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紐約林肯中心首位華人藝術總監吳菡專訪

?"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音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中)和先生大衛.芬格爾(David Finckel)(左)。

在日本和斯特恩合奏,在萬寶路和魯道夫.塞爾金一起演奏,感受大師演奏的音樂能量如潮水般湧來……從出生於台灣的鄰家小女孩,到美國首屈一指的古典音樂中心的靈魂人物,紐約林肯中心的第一位華人藝術總監吳菡的人生就像音樂一樣,充滿了戲劇化的色彩。

文 ◎ 潘美玲   圖片提供 ◎ 吳菡

紐約66街和百老匯大道,一年四季永遠都是晝夜不停的人流,座落在這裡的林肯中心,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負聲名的藝術會場,集中了世界一流的歌劇院、室內音樂廳、表演藝術學院和影響人類文化和藝術至深且巨的頂級藝術家,能夠來林肯中心表演一場演出,是很多藝術家的畢生追求。然而,在這個雲集了世界一流音樂家的藝術中心,擔任室內音樂協會(Chamber Music Society)藝術總監卻是一位東方女性——吳菡。

2011年2月的一個午後,吳菡在林肯中心和新紀元周刊分享了她的音樂人生。

「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吳菡說,小時候,媽媽讓她陪弟弟去報考台北的光仁小學,因為這個天主教小學有著台灣頂尖的音樂班。弟弟考試,吳菡幫他伴奏,結果老師看中了吳菡。

在光仁小學和中學,她遇到了好老師。「鋼琴老師劉淑美對我的影響最大。」吳菡對音樂啟蒙老師充滿了感恩的心:「劉老師是一個音樂造詣非常高的老師,她啟發了我對音樂的理解和熱愛,除了技巧外,她最打動我的是怎樣用鍵盤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她對學生非常好,每周給我額外上課,分文不取。」

畢業後,吳菡進入東吳大學,有機會與台北國父紀念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陳秋盛合作,「陳老師給了我很多演奏的機會,給芭蕾、歌劇演奏,還有跟管弦樂隊合奏。」吳菡積累了全面而豐富的演奏經驗,除了鋼琴外,她還擅長中提琴、長笛、二胡、古箏和打擊樂。大學畢業後,吳菡就有了很多演奏機會,第一次在中正文化中心演奏的時候,正在台灣訪問的一位美國音樂教授聽到了,非常欣賞吳菡,建議她去美國發展。

「我從來都沒有想到去美國,因為在台灣我有很多演奏的機會,還教學生。美國的老師給我寄來了一份全額獎學金,媽媽說那就去兩年好了,就這樣我來了美國,沒想到一來就待了這麼久,快三十年了。」吳菡笑著說。

萬寶路音樂節上脫穎而出

1981年,吳菡來到康州的哈特音樂學院,開始了解和學習室內樂。「在台灣沒有室內樂,我來美國後,才開始學習演奏室內樂。老師建議我去參加比賽,結果,第一次比賽就得了獎。後來,愛默森弦樂四重奏樂團的小提琴家菲力浦.賽哲(Philip Setzer)建議我參加萬寶路(Marlboro)音樂節的比賽,我就去了,然後他們就選中了我。」

吳菡說得好輕鬆,她那個時候還不知道,能在萬寶路音樂節上得獎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件多麼榮耀的事情。萬寶路音樂節是鋼琴泰斗魯道夫.塞爾金(Rudolf Serkin)創立的,是世界頂級古典音樂家「新秀」升起的地方,吳菡是繼馬友友之後在萬寶路音樂節上脫穎而出的又一位知名華裔音樂家。

1983年,吳菡去艾斯本音樂節(Aspen Music Festival)參加比賽,那裡集中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新秀,許多著名的古典音樂家做評判,吳菡在彈完一首曲子後,評判們久久不不語,過了好一會,著名鋼琴家麗蓮安.卡里夫(Lillian Kalliev)才說:「妳彈得很好,我沒什麼好批評的。」

吳菡的出色表現,很快吸引了許多著名音樂家的眼球,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和團體開始頻繁找她合作。

