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毒品入侵華裔少年

?"
荷蘭阿姆斯特丹一處禁抽大麻煙區域的告示:在此區域使用毒品的罪犯將受罰50歐元。(AFP/Getty Images)

當張太太得知15歲的兒子吸毒時,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真的!她只感到天塌地陷、撕心裂肺般的震驚和劇痛:從小一手帶大的兒子,給人的印象是內向、害羞、聽話,怎麼可能是傳說中那種可怕又可惡的吸毒者?!

那是一段極端痛苦的日子,張太太原本很不願再去回顧了,但為了能讓更多華裔家長從他們的經歷中得到一點借鏡,她還是鼓起勇氣向《新紀元》周刊講述了最近一兩年他們家的變化。

最先發現兒子吸毒的是張先生。一天他發現上衣口袋裡的30元美金不見了。以前發現過兒子偷錢,但打過一次後好像兒子改好了,這次為什麼又偷錢了呢?起初兒子撒謊說沒偷,在父親的拳頭下最後才承認:偷錢買大麻吸毒了。

那天家裡的房蓋都要掀翻了。平時溫文爾雅的父親氣得臉色鐵青,不時用拳頭和棍棒發洩心中的暴怒,母親更是氣得直哭,在她心目中那個聽話的兒子,怎麼會變成吸毒的魔鬼呢?天天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做母親的怎麼一點沒察覺呢?兒子也哭得很傷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痛悔自己不該去吸毒,發誓要改好,不過他的話可能連他自己都不太相信。

那天夜裡,張先生和張太太都無法入睡,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兒子會吸毒呢?他倆都是知識分子,十多年前帶著三歲的兒子來到國外。為了能在海外立足,兩人工作都很努力,陪孩子的時間不多。好在兒子性格很溫和,小時候也聽話,上小學時,倆人沒在孩子身上花多少功夫,孩子各方面都還挺好的,無意中也就放鬆了警惕。現在回想起來,問題就出上初中這一兩年後。

張太太這才回想起,14歲那年兒子長高了一頭,性格也變化了不少。以前很聽話的他變得桀驁不馴,經常發脾氣,學習也不那麼努力了。於是一向對兒子管教比較嚴厲的張太太,更是經常教訓兒子,動不動就批評他,生怕他學壞了。誰知這種方法適得其反,兒子更加覺得家裡壓力大,沒法和父母溝通,於是在同學的慫恿下,加上好奇心,他開始嘗試吸毒。

「第一次吸毒還覺得挺嗆嗓子,可是後來幾次就感覺很舒服了,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很high,於是兒子經常撒謊說是到同學家學習,多次在同學家過夜,有幾次他眼睛紅紅的回來了,我還以為是沙眼,風給吹的,從沒想過他是吸毒了。」張太太說到這,至今還後悔不已,自己太不了解西方社會的毒品泛濫了,想當然的被孩子的謊話給欺騙了。

「兒子說,他們年級大概70%的人都嘗試過吸毒,男孩女孩都一樣。他們學校還是全市最好的公立中學。學校也知道有學生吸毒,員警還到學校來巡邏,老師也在課堂上講毒品的危害,不過出於逆反心理,越不讓幹的事,做起來越刺激,於是teenager們都想嘗試一下,一試就麻煩了。」

在嚴加管教幾個月後,兒子好像沒幹壞事了。一天張太太在出差時,突然接到兒子的電話,說他因為吸毒被員警拘留了。這一次讓張太太更加絕望了。怎麼才能讓孩子遠離毒品呢?

白色魔鬼入侵人類

毒品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類揮之不去的魔影。比如在加拿大溫哥華這個多次榮獲全球「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依然未能擺脫毒品的侵襲。由於毒品活動猖獗,溫哥華被稱為北美的毒品之都。在英國,青少年追求「次文化」,吸毒、酗酒、少女懷孕等問題都在歐洲算嚴重的,2010年11月據歐洲毒品及毒癮監測中心透露,英國年輕人吸毒者比例是西方國家最高的。在15歲到34歲的青年人群中,每7個人中就有1個吸毒;在荷蘭,吸毒、賣淫等竟成了政府允許的合法行為。

在美國,儘管政府花費數千億美元嚴厲管制,試圖打造一個無毒的美國,不過這場毒品戰爭至今勝利還遙不可及。雖然超過50萬人因涉嫌販賣毒品鋃鐺入獄,然而可卡因、海洛因、冰毒等硬性毒品的純度卻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越容易獲得。在中國,前些年還是陌生單詞的吸毒,如今卻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密切伴侶。

毫不誇張的說,毒品正在侵蝕整個人類,其中一個新特徵就是吸毒者年齡越來越小,初中生、小學生吸毒事件頻頻發生。2010年2月香港政府公布,99%受訪中學有學生吸毒,4.3%的中學生吸毒,其中15%的人首次吸毒年齡在10歲以下。2010年4月,台中縣市23名中學生或中學輟學生,參與吸毒販毒,被警方抓捕。

2010年9月在大陸一篇已經被網管遮罩的文章中,透露了中國青少年吸毒的部分情況。比如在廣西,1992年以來廣西因吸毒而死亡的青少年將近100名。在1994年的廣州,被查獲的販毒人員中,青少年占了40.9%,年齡最小的僅12歲。他們大都屬於「以販養吸」型。

