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 │ 東德汽車「特拉比」講故事
我就這麼天天站在柏林建築的頂上。好在當遊人看到我,經常會興奮地說:「哇,那不是柏林東部畫廊上畫的衝破柏林牆的特拉比嗎?!」這時,我心裡就特別得意……
文 ◎ 吉森
如果你到原東柏林地區旅遊,可能會看到幾個建築的頂上各陳列著一輛小車,也就是柏林牆上畫的那種車,就是我。「特拉比」(Trabi)是我的暱稱,我的大名叫「特拉班特」(Trabant),直譯就是「衛星」。今天你若在街上看到一輛古舊車在吼,排出很臭的尾氣,而且搖搖晃晃地行走,沒錯,多半也是我。
我跟奧迪同宗
造我的老祖先是奧古斯特.豪希(August Horch)。1899年,豪希在德國西部的科隆建立了自己的發動機公司,並在次年生產出第一輛汽車。1909年7月,豪希和幾個朋友在茨維考成立了另外一個用自已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奧古斯特.豪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後來,因為打官司敗訴,豪希把新公司改名為奧迪(Audi),這就是現在德國總理座駕的起源。「奧迪」在拉丁語裡是Horch(聽著)的命令式!
1932年,Audi和老豪希公司在薩克森州和另兩家汽車公司合併為聯合汽車股份公司,總部設在開姆尼茨。
二戰後,薩克森州被畫為蘇聯統治區,豪希和他的最後一個學徒冒著生命危險,帶著600個公司員工逃到西德的巴伐利亞州英戈爾斯塔特,並在那裡重新建廠。後來,英戈爾斯塔特發展成揚名世界的汽車城。
沒多久,東德開姆尼茨的聯合汽車公司被解散,被國有化,繼續生產東德汽車,1958年和前豪希汽車製造廠合併,我爺爺那一代就在茨維考誕生了。
從木頭到塑膠
1953年6月17日,東德發生了著名的「人民起義」。事後,東德統治者決定增加生產民用消費品消解民怨,包括開發生產一輛國產小轎車。
1954年1月14日,部長會議通過一項計畫經濟決議:開發生產一款家用小轎車。這款車前後各兩個座位,總重量不能超過600公斤,最高時速80公里,耗油量低於每百公里5.5升,售價低於4,000東德馬克。最重要的是,車體必須是人造材料,不能是鋼材。因為西方世界對蘇聯和其管轄區停止了鋼鐵出口,東德鋼鐵奇缺,汽車工業萎靡不振。只好不斷尋找替代材料。1951年起,東德汽車廠開始使用壓縮材料。1954年開始使用木頭加人造皮革構建車身。東德科學家還利用褐煤提煉的酚醛樹脂和棉花中的纖維合成出熱固性塑膠。這一發明在1953年獲得東德國家獎章。熱固性塑膠被用來替代鋼鐵製造汽車車身,第一批小汽車就這麼誕生了。1957年,「老大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小汽車就被命名為「特拉班特」(Brabant)。
爸爸兩歲仍搶手
1967年前,每年大約誕生三萬個特拉比。但人們得預訂18個月後才能拿到車。
我爸爸——「特拉班特」第二代出世前,我已經比西方兄弟們落後很多,可高官們叮囑說第二代不能有太多改進。可主設計師韋勒.朗博士沒聽話,偷偷給爸爸設計了時尚款式:有保險帶,內裝兩衝程發動機。
爸爸1964年誕生,代號P601,賣價比爺爺翻了一番,達到7,890東德馬克。
當時東德頭頭對汽車工業沒興趣,規定每1,000個公民可以擁有5輛小汽車,18歲以上可以申請買車。排隊買車的人越來越多。最初人們等3年拿到我的爸爸們,後來是5年、8年、10年,最長的等了15年才開著一輛「特拉比」回去。
上百萬人等著買車,就在計畫經濟世界產生了自由世界的生意:有人才開了一段時間就把車賣掉,賣價甚至高過原來買價。買車的「冤大頭」也高興省去漫長的等待時間。
我有「大眾」的心臟