「鋼琴家麗蓮安.卡里夫邀請我在艾斯本教大師班,萬寶路也邀請我去教鋼琴,我當時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也不知道這些機會是多麼的難得,我以為人人是這樣的呢。」吳菡笑著說。對於一名來自東方的年輕音樂家來說,確實非常幸運,然而,她的幸運卻不是偶然的。吳菡有著東方人的勤奮、好學和謙虛的品格,同時有西方人的熱情、開朗和大方的性格,深受音樂同行歡迎。

吳菡說,她從小就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付出得多,得到的回報也越大。「這是我自己的親身體會,我相信,對任何人也一樣,一個人只要有好奇心、想學習,並願意付出努力,都可以做得到!」

與大提琴家大衛比翼齊飛


約林肯中心室內音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和先生大衛.芬格爾(David Finckel)。

當音樂事業正起飛的時候,吳菡的人生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曾多次獲得葛萊美獎的愛默森絃樂四重奏團的大提琴家大衛.芬格爾(David Finckel),風度翩翩,英俊瀟灑,是女孩子心目中典型的白馬王子。他被譽為「全球前十大的傑出大提琴家」,在和吳菡多次的合作中,他被吳菡的音樂造詣深深吸引,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和對室內樂的共同志趣,讓他們終於走到一起,從並肩演奏的音樂同行,成為相知相愛的人生伴侶。他們在音樂上比翼齊飛,奔走於世界各地參加演出,還有了一個美麗可愛的女兒麗蓮安(Lilian)。

吳菡和大衛是當今美國古典樂壇最負盛名的夫妻音樂家,每年在歐美及世界各地有近百場演奏會,包括在林肯中心、卡納基音樂廳、甘迺迪中心,以及和歐洲各大樂團的合作,除了演奏,他們還灌錄音樂和發行唱片。

1997年,吳菡和先生大衛成立了ArtistLed(藝術家領先)唱片公司,這是古典音樂界第一家由音樂家主導、建立在網路基礎上的唱片公司,獲得廣泛好評。他們灌錄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光盤在《時代周刊》被著名專欄作家、藝術評論家Terry Teachout稱為近代「室內樂錄音的最出色的表演」。

推廣古典音樂是歷史使命


吳菡彈奏室內樂。

對吳菡來說,推廣古典音樂,尤其是室內樂 (註一)的發展,好像是上天賦予她的一個歷史使命。命運總是一次次引領她進入這個角色。

「拉合亞(La Jolla)夏天音樂節請我們做藝術總監,我當時沒有任何做音樂行政的經歷,我們做了三年後,觀眾群翻了三倍。」2003年吳菡和大衛又在加州矽谷創辦了「門羅音樂節」([email protected]),在短短的幾年裡,「門羅音樂節」從無到有,一躍成為全美夏季最重要的室內樂音樂節活動。

我問吳菡,在面對當今現代派藝術的衝擊和各種流行文化的激烈競爭中,她是如何讓古典音樂贏得觀眾的青睞,並且不斷擴大古典音樂觀眾群?

吳菡說,現在有的市場行銷公司為了吸引觀眾,在宣傳音樂會的時候說:「來吧,參與一場音樂會,你可以來這裡放鬆、喝酒、交朋友,還可以用手機發短信。」這種吸引觀眾的方法,吳菡是從來不採用的。

「在我看來,古典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珍寶,包含著超越人這一層面的東西,不是用語言能表達的,她一直是我生命中靈感的來源,她改變了我,也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這種藝術形式,特別是室內樂,不是用來給人娛樂或消遣的,她是能夠改變人的精神生活的,能觸及人的靈魂。在當今這個瘋狂的世界,我們都太需要她了!她給人帶來美好和希望,會充實我們的精神,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文明。作為一個音樂家,如果我們能在這個層面上表現古典音樂,如果我們真的能把古典音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展現給人的時候,你不需要告訴別人來喝酒、交朋友、發短信,因為你帶給人們的將是一次絕妙的生命體驗!」

2004年,吳菡和大衛被林肯中心聘為室內樂協會的藝術總監,在七年裡,他們致力於提升林肯中心室內樂在紐約、全美和世界範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演出、教育、出版和發行,讓林肯中心成為全球室內樂發展的中心,和推行古典音樂發展的前驅動力。

