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逢源 「盛」極必衰
形象一向良好的高盛,憑著長袖善舞、聰明極頂,大玩兩面遊戲,它的字典裡只有「貪婪」,沒有「道德」。問題是:涉入中國金融甚深的高盛,與中共之間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祕密」?
世界金融危機之中,華爾街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投資銀行巨頭之中,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相繼破產,美國國際集團(AIG)土崩瓦解,摩根士丹利苦苦支撐。如今碩果僅存的,只有高盛(Goldman
Sachs)一家,而就是這個高盛,今天又突然成為眾矢之的,面臨美國國會的嚴厲質詢和司法部的起訴。
美國保守派陣營著名廣播電台主持人拉什.林堡(Rush
Limbaugh)覺得,積極支持奧巴馬的高盛,與白宮淵源很深,這次只是被利用了一下,以呼應奧巴馬推出的金融改革立法。在做點戲、付點罰款之後,高盛會與白宮繼續同床共枕、合作無間。事情的發展,真會是這樣嗎?富可敵國的高盛,究竟栽在哪裡;富甲一方的高盛,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這個百年的老字號,關係著投資銀行業的命運,它會走向終結嗎?
「模範公民」其實劣跡斑斑
從許多方面看來,高盛好像是一個很優秀的「公司公民」(Corporate
citizen),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光環,有許多慈善捐款,熱心幫助婦女和小企業,公司的雇員也對公司有非常高的忠誠度。華爾街金融界的業內人士都承認,高盛在業務上極其出色,他們高效、熟練而勤奮,並高度關注盈利。但人們不會忘記,在八十年代臭名昭著的博意斯基(Ivan
Boesky)華爾街內線交易案中,高盛的布朗(David Brown)是提供內幕線索的人。
高盛的這種作為,也不是第一次了。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洛杉磯時報》報導說,高盛在承銷加州州政府的債券時,賺了二千五百萬美元,但高盛同時通知其他客戶放空加州的債券。放空或者「短賣」這些債券,意味著承銷商在預示加州會拖欠、不能兌現這些債券,而這將提高加州州政府發行這些債券的成本。換句話說,高盛一面拿著加州州政府的錢、推銷加州的債券,一面告訴別人,這些債券是一錢不值,可以賭它會大跌。高盛這一舉措,遭到許多輿論界人士的譴責。
正如杜克大學金融學教授雷蒙德.格羅斯(Ray Groth)所說的那樣,高盛一方面銷售各種證券,另一方面卻做空這些證券,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在一筆交易中腳踩兩隻船。雖然這種做法並不違反現行的市場規則,但在金融危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歸結到最後,高盛事件是金融立法有漏洞的問題,也是一個道德的問題。
奉行「長期貪婪」哲學
高盛的業務,一般民眾都不太熟悉,因為他們不發行信用卡,不開設零售支行,也不直接經營汽車貸款、房屋貸款。高盛的客戶不是平頭百姓,而是需要融資、併購的公司,政府機構,以及巨富的個人。
高盛於一八六九年由德國移民馬卡斯高德曼(Marcus
Goldman)建立,以協助創業者發售商業票據而聞名。二十世紀初,高盛在創建股票上市(IPO)的市場方面獨樹一幟。一九二八年,高盛創立的一個交易子公司(Goldman
Sachs Trading Corp.)推出了有限股份的基金,它實際上是類似於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東西,在一九二九年股市崩盤時,該基金隨之破滅,坑害了許多投資人,也使得公司的名聲幾年之內一蹶不振。
一九三零年代以後,高盛的角色從股票交易轉向投資銀行業務,也開始了風險管理產品的嘗試。進入七十年代,高盛廣為人知的,是其「長期貪婪」(long-term
greedy)的商業哲學。在這個信條之下,公司認為,只要長期有利可圖,短期的交易損失也在所不惜。
高盛董事長兼CEO布蘭克費恩(Lloyd C. Blankfein)在二零一零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參議院聽證會上的發言中說,高盛的三萬五千名員工致力於幫助政府和學校籌集資金、幫助公司企業融資、幫助退休基金、工會、和大學累計財富,並幫助保持美國金融體系的生命力和流動性。他指出,自己的公司和其他銀行、信評公司、監管人員沒有能夠提前發現、預警到美國社會的過度借貸和信用,借錢變得太便宜、太容易了。他也承認,金融運作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透明度。
過度借貸和過度信用,不光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問題,州政府、縣市政府也是這樣。高盛不願意承認是他們在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他們只是利用了人的貪婪和豪賭的心理,自己冷靜的在欺騙之中悶聲的發大財,如此而已。
