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牛仔文化的不朽傳奇與中國啟示

?"
牛仔競技之一「騎蠻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寶貴的,越是永恆的。」世代保存傳統的卡爾加里牛仔節向全世界展示其純正的牛仔風情:熱情、奔放、野性、返璞歸真……因為記住歷史,文化才得以傳承;具有五千年文明的華夏民族啊,我們文化的不朽傳奇在何處?

文、圖◎   林采楓

「中國民族的東西現在已經越來越喪失了,我希望我們能像卡爾加里保持純正的牛仔文化一樣,把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保持下來。」中國移民羅賓參加了2010年7月9日至18日舉行的加拿大卡爾加里牛仔節後,感觸頗深。

卡爾加里牛仔節素有「地球上最大的戶外狂歡」之稱,在每年7月長達10天的盛大節日裡,舉城空巷,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更是洶湧如潮,西部的牛仔精神與牛仔文化得以藉此契機盡情揮灑,發揚光大。

來自北京的羅賓數年前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後回到中國工作,並經常往返於中加之間。機緣巧合,今年他得以第一次參加久富盛名的卡爾加里牛仔節,並對記者就中西方對待文化的不同態度暢談了他的感想,以下是以第一人稱敘述他的感言。

牛仔大遊行向商業化說不

這是我第一次看牛仔節的遊行,最大的感觸,是中西方對待文化的態度。

在民風純樸的卡爾加里,牛仔文化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並且深入人心。大遊行裡,我看到體現最多的就是牛仔風格,感覺不管是市政府還是老百姓,都在有意地發展這種文化,並保持這種文化的獨立和純樸,不希望有亂七八糟的東西摻入到裡面。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民族的東西現在已經是越來越商業化了。比如說古典的藝術品,在宣傳它的同時,馬上就會提到,相似的東西在蘇富比拍賣行賣出了多少美金,有哪些西方人看中它了等等,總是要加上這些東西來體現它的價值,金錢和商業的觀念凌駕於文化內涵之上。

如果中國有這樣的遊行,毫無疑問隊伍中會插入無數的軟體廣告,但在牛仔節的大遊行裡,我完全沒有看到這些,沒有看到金錢至上的觀念。所以我感覺,卡爾加里人不希望把社會因素或商業因素夾雜在牛仔節裡,要體現的是純正的牛仔文化。

牛仔競技讓人渴望返璞歸真

真正讓我覺得不虛此行,是從觀看牛仔競技開始。整個牛仔節最精彩、最亮點,有別於其他節日的,就是牛仔競技。我在電視上看過無數次牛仔競技,美國的、加拿大的、甚至歐洲的,但親眼目睹且近距離接觸,這還是頭一次,感受完全不一樣。

中國琴棋書畫講究的是靜,西方講究的是動,動怎麼體現?澳大利亞靠剪羊毛和袋鼠,美國靠三大球(棒球、籃球、橄欖球),亞伯塔省則是靠牛仔,牛仔節把這個亮點做到了最大化。整個牛仔競技,包括時間的安排、前後的銜接、中間的娛樂,乃至於觀眾的入場出場、服務的完善程度,已經做到了完美,讓遊客在愜意的環境裡,盡情領略牛仔文化的激揚。毫無瑕疵!給人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感覺是舒服的,印象是深刻的。

牛仔七大競技(騎無鞍野馬、騎有鞍野馬、騎蠻牛、扳小牛、套牛犢、繞木桶、四輪篷車),我最喜歡騎蠻牛。頭一次在現場看,那種刺激和瘋狂的感覺比電視上厲害多了。如果距離能再近一些,聽到牛仔的呼吸聲、牛蹄的掙踏聲,帶來的衝擊會更強烈。

充滿野性味道的牛仔生活,使人充滿了無限遐想。那是一種熱烈奔放的風格,一種理想中返璞歸真的生活。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騎著馬,趕著牛,帶著狗,甚至還攆著狼。讓人希望這種風情能夠真實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而不僅僅鮮活在競賽裡。中國已經沒有這樣的地方,即使在西藏,也要小心現代文明的侵蝕和驅趕。