在林肯中心,吳菡和大衛每年推出一套完整的音樂會季節活動,每個季節包括大約二百場音樂會,還有在全美和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以及通過廣播和電視現場轉播的林肯中心音樂會,並且定期在美國公共媒體露面。目前林肯中心的室內音樂協會包括了卅五名世界頂級的藝術家,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座藝術家,表演的曲目涵蓋了自文藝復興時期、浪漫主義以來三個世紀的古典音樂精華,無論是第一次接觸室內樂的新人,還是古典音樂的行家,都能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和不同體裁的表演曲目中,獲得美好的享受。

音樂大師斯特恩給的接力棒

林肯中心推出的室內樂教育節目,致力於培養青少年、家庭和成年人對室內樂的了解和欣賞力,讓不同年齡、種族、文化背景,以及所受音樂教育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有機會發展對室內樂的興趣和愛好。


吳菡和先生與古典音樂教父、已故著名小提琴大師艾塞克.斯特恩(Isaac Stern)。

當被問到普及室內樂的音樂教育時,吳菡充滿感性地說,已故音樂大師艾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 (註二)對她的影響很大。1996年,吳菡接到斯坦特恩的電話:「我聽說妳很優秀,我想請妳與我一同教學。」就這樣,吳菡開始了和這位音樂界的教父一起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和耶路撒冷音樂中心教學,一直到斯坦恩去世,在和他共同教學的五年裡,吳菡看到了一代音樂大師人性的光輝。

被稱為音樂界「教父」的斯特恩非常愛才,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扶持青少年音樂學子們,當今樂壇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家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和提攜,如伊紮克.帕爾曼、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等。

吳菡回憶說:「斯特恩非常注重室內樂的教育,他認為室內樂是全面發展一個音樂家修養的藝術形式,讓一個人的音樂造詣昇華到另一個層次。」吳菡介紹說,室內樂要求音樂家要有很強的親和力,和與人互動和溝通的表達能力,對角色的扮演做到有進有退,收放自如,一同演奏室內樂的音樂家彼此之間要有真誠的互動和音樂「對話」,這和獨奏和管弦樂隊都不一樣「要演奏好室內樂很不容易,對演奏家的音樂造詣、道德修為和藝術修養都有很高的要求。」

吳菡說,斯特恩在晚年幾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教學及室內樂音樂的推廣上,同時不遺餘力地在全世界發掘和培養年輕優秀的音樂家。2001年斯特恩去世後,吳菡接過導師的接力棒,繼續承傳教學和推廣室內樂的責任。

對音樂承載的使命,吳菡說,斯特恩對她的影響也很大,「我記得他曾說過:『如果妳真的相信音樂的偉大力量,妳就會全力為它開創一個環境,讓音樂之花盡情綻放,給聽眾提供必要的音樂背景知識,讓人們能充分地享受音樂的魅力。』」

和音樂大師同台演奏

在和先生接任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的藝術總監後,吳菡便大力推進古典音樂聽眾群的年輕化和國際化。為了更好地培養年輕的室內樂新秀,吳菡擴充了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2(CMS 2),從世界各地選拔年輕的音樂人才,給他們提供和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同台演出的機會。

「我知道,對於一個年輕音樂家來說,和音樂大師同台演奏的經歷多麼重要,我記得自己在日本和斯特恩先生,在萬寶路和魯道夫.塞爾金一起演奏的經歷,當你坐在他們身邊,他們演奏的音樂向潮水一樣向你湧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詮釋、對時間的控制,發出來的能量,在音樂廳內的音箱效果,讓你驚嘆不已:『喔,天哪,這麼美妙,讓我也來試一試!』」

吳菡表示,這種在現場與資深音樂家同台演奏的機會,對年輕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年輕人需要得到資深音樂大師的指點和提攜,因為我的成功就是得力與很多音樂大師的幫助,現在,我所做的就是回報社會,幫助下一代年輕的音樂家。」

將室內樂教育計畫帶給亞洲


紐約林肯中心室內音樂協會藝術總監吳菡和先生大衛.芬格爾(David Finckel)。

為了更好地幫助亞洲地區的青少年學生,吳菡把林肯中心的室內音樂教育計畫帶到台灣和韓國。「我覺得,亞洲地區對室內樂的理解還有一段距離,我看到很多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韓國的學生,他們的技巧都很好,彈得很快,很熟練,但是在對音樂的內涵和深刻理解上,就比較淺。」

吳菡表示,要成為一個好的音樂家,對音樂有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人文素養,做一個好人。而演奏室內樂是培養好的音樂家的搖籃。吳菡說:「如果我當初沒有從事室內樂,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她的性格真誠、大方、親切、自然,沒有一點矯揉造作、華而不實,或者「明星」的派頭。

她希望通過她的努力,讓亞洲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都能成為好的音樂家,而不只是鍵盤熟練技工。正是基於這個想法,吳菡得到韓國LG集團邀請和贊助,在首爾創辦室內樂學校,招收學生,教授室內樂的演奏,開大師班。吳菡說,看到孩子們這麼喜愛室內樂,每天都在成長,藝術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開花,真的很令她感到欣慰!

