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的故事】飛越安南看世遺3
會安,一個越南中部的小鎮,五世紀開始就已在歷史的舞台上嶄露頭角,隨著歷史的更迭,它曾經是東南亞最重要的華埠,也是日本在東南的重要據點。現今的會安,既展現了中、日的古樸和優雅,又融入越南人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情趣。
會安是中國人在南越定居的第一個城市,漫步古城老街,映入眼簾的都是熟悉的漢字。明末清初之時,有五位明朝大將軍不願投降清朝,攜家帶眷渡海在這兒安身立命。鄭和下西洋到越南時,就是停留在會安,從此帶來了華人移民。
從會安古城的建築和街道樣式,可發現受中國、法國和日本影響最深,這種風格也體現在整個古城建築中。
要感受會安古城濃厚的中國氣息,要到Lei Loi及Tran Phu兩大老街,兩旁盡是已屹立了數百年的古老中式建築,建築由山牆、彩色鴛鴦瓦蓋頂、硬木做成的柱椽、門扇,紅牆綠瓦組成的深宅大院,無論是屋子的結構、布置及家具,都極富中國氣息。大多數建築是前門通街道,後門可通河岸停泊碼頭。
參觀了二百年以上木造房屋,以八十枝木柱支撐。
我們參觀了兩百年以上木造房屋,以八十枝木柱為主體支撐全屋,每年十、十一月秋盤河都會氾濫,支撐整座房屋的是不怕水的黑連木。這幢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築,布置古典如達官貴人的豪宅,房間除了擺滿中式酸枝家具外,也有不少骨董擺設,高雅貴氣。
後來法國人新蓋的法式古典建築夾雜在古城之間,和依著秋盤河而建,悠閒又浪漫的庭園式建築。法式建築外形漂亮、線條優美,外牆裝飾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頗具藝術性,當然還有不少越南民族特色的優美建築。
屋宇雖然都已老舊,但曾是豪門巨宅建築,猶可看出昔日的風光。在竹叢和燈籠的掩映下,將這座千年古城襯托得古韻盎然。
靠近河岸的一片,亭台樓閣,青苔老瓦,燈影綽綽。 |
會安古城的建築和街道樣式,可發現受中國、法國和日本影響最深,這種風格也體現在整個古城建築中。 |
最早出現旅越華僑的城市
中國商船帶來的商品有錦緞、紙、筆、銅、瓷、器、銀器、金幣、銀錠、鋁、鉛、硫磺,而從會安則購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魚翅、燕窩、犀牛角、象牙、黃金、蠶絲等當地土特產。隨著不斷擴大的商品貿易規模,中國商人就在會安買地皮建屋,作為銷售和收購商品貨物的場所。
會安的老華人說,在中日戰爭時,會安一帶的華人出錢出力支援戰事,犧牲不少人,直到一九七五年越南解放後,不少華人逃出去,一九七九年中越戰爭之後,在越的華人受到排擠,現在會安的華人已經很少。會安至今仍有瓊府會館、潮州會館、中華會館、廣肇會館及嘉定會館,這些會館建築雄偉壯觀、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作為華人聚集和教學場所,藉以延續中國文化,幾百年來華人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華人社區。
橋寺合一的日式廊橋
會安著名的一景來遠橋,是一座橋寺合一的廊橋。
來遠橋的橋廊。
會安著名的一景「來遠橋」,是一座橋寺合一的廊橋,最初是日本人建的,後來在明朝時期由中國人重建,並豎碑為證。傳說,亞洲地底有隻可怕地牛,頭在印度,而肚子在越南,尾巴在日本,地牛不時翻動引起地震、海嘯。為了鎮住地牛,就在地牛的死穴肚子上蓋橋,地牛就乖乖不會亂動。
石橋始建於一五九三年(猴年)完工於一五九五年(狗年),所以橋西邊盡頭有兩座狗雕像,東邊則有兩座猴子雕像。橋的二端連接日人住的陳富路與中國人住的阮氏明開路而建的,當年有千名日人移居在此,一六三七年幕府時代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日本區才慢慢轉為中國人的聚居地。
手工訂做,購物者天堂
許多人到會安來是為了享受購物之樂趣,這裡無數的藝術及工藝品令人目不暇接,傳統紙燈藝、古藝品店較為集中在Tran Phu街。或者是在滿街的裁縫店中量身訂做幾件流行時尚卻價廉物美的衣服,在Tran
Phu、Le Loi、Phan Chu
Trinh這三條老街上有很多訂製服裝店,店中備有歐美最新服裝書籍,從選布料到挑款式,到裁製,半天到一天就完成交貨,在這裡訂做西裝、禮服價格一百至兩百美元之間,吸引很多西方的遊客特地來此訂做。商店裡色彩繽紛的絲綢製品,綢面的拖鞋、絲綢包包、絲巾等,對女人來說絕對是極大的誘惑。
商店裡色彩繽紛的絲綢製品,綢面的拖鞋、絲綢包包、絲巾等,對女人來說絕對是極大的誘惑。 |
會安有不少服裝店家,遊客還能看到的養蠶、抽絲、紡線的過程。 |
和這座古城最和諧的服飾是圓錐形的竹帽和衣袂飄飄的「奧黛」(Ao
Dai)。奧黛是越南的國服,越南中學的女生校服就是一身白色的奧黛,在上下學的時間,街道上的白色奧黛,十分醒目。
在會安訂做一套奧黛是女性遊客到此的首選專案。由於奧黛要求非常合身,基本都需要量身訂做。選好布料和花飾搭配,半天就能做好。一件品質好的奧黛三十多美元,普通的要十幾、二十美元,在物價低廉的越南,這個價錢不算低了。
會安有不少服裝店家,遊客還能看到養蠶、抽絲、紡線的過程,店家的意思是自產自銷,保證品質。
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身穿奧黛、輕盈漫步的女子也成為會安的一道風景。
奧黛是越南的國服,越南中學的女生校服
也是一身白色的奧黛,在上學或放學的時間,街道上的白色奧黛十分醒目。
綢緞手工燈籠妝點古城
「老房子多」、「奧黛多」、「燈籠多」是會安的三大特色。小街中的燈籠店掛得滿滿的綢緞手工燈籠,五顏六色、造型各異,不用點亮就已經非常靚麗。會安燈籠,古樸自然,有木的,有竹編的,燈籠外面是彩綢面的,多樣性和工藝化,是很好的家中裝飾品。
四百多年前,來自亞洲的商人臨河而居,語言不通的各民族卻有一個相同的習慣,就是在大門外點起燈籠,既是裝飾,又照明了街道。
會安的夜特別迷人。每到晚上,很多人家和店鋪外懸掛的燈籠都會點亮。
會安的夜,特別迷人。每到晚上,家鋪外懸掛的燈籠都會點亮,走在古城間,光線透過各色的燈籠透出朦朧的美,特別是靠近河岸的一帶,亭台樓閣,燈影綽綽,是會安夜景最有特色之處。
黃曆每月的月圓之夜是會安的「懷舊日」,這一夜全城不開電器燈,家家戶戶穿著古裝、懸掛燈籠,居民和遊客一起回到從前沒有電燈,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各式各樣的燈籠將古城的夜妝點得更加迷人,更具特色。
會安現今古建築的式樣、街道的布局,體現了中、日、越文化與建築風格的結合。既展現了中、日式建築的古樸和優雅,又融入越南人的自然審美觀和生活情趣。人文文化傳統得到良好、完整的保存。雖然經歷了多年的戰爭,會安古城卻沒受到破壞。幾個世紀過去了,小城依然保留著曾經的樸拙古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