歌舞晚會與牛仔文化一脈相承

歌舞晚會則帶給觀眾驚心動魄、激情釋放的愉悅。從這樣的感覺上來說,歌舞晚會與牛仔文化完全匹配,完全是一脈相承的。

節目中最喜歡來自法國絲綢二人組的柔術表演,其中有兩個動作最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他們臂纏白綢一前一後空中飛行,在偌大的場館裡劃了一圈大圓,白紗飄飄,凌空舞動,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還有一個,那位女士將身體盤成一圈,男士將她從頭頂套下,做自由落體到腳底。這個動作太出人意料了,心跳都漏了一拍。不僅全場驚呼,我相信,如果現場直播,全世界都會驚呼。

歌舞晚會的台柱子「Young Canadians」,朝氣蓬勃,青春可人。卡爾加里以牛仔文化為主,民風淳樸,如果表演者盡是冶豔女郎,肯定不搭調。但當天真純潔的少男少女站在舞台上,帶著燦爛的笑容,漾出喜悅的感覺,那真是令人如沐春風。

商品市場保持傳統牛仔文化

牛仔公園的商品以牛仔帽為主,充分展現當地特色。中國也有類似的文化節,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旅遊產品和紀念產品,但千篇一律,去西雙版納,去大理,去青島,去南京,到它的文化市場上買東西,全是貔貅和佛珠。因為主辦者認為賣這些東西才能掙錢,至於反映當地特色的文化產品,沒有。

牛仔帽在牛仔公園裡幾乎是人手一頂,大家覺得過牛仔節如果不戴牛仔帽,不在物質上反映一下我對牛仔節的喜愛,就沒法舒展我的心情,沒法發揮我的熱情。在中國,你就是到普陀山上,也不可能見到人手一串佛珠。

BMO中心的商品市場另一半空間用來展示牛仔節藝術,繪畫以風景和風俗為主。做為一名遊客,不可能戴了牛仔帽,看了騎牛,就體驗出什麼是卡爾加里的牛仔文化,我們還要知道它的歷史,它的山川,而這些東西只能通過繪畫來了解。沒有這樣的山林,沒有這樣的過去,就孕育不出卡爾加里的牛仔。當我看到大量的繪畫反映卡爾加里的原始自然風貌,反映當地牧民生活的時候,心靈受到相當大的震撼。

中國的藝術,華夏民族的藝術品,卡爾加里是無法比擬的,畢竟五千年和五百年相差懸殊。但為什麼我不喜歡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因為商品化太嚴重了,在當今中國社會中,人們普遍浮躁、功利,注重價格,輕視內涵。

卡爾加里能夠保持這樣的藝術特點,跟當地人民心靈的純潔,以及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珍視,是有很大關係的。在當今現代化的社會裡,我覺得這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牛仔節是中國學習的榜樣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寶貴的,越是永恆的。牛仔節,如果不是卡爾加里人民注意不讓物質化、商品化的東西來干擾,來污染,我想它也不會辦得如此完美;從牛仔競技、藝術表演到小商品的開發,都能反映它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點。

牛仔文化帶給人的是一種心靈上的陶冶,情緒上的釋放,使你能夠暫時忘卻現實社會的爾虞我詐,忘卻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爭奪,盡情地陶醉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與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這是牛仔文化帶給人的最大歡樂,同時它也提醒人們,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地區的人,為什麼會世世代代保存這種文化,提醒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的,我們的過去是怎樣的。溫故才能知新,歷史是一面鏡子。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遊行和表演中,一直都有印第安人的身影——記住歷史。如果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都不了解的話,這個民族不會有前途。

中國人知道自己的歷史,但沒有人重視它。其實生活中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從歷史中學到,但當今中國教育上的失誤使人們不知道歷史的寶貴。大家看到的就是眼前的利益,文化也成了快餐。所以我希望加拿大,希望卡爾加里,能夠很好地保存這種文化,保持這種傳統。

中國有五千年文化,我希望我們能像卡爾加里保持純正的牛仔文化一樣,把中國傳統的文化保持下來。◇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