與中共共舞
一九八四年,高盛在香港設亞太總部。一九九四年,高盛在北京和上海開設代表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此後,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國際投資銀行業務分支機搆,為中國政府和大型國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當今的中國到處都有高盛的影子,高盛在中國的股票和債務資本市場中已經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務網路,入股了中國石化、中糧集團等多家大型企業。
一九九九年,高盛開始為中國政府的國際融資出謀劃策。一九九九年,也恰好是中共開始鎮壓法輪功的第一年。據悉,為了鎮壓法輪功,中共動用了四分之一的國庫,在隨後鎮壓的高峰年代,中共急需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外資資本在中國市場的致命吸引力的誘惑下大舉進入,為中共政權提供了急需的輸血。
過去十年中,高盛主導了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的發售:中國移動通信IPO籌資四十億美元,二零零零年十月再籌資六十九億美元。中國石油、中國銀行(香港)、平安保險的首次公開招股發售,高盛都扮演重要角色。高盛還參與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興通訊四億美元的香港IPO。二零零五年,高盛完成交通銀行二十二億美元的海外上市,又為中國石油後續股票發售籌資二十七億美元。高盛還積極參與中國的銀行股。二零零六年四月,高盛以二十五億美元認購一百六十四點七六億股中國工行的股份。
二零零一年,亦即中共鎮壓法輪功的頂峰時期,高盛的經濟師歐尼爾(Jim O'Neill)推出了「金磚四國」(BRIC),亦即巴西(Brazil)、俄國(Russia)、印度(India)、中國(China)四個新興經濟體的概念,為中國市場進一步的繁榮「和加大國際知名度和投資吸引力,增加了理論的基礎。」
放空中共經濟?
中國財經界的研究者和學術界人士,及許多網路人士,開始質疑高盛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有人說高盛涉嫌助希臘隱瞞赤字並試圖嫁禍中國、操縱股價致貝爾斯登和雷曼垮台、還導致全球陷入高盛的「全球化模式」的陷阱;以及以高盛為首的投資銀行是「貪婪資本主義」的代表,他們使全世界都掌握在了他們的手中等等。
中國《經濟參考報》等的文章,反映了中國基層民眾和業界人士的疑慮,但有趣的是,我們還看不見中共高層的反應。在美國,高盛是被嚴密的社會輿論和司法體制抓住了馬腳,在中國的體制下,高盛究竟幹了什麼才得到中共的青睞,現在難為人所知。許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高盛的運作方式,決定了他們必須直接跟中國政府的最高層人士、國營大企業、國有銀行直接打交道。高盛,從投資銀行業的角度看,他們確實做到了極高點,到了極盛之時。但否極泰來,盛極必衰,在巔峰之上,有各種各樣的優勢,也有作惡的本錢和機會。他們是否在扶持中共集權上,有不為人知的祕密呢?
中國經濟的泡沫、大量融資中,中共的高層、太子黨、特權人士,從中拿到了什麼樣的好處?高盛是如何高薪聘請他們做「諮詢顧問」的,高盛在其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等最關鍵的問題,也許只有到中共解體、中國經濟真相完全暴露之時,才會大白於天下。
美國司法部既然起訴,相信他們肯定還有更多的證據,到時候揭示出來,會更加令人震驚。現在不光是民事起訴,刑事起訴也端上了檯面。高盛即使打贏了官司,也會名譽受損,庭外和解也會名聲掃地;而如果輸了,其在投行界、金融界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
更重要的問題是,道德和貪婪的問題沒有解決,華爾街還會推出更多、更新、更複雜多樣的金融產品,而這些產品在剛剛推出的時候,仍然會帶著神祕的面具、不為公眾所熟悉。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平均每家損失了十萬美元的美國民眾,會繼續相信華爾街的新高盛和舊高盛嗎?
一百四十年來,高盛一直是財經界的創新者。布蘭克費恩在國會聽證的第二天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採訪時說,他在聽證會上感覺到非常的「謙卑」(humbled)。是這位全球財經界的風雲人物在美國國會的參議員面前感到「謙卑」,還是在天理之下感到「謙卑」,我們不得而知,但願是後者。
其實,掩蓋在高盛事件之下的可能是更大的陰謀。對了解中國的人們來說,中國的股市和金融市場,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如果高盛的分析準確,以公司那麼雄厚的智力資源,應該不難看到中國經濟中掩藏著的、迫在眉睫的巨大危險,高盛是否也對中共的經濟放空了呢?我們不知道,謎底也許過不了許久就會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