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西醫學觀點 │ 風火交加 三叉神經痛

?"
竹葉可清熱祛火。(Photos.com)

文 ◎ 鄧正梁(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的陣發性疼痛,由於這種疼痛非常厲害,導致有些病患根本無法正常生活;也有些患者誤以為是牙痛,做了一堆牙科治療,卻仍不見改善。疼痛常是顏面或前額痛,為時數秒鐘到兩分鐘,疼痛劇烈;疼痛區分布在三叉神經的一或數分支,發作突然劇烈、尖銳、戳刺或燒灼感;日常生活的動作如吃飯、洗臉、剃鬍鬚、說話及刷牙等都會引發疼痛,但陣痛與陣痛間有時沒有症狀。發作時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按病側面部、或用力擦面部,以期減輕疼痛。

有的發作時不斷作咀嚼動作,嚴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呈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有時面部發紅、皮膚溫度增高、結膜充血、流淚、唾液分泌增多、鼻黏膜充血、流涕等症狀,有的病人甚至在床上翻滾。

多數病人若不經治療,症狀會逐漸加重,疼痛發作次數漸頻繁,嚴重者甚至數分鐘發作一次,以致終日不止。

在治療方面,針對顏面部劇烈疼痛且反復發作,最重要的是能迅速有效緩解疼