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神傳.回歸 │ 程銘華 巧手錘煉漢服工藝之美

?"
程銘華和她最近的漢服作品——圓領袍衫。(攝影/楊少玉)

一個合成內襯讓傳統內涵盡失,為了保有對服裝工藝的尊崇之心,程銘華放棄已投入二十餘年的技藝,選擇對服裝工藝一絲也不褻瀆的求全。那時她還不知道,她的暫時離開恰恰為日後的漢服工藝蓄積純度完整的能量。

文 ◎ 楊少玉

舊金山灣區人文薈萃,臥虎藏龍。在聖塔克拉拉市一家公司做行銷工作的程銘華,同時也是織造出世界頂尖漢服工藝的推手,她曾獲新唐人電視台第二屆「全球漢服回歸大獎賽」金獎。透過研究漢服的形制、風格、到飄逸的氣質,她說:「中國五千年為衣冠泱泱大國,神傳文化的中華文明璀燦非凡,漢服完全承戴了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壯麗的文化內涵。」


程銘華(中)與穿著榮獲第二屆「全球漢服回歸大獎賽」金獎作品的模特兒(左),主辦單位新唐人電視台李琮(右)頒發獎盃與獎金。(攝影/戴兵)

從小,程銘華就跟著縫製古裝的媽媽學做衣服,1979年至1992年間,她進入當時著名的男裝西服公司「北京雷蒙西服公司」工作九年,期間並赴北京服裝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就讀,以數一數二的成績畢業。當時的雷蒙西服專為達官貴人及出國人士製作訂製西服,在大陸的服飾工業中是標竿企業。

放棄,為了求全服裝工藝這些經驗為她服裝工藝的十八般武藝紮下堅實的基礎。她說,服裝工藝的基礎在於「人怎麼穿」,部件上要考慮人體的圓、順、舒適性、活動的鬆度、胳膊轉動時的活動性、衣服前片和後片重量的平衡性等,再加上色彩、設計、材料、裁剪、縫紉、及最後的熨斗工,才能成為一名好的設計師。

浸淫服裝工藝二十餘年,1992年程銘華卻完全放棄服裝界,把一身好本事晾起來,改行從頭學會計,箇中原因委實令人難以想像。

她說,在90年代以前,做西服採用傳統工藝,男裝內襯以馬鬃製成的鬃襯、麻襯和棉布襯等製成,這種天然織物製成的內襯不會變形,可以顯示出肋骨、腰身等身形,既貼體又隨和。90年代以後,男裝內襯改以化學合成的黏合襯製成,雖然製成的西服長短肥瘦皆合身,但卻沒有體型,製作工藝簡單了許多,卻完全沒有了傳統的內涵。

一個化學合成內襯,讓程銘華打起退堂鼓,放棄了已經投入了二十餘年的服裝工藝生涯。這對一般人是不可思議的選擇,但對於一針一線都追求極致的服裝工藝者,卻是如芒在背,她選擇對服裝工藝一絲也不褻瀆的求全。那時她還不知道,她暫時離開服裝界以保有對服裝工藝的尊崇之心,卻為日後的漢服工藝再度綻放純度完整的光芒。

考究,還原五千年漢服

從2001年起,程銘華因緣際會為灣區團體製作傳統服裝做為舞台表演,她開始在中美台各地買書自學漢服設計。

有次她到舊金山一家書店買書,老板告訴她,那些書在書店裡堆積多年乏人問津,她一口氣買了很多本,然後硬是把這四十幾磅的書連捧帶拖的帶回家中。現在家中共有五十多本有關漢服方面的書籍。

其中有本圖文並茂的《中國服飾五千年》,她看了數十遍。一開始她先看服裝的插圖,再看文字,之後再研究那些泛黃的出土文物照片,從出土文物中分析服裝結構及裁剪,再觀察具朝代鮮明特徵的繡花紋樣。然後她再回頭看插圖,就已經銳利地看出插圖中的一些服裝結構畫得並不夠正確。