2009年聖誕節期間,吳菡和大衛帶領林肯中心陣容強大的古典音樂家團隊到台灣進行訪問演出和室內樂的教育,包括著名的瓜奈里絃樂四重奏團的小提琴家阿諾德.史坦哈特(Arnold Steinhardt),蜚聲世界的愛默森絃樂四重奏團小提琴家菲力浦.賽哲(Philip Setzer),美國傳奇鋼琴大師、「葛萊美名人」里昂.佛萊雪(Leon Fleisher),世界知名小提琴家、AveryFisher獎得主安莉.卡瓦費恩(Ani Kavafian)。

在說到台灣時,吳菡充滿了深深的感情。她每年都回台灣看爸爸媽媽,也一直很想為台灣的音樂教育做點什麼,回報養育她的故鄉,很惋惜的是,原本在台灣建立的室內樂教育因故中斷了。


吳菡和先生大衛及女兒麗蓮安在舞台上演奏。

當問到先生大衛和女兒麗蓮安時,吳菡說先生和女兒讓她感到很驕傲,他們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這是一個音樂之家,他們是一個快樂的三重奏,無論是在家裡、外出旅行,或在台上表演,他們都是最親密的夥伴和最佳拍檔!◇

 (註一):  室內樂    

是西方古典音樂的一種藝術形式,在十八世紀,室內樂是專門為喜愛音樂的歐洲皇室所寫,在皇宮內演奏的重奏樂曲。十八世紀後半葉,室內樂開始在歐洲的上流社會流行。

與大型的管弦樂和交響樂不同,室內樂有親密自然的音樂社交氣氛,被稱為「朋友們的音樂」。由於沒有指揮,所以音樂家的合奏全憑彼此之間在音樂上的共識、默契、和協調來達到完美的效果,室內樂對演奏者的要求比獨奏或管弦樂隊更高,對音樂家在技能、藝術功底、人文修養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從歐洲皇室貴族的宮殿,到上流社會的藝術沙龍,一直到今天欣賞嚴肅音樂(古典音樂)的音樂廳,幾個世紀以來,室內樂一直是西方主流社會所鍾愛的藝術形式。

在亞洲,對室內樂了解的卻很少,因為亞洲沒有歐美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是,室內樂卻是考量一個古典音樂家的藝術功力和文化底蘊的重要標準。近年來,亞洲湧現了大量學習西方古典音樂的學生,他們有著純熟的技巧,但是從「鍵盤上的熟練技工」到「有文化底蘊的音樂家」仍有一段距離。作為一個東方人,能夠在林肯中心這樣世界頂級的西方古典音樂殿堂執牛耳,做室內樂的藝術總監,吳菡是第一人。

 (註二):   斯特恩 Isaac Stern    

蜚聲世界的小提琴宗師,六次獲得過格萊美獎和格萊美終身藝術成就獎、美國總統自由獎章、美國國家藝術獎、甘迺迪中心榮譽獎。1979年,斯特恩首次訪中,參觀了上海音樂學院與北京的中央音樂學院,被年輕的中國學生的音樂才華所打動,他曾說:「這裡的每個視窗都蘊藏著一位未來的音樂家。」斯特恩的中國之行被拍攝成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影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和當年坎城影展特別獎。在影片中,中國人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對人性造成的重創,學生們有著過硬的技巧,但是卻不知道如何抒發感情,也不會想像春天的美好、色彩的絢爛……斯特恩教他們把自己的心和感情融入琴聲,讓被禁錮的思想從音樂中解脫出來,讓被抑制的人性掙脫束縛,自由地飛向生命的藍天……斯特恩的訪中之旅,給中國許多音樂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西方媒體對影片給予很高的評價,尤其是在「對藝術、對文明以及對人道主義的理解方面的貢獻」。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