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開放課的春風 吹進中國
從計算機誕生開始,免費、開放、人人有權參與,已成為IT業的基本信念,「源代碼開放」精神締造了網路的神奇世界。MIT韋斯特校長指出,協助提升全世界每個角落的高等教育,讓教育更為平民化,這是我們的使命。
文 ◎ 齊先予
二十多年前當大學生還是「天之驕子」時,不少沒有考上大學的大陸人會解嘲地說:「我上的是加里敦大學」,意思是蹲在家裡、沒有大學可上。可如今,只要能有上網的電腦或手機,即使在臥室、咖啡館、公園甚至衛生間裡,人人都可以免費聆聽到世界知名學府、知名教授的知名課程。這就是2001年4月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率先發起的「公開教育資源」運動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今年這股春風吹滌著大陸,讓淘寶網上找尋物質寶貝的「淘寶族」們,出現了在網絡上找尋知識的「淘課族」。「我愛淘課」已成為昔日逃課學生的新口號。
平等與開放的現代理念
2001年4月,當MIT院長查爾斯.韋斯特宣布啟動「課程開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把MIT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全部公開在網上任人免費下載時,很多人都驚呆了。MIT每年從一萬名申請者中錄取一千名,每位學生每年學費4.1萬美元,把含金量如此昂貴的課程免費公布在網絡上,為了什麼呢?何況當時很多大學都在利用網絡遠程收費獲取更多的收入。
從計算機業誕生開始,免費、開放、人人有權參與,已成為IT業的基本信念,「源代碼開放」精神締造了網路的神奇世界。韋斯特校長指出,協助提升全世界每個角落的高等教育,讓教育更為平民化,這是我們的使命。這個計畫基於兩個價值
觀:機會與開放性。這兩個價值觀將讓我們的大學、國家和全世界變得更加安全與繁榮。
如今全球已有兩百五十多所大學加入到教育資源共享的行列中來,在「開放課程聯盟」的互聯網上,人們能免費獲得超過13,000門課程的資料,在全球上百個項目網站上,每月點擊量平均達到250萬次,在不到十年的時光裡,開放課程已成燎原之勢,這回應了當初MIT提出的口號:「為知識開鎖,讓大腦給力(Unlock
knowledge, empower mind)。」
開放課程初到中國
2003年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CORE),
在MIT的幫助下在北京成立。這個由二十六所大學和中央及各地廣播電視大學組成的半官方機構,依靠美國惠勒特基金會的資助,在引進世界優秀大學開放課程的同時,也把中國的(精品課程)推廣到國外。
不過讓普通中國人也享受到免費的知識盛宴,走過的道路還很曲折。如今大陸淘課族們都由衷地感謝當初把英文開放教材翻譯成中文的義務奉獻者,這其中至少下面幾個團隊是不能被人遺忘的。
當MIT推出開放課程時,台灣的年輕線上遊戲迷朱學恒還在與《魔戒》鏖戰。因為喜歡線上遊戲,他一口氣翻譯了二十多本奇幻小說,並得到翻譯《魔戒》的機會,結果二十七歲的他一下掙了2,000萬台幣(合約人民幣500萬元)。利用這筆資金,憑藉對開放課程理念的贊同,他率領著2,700多名義務翻譯者,孜孜不倦地把1,000多門課程、300多個小時的視頻內容,翻譯放到了網上。
中文字幕視頻的推力
不過真正在大陸「引爆」淘課熱的,還是得益於梁良率領的「YYeTs人人影視字幕組」志願翻譯團隊。他們過去經常為美國電影翻譯字幕,2010年初,他們與互聯網資源分享平台VeryCD合作,推出VeryCD
U 中文課程,在大陸引起轟動。坐在家裡就能免費走進世界頂級課堂,「加里敦大學」的美夢終於實現了。
2010年8月,新浪網教育頻道也推出了哈佛大學的哲學課「正義》,不久更多網站加入。如今「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程」已經至少有兩百集配上了中文字幕,整個網絡漢化工程出現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熱鬧場面,公開課視頻專區的回訪率高達85%,甚至超過了影視劇。
與此同時,「每天早起一小時,網絡課程天天上」等網路社交小組,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豆瓣小組舉辦的「《幸福》了嗎」徵文比賽,網友們共同學習、互相切磋,儼然形成了一個個無形的課堂。很多人說,像「幸福」「人性」「西方世界的愛情哲學」等名校課程,是大陸高校課堂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這些課程都很有意思」。
被冷落的官方「精品課程」
與民間開放課程的熱烈相反的是,從2003年起大陸高校開始打造自己的「精品課程」放到網上供人學習。儘管精品課由政府出錢,參與的教師還可從國家獲得經濟與名譽的獎勵,目前國家級精品課程已達三千多門,但其知名度和效果卻難以令人滿意。
很多「淘課族」們對大陸精品課瞭解甚少,知道的也評價不高:「花那麼多錢做了很多重複的精品課,很多人因為沒有權限不能用。有的不是網頁打不開,就是堆砌了一些不知所云的所謂論文!」比如中國人民大學的精品課,只是以文本和PPT形式呈現,「和自己看書沒什麼不一樣」,北大清華的精品課質量好些,但人氣也不旺。
據說MIT每一堂開放課程的製作費用高達2,000美元,大陸義工們租借服務器、開展活動等經費都是捐贈的。面對公開課的挑戰,政府在其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未來中國高等教育何去何從,這都值得人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