此可見路易十四對於中國的重視。


(AFP)

中國傳統文化風靡歐洲

對中國瓷器的鍾愛以及銷售瓷器的高額利潤也使法國很早就開始想方設法仿製中國瓷器。因為法國商人必須用金銀幣支付東方瓷器的進口,致使法國金銀庫存迅速空竭;在本地生產瓷器則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成為試製瓷器的中心,法國色佛(Sevres)窯長期以來以軟質瓷的生產而具有與德國的邁森(Meissen)相匹敵的地位,所產瓷器在技術和外觀紋飾上模仿中國,而又有所創新,體現出法國人力圖理解中國文化所做出的努力。瓷器成為向法國傳遞中國形象的一座橋樑。

路易十四時代晚期,隨著各式中國漆器進口量增多,漆器在法國開始廣為流傳,而且東方式的設計幾乎獨占領導地位,家具、轎子、車子、手杖無處不用漆畫上中國圖樣。中國式轎子還成為貴族們彰顯身分之物,故而在上流社會盛極一時,連乘轎子的種種規定和轎子的顏色也完全模仿中國。

與此同時,路易十四時代中國的刺繡品與染色、愅絲等技術也傳入法國,成為時尚。路易十四時代宮廷服飾無論男女都普遍飾以刺繡、摺襉、蝴蝶結等,連貴婦們的高跟鞋鞋面也是以中國絲綢、織錦為面料,飾以刺繡圖案。貴族家中則陳設著典雅、精緻的中國刺繡床罩、帷幔、插屏、窗簾等。許多普通家庭主婦都繡製家居所需的枕袋、靠墊、檯布、墊布等。路易十四的公主也熱中於飛針走線,路易十四有時還親自為公主挑選最美麗的刺繡圖案,可見其對刺繡的鍾愛。如同仿製瓷器一樣,法國人在模仿中國紡織品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中西結合的風格。不僅如此,中國的金銀線刺繡和中國漆器上的金漆彩繪也對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繪畫、手工藝以及建築藝術、室內裝飾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王室貴族的引領下,這股「中國趣味」風靡十八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並傳播到德國、英國等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支配了歐洲人的審美情趣。

中法文化交流得到了燦爛輝煌的成果,傳教士為交流的主要媒介和橋樑。雖然由於東西方所信仰的神的體系不同,致使在中國傳教困難重重,但由於路易十四積極的東方政策,也由於白晉、張誠等法國傳教士的作用,法國的「東學西漸」染上了濃重的中國色彩。

西方傳教士在與中國的頻繁交往中,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通過他們的研究和介紹,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道德等逐漸被歐洲人所認識。同時,中歐貿易逐漸加強,歐洲各國建立的東印度公司將各類中國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到歐洲,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便逐漸風靡歐洲。

康熙如意館裡的西方器物發展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呈送路易十四的報告中曾寫道,他幻想康熙大帝改信天主教,他以為,這樣當時人數堪與歐洲匹敵的中國將改變信仰,繼而,中國周圍各國民眾歷來崇拜中國文化,也將效仿中國,皈依天主教。幻想畢竟是幻想,連耶穌基督也曾告誡過他的弟子們不要向東去傳,這當然行不通。開明的康熙大帝明確的告訴各國傳教士們,他不是反對西方的宗教,但不希望天主教到中國來傳。康熙大帝沒有對傳教士們採取任何強硬措施,而是巧妙的讓他們留在皇宮中服務,這樣既阻止了他們傳教,又把西方的文化藝術等留在了中國。白晉便較快地學會了漢語和滿語。他在華近50年之久,於北京去世。

法國傳教士當時帶到中國還有許多西洋器物,其中包括西洋鐘錶、千里眼(望遠鏡)、顯微鏡、寒暑表(溫度計)、西洋刀劍、地球儀、音樂盒、各式測量儀器等。許多器物至今還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當時,尤以西洋鐘錶最令康熙大帝及后妃們喜愛。

白晉在寫給友人的信中作過這方面的介紹說:「康熙大帝還經常提出要以歐洲的,其中包括巴黎的各種製品作為樣品來複製。由於皇帝對各類新奇製品都有強烈愛好和深刻了解,他在北京時,每天都要讓人按時送來出自新建研究院(當時稱為如意館)院士之手的作品。皇帝總是檢驗這些作品,指出其中的不足,該表揚的就表揚。他把手中的傑作留下來,總是要嘉獎那些才能出眾、工作勤奮、精益求精的工藝師,甚至給他們加官晉級,並欽賜黃馬褂。」

文化交流雲湧紐約

康熙年間在如意館工作的法國傳教士、機械師陸伯嘉,一七零一年來華後一直在內廷為皇帝及親貴製造物理儀器、計時器與其他器物,技藝高超。他在華生活了十七年。此外,因康熙大帝的喜好和實際的需要,清宮造辦處也仿製了一些器具,主要是供皇帝個人使用。據《清史稿》記載:「聖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曆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國史躋之儒林之列。測繪地圖,鑄造槍炮,始仿西法。」

另一方面,經過法國耶穌會士們近百年的傳播,於一六八五年到一七八九年,在歐洲形成了一百年的「中國文化熱」,法國的巴黎大學成了「中國文化熱的中心」。中國、孔子及儒學,在歐洲獲得了前所未有過的知名度。儘管十八世紀是英國的世紀,但是,中國的文化與藝術似乎比英國更受青睞。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法國傳教士白晉著《中華帝國史》一書在法國出版,此書的序言中寫到「儒學預示著一種普遍的全球性道德觀的可能性;漢字也蘊含超越方言、地形的全球性語言的希望。」

三百年後的今天,在紐約亞洲藝術周短短的幾天內就有大小展覽及拍賣幾十處,足以見得中國文化藝術熱再一次在西方社會掀起。而今,越來越多的人從中國大陸來到美國參加拍賣及展覽,他們帶回去中國的不只是在西方國家高價收購的古玩書畫,更是中華藝術珍品背後的內涵,以及東西方幾百年來文化藝術交流的見證,以彌補中國被文革及一系列運動所破壞之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和傳統吧。◇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