叔叔P603跟當時世界的汽車技術接近,1968年已經研發成熟,可經濟部一個老爺硬是把他擱置了起來。民間故事說:西德大眾公司知道了P603被擱置的消息,想方設法搞到了設計資料,快速研發出「高爾夫一代」,生產了9年,賣出六百二十萬輛,取得巨大成功。至於P603的資料怎樣被偷運到西德,至今無人交代。
到1989年柏林牆倒之前,東家覺得太丟面子了,終於花大錢從大眾公司訂購Polo四衝程發動機,安裝在塑膠車身上,生出我們這一代。可時運不佳,我們幾百個兄弟出爐沒幾天,11月9日,柏林牆倒了。
那天深夜,柏林牆前聚集了我們家族的很多成員。隨後幾天,西德人站在各地的街上歡迎「突突」響的「特拉比」車隊。
1989年11月10日,柏林牆倒的第二天,大排長龍的東德特拉比汽車正通過柏林查理檢查哨進入西德,受到夾道歡迎。(AFP)
駛向自由
1989年6月,匈牙利和奧地利邊界開放,成千上萬的東德人輾轉到西德。我們扮演了重要角色,也經歷無數故事。
那年,克勞斯.布雷塞希夫婦以參加羅馬尼亞朋友的婚禮為由,申請到了簽證,可以正式離開東德了。周五早上拿到簽證,當天下午下班後,夫婦倆就帶著6歲的兒子,駕著一身藍裝的特拉比「兄弟」上路了。沒人知道他們的出逃計畫,因為布雷塞希的兄弟曾在前一年計畫出逃,結果被好朋友出賣坐了一年牢,所以他們這次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布雷塞希太太走之前一小時才通知母親,母女倆哭成一團。他們只帶了50東德馬克和換洗衣服,一個比較值錢的餐具托盤和已經包裝好的結婚禮物──幸虧沒帶太多東西,出東德海關時,夫婦倆被搜身檢查。
以克勞斯.布雷塞希夫婦象徵擺脫共產桎梏、投奔自由的懷舊風酒店,在西德普受歡迎。(Getty Images)
在捷克一條沒有路燈的馬路上,他們開進一個大坑。幾秒鐘之內就圍上來一大幫當地人幫忙──他們一直在那兒「守株待兔」。他們把藍兄弟拖到一個村莊說要修理,但必須支付東德馬克(東德馬克在東歐很吃香)。就這樣,布雷塞希夫婦僅有的50馬克沒了。
快到匈牙利邊界,藍兄弟被一輛吉普車攔截下來。幾個明顯是東德祕密員警的男人要他們掉頭回去,布雷塞希夫婦想都沒想,踩油門就走。終於開進西德境內,人們一看藍兄弟就知道是從東德投奔自由來的,一路上不停的有駕駛員按喇叭歡迎和揮手致意。布雷塞希夫婦在巴伐利亞州落戶,很快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藍兄弟的引擎蓋上放了一束鮮花和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歡迎您的到來」。
幾個有趣的說法
特拉比是東德的緊俏商品。由於車身不是鋼鐵材料,我們一直自豪地說我們是「永不生鏽的一代」,也有人叫我們「會跑的紙盒子」。因為有從褐煤中提煉出來的材料,所以家族禁止我們穿黑衣服,否則在街上會被誤認為煤餅。
斯密特先生以出廠價買到了兩歲大的二代「特拉比」。帶著妻子兜風回來,他高興地說:「為什麼人家說這是塑膠轟炸機呢?這車噪音很小啊。」妻子說:「你兩個耳朵被你的兩個膝蓋頂住了,你當然聽不到噪音了。」
故事還沒講完。兩德統一後,原來成天念叨著我們、盼著得到我們的東德人把目光全轉向了西德車。我們家族就這樣敗落了。
我的爸爸、叔叔、兄弟姐妹被原來的主人隨便往大街上一丟,再沒人理了。剩下為數不多的我們,被愛好老車的人撿回來,重新修整、打扮,進博物館的進博物館,進車庫的進車庫,在大街上風光的日子一去不復返。這不,我就這麼天天站在柏林建築的頂上。好在當遊人看到我,經常會興奮地說:「哇,那不是柏林東部畫廊上畫的衝破柏林牆的特拉比嗎?!」這時,我心裡就特別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