舊金山亞洲博物館舉行「中國道教文物展」,程銘華也仔細觀摩良久;此外,各種古畫中的人物服飾也成為了她的良師,她日後做的宋明兩朝的東坡巾、明朝的儒巾、及唐朝的襆頭(一種黑色裹在頭上的軟巾)也都是從古畫中觀摩製成。 程銘華說,一套漢服並不是由一件衣服做成的,最少是三件,有時是四件、五件、六件。例如,明朝有的服裝配套就是從裡面的中衣、中褲,到第二層的「直身」,然後是外層的「大袖褙子」。若是禮服則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再加上「避膝」。在面料的選擇上也格外講究,無論男裝、女裝的領口袖口都有精緻的繡花。

她指出,現代有些電視古裝劇的服飾是大雜燴,把很多元素弄到一鍋裡。例如,把幾個朝代不同的服裝樣式配在一起穿,或有的皇后衣領高高聳起,這種高聳的衣領是西洋式的,其實傳統的漢服後領都是貼在脖子上。還有古代的員外衣服不加白色護領,那是勞力階層的人為避免弄髒領口才加上白色護領。

她說,漢服上的繡花紋樣皆有其內涵及朝代特徵,如明朝常見代表如意的雲紋、壽字紋、迴雲紋等;唐朝則常見捲草紋,女子服飾常繡牡丹花、寶相花、十字花,其中繡在胸前的寶相花尤顯莊重大器,再加上頭上大朵的簪花,反映出壯闊絢爛的大唐文化。各朝都常見的卍字紋則代表吉祥如意,許多服飾上將卍字紋重複繡成長長一圈,即代表人類文化的綿延不斷。

程銘華說,漢服的三大特徵為交領右、無扣結纓及寬袍大袖。孔子曾說:「微管仲,吾披髮左矣。」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後,在服制上也是馬上將元朝的左改為右,可見漢服只在「右」的一個細節上,就有漢胡之分的巨大差異。

為了單單一個「交領右」,程銘華花了半年時間研究各種裁法和做法,必須使交領從脖子到胸前接得圓順,貼體又不鬆不緊,能有漂亮的斜度又不起荷葉邊。她每做壞一件作品,都高興非凡,因為她又學到了這種作法是不對的。如今她已總結出哪些裁法和做法適合工廠大量製造漢服,哪些則適合手工裁縫打造。

參賽,提升層次體會古風

程銘華在第一屆漢服大賽獲得銅獎,比賽時她已經看出她的作品和金獎作品的差距,追求完美的天性再度激發,賽後她詢問評委她還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評委告訴她,她所設計的日常類衣服顏色過於鮮豔,而古代鮮豔的顏色是只留給禮服用;其次,金獎作品是「掛全裡」,而她的不是。


第一屆「全球漢服回歸大獎賽」禮儀類漢服金獎作品由模特兒展演,由法國巴黎服裝設計師王昭清所設計。(攝影/戴兵)


程銘華與穿著獲得第一屆「全球漢服回歸大獎賽」日常生活類漢服銅獎作品的模特兒。(攝影/愛德華)

她恍然大悟,必須在衣服的內在結構上也符合漢服的製作,這樣百分百的漢服不僅形態上表現出漢服的風味,也能使穿著漢服的人透過全身肌膚的感觸,領會漢服天人合一的境界。她說,「掛全裡」就是在衣服上都有純棉的裡子,古人除夏天衣服外多為掛全裡,掛全裡的衣服穿起來舒適柔軟,貼體透氣又保暖。

參加第二屆漢服比賽,她不斷地尋找差距,「找不到差距就無法提高」。她不斷揣度古人衣服上和自然之間的和諧感、優雅及靈逸的氣質,最後以一襲明朝員外和書生在家穿的日常類衣服「行雲流水漢古風」獲得第二屆金獎。


程銘華得獎作品「行雲流水漢古風」在紐約時裝周的展演。(攝影/愛德華)

她說,參賽對她的提高幫助非常大,兩年間她把唐宋明三代主要的款式結構及裁剪幾乎研究透徹;也在一次又一次工藝的試驗過程中,徹底體會了古人安生樂道、順其自然的生活思維。她說:「一個朝代的文明、興衰都表現在衣服上,每一個紋樣都是古人上尊天地、下守倫理的體現,做漢服不僅再現中華輝煌文明,也使我的心明亮透淨了起來。」◇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