據加拿大藥物濫用中心(CCSA)2004年的加拿大癮癖調查,曾經嘗試吸食大麻的15至17歲青少年比例為38%,近年來這一比例逐年上升。

不要把孩子推得更遠

如何幫助中學生抵禦毒品呢?目前世界各地都有政府或民間提供的各類幫助癮癖青少年重返健康生活的服務,在溫哥華,「男孩女孩」俱樂部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為500名癮癖青少年提供免費幫助。俱樂部「奧得賽II」項目協調人Miles Rubin在接受《新紀元》周刊專訪時,談到了他在戒毒第一線工作四年的感受。


男孩女孩俱樂部「奧得賽II」專案協調人Miles Rubin接受訪問。(攝影/朱宇明)

「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大增,父母的影響力有限,父母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自己不再能主宰孩子。如果發現孩子誤入歧途,首先要保持冷靜,恐嚇、命令以及限制孩子人身自由都不是辦法,只會把孩子從身邊推走。不要糾纏在吸毒本身,不要試圖作審判孩子的法官,此時此刻,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至關重要。只有取得信任,才能打開心扉,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對症下藥。」

如果張太太能事先知道專家的這些建議,也許不會用「黃荊棍下出好人」的粗暴方式來對待兒子,也許就不會有兒子的再次吸毒了。不過說起來容易,真遇到事時,是很難控制憤怒情緒的,為此俱樂部有專門針對家長的課程,幫助家長共度難關。

作為戒毒的專業機構,諮詢師們從來不會說教式的告訴青少年「吸毒不好,涉毒者是壞孩子」,而是試圖拉近關係,找到吸毒的真正原因,進而採取「釜底抽薪」的辦法。Rubin笑著說:「說起來很有意思,我們為青少年提供一對一的服務,但在日常諮詢過程中卻很少涉及毒品這一話題,使用什麼毒品、劑量多少並不是重點,話題往往更多的涉及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以及服務對象的感受。」

「真正吸毒成癮的青少年往往有深層問題,譬如有抑鬱症,或得不到家庭、社會的關愛,因此對症下藥是最關鍵的。」資料顯示,由於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大,約有12%以上的青少年易患憂鬱症。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管得越嚴,孩子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

華裔青少年吸毒情況

由於身處西方社會,在外界環境的干擾下,華裔青少年能做到潔身自好的很難得。溫哥華列治文華人家長會主席黃秀玲告訴本刊記者,中學生吸毒是很嚴重的,每個學校都有,「因為每個學校都有壞分子」「只是家長不相信」。

住在列治文的大陸華人孩子,很多父母買好房子,給孩子留下一張銀行卡就飛回去了。「孩子是需要人關心的。」黃秀玲介紹說,這些孤獨空虛的孩子,很容易吸毒。她提及中學生吸毒的原因,「有的是好奇,有的跟了壞朋友,有的抱著僥倖心理,覺得嘗試一、兩次有什麼關係,也有的成為販毒的目標。」

「學校沒有道德教育,因為講自由嘛,不過自由也有一個範圍,那麼教育孩子道德的重擔就落在父母身上了。」遇到孩子吸毒,家長最好早發現,並告知學校顧問,一起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不過,「家長的責任最重大」。「要多鼓勵孩子,讓他們與家長分享交談,否則他們感覺回家沒人幫;同時讓孩子多參加健康活動,參加學業課程,「讓他們沒有空閒去想不好的事情。」作為移民,她鼓勵家長不要害怕語言問題,既然來到國外,就應該多了解這邊的教育情況,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

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面對孩子的變化,張太太努力反省自己以找到問題的根源,最後她發現,她與兒子最大的分歧在於對人生的理解。張夫妻倆都是大陸出來的知識分子,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努力奮鬥、幹出一番事業,這就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而在西方長大的兒子,卻把「享受生活」看得比其他事都重要,兒子寧願當一個普通工人,打打雜,做些簡單工作,能有時間玩就行了,對讀書不感興趣。

張太太回憶說:「一次兒子非常認真的把我拉到他的電腦旁,非要讓我讀一個斯坦福大學華人博士生寫的文章〈注意了,霸道的亞洲父母們〉(Attention: Overbearing Asian Parents),裡面講的是一些具有叛逆心理的亞洲學生對父母的不滿和怨恨。東方父母把上名牌大學看得非常重要,一味強調孩子學業的優異,而忽視孩子的天然素質,非要強為,結果導致父母與孩子關係的緊張,孩子精神壓力大,於是他們用抽煙、酗酒、吸毒來緩解壓力,自我發洩。有的在家時表現很好,但上了大學獨立後,反而變壞了,華裔大學生酗酒、抽煙、吸毒的很多。」

「我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接受孩子這個現狀的,後來我想明白了。假如他不是讀書的料,硬是強迫他讀書也不是辦法,就當孩子有病吧。先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讓他沒有那麼大的逆反心理,等他長大點,他慢慢就明白了,也就自動遠離那些壞東西了。」讓張太太感到欣慰的是,最近她兒子變化很大,再也沒去幹那些傻事了。

不過面對白色魔鬼橫行的現代社會,道德底線不斷下滑,在貪婪放縱的魔性驅使下,喪失傳統價值觀的人很容易被吸毒所侵蝕。「有天兒子問我,媽,荷蘭吸毒是合法的吧?」儘管兒子一再否認他有別的想法,但張太太覺得,未來提心吊膽的日子還長著吶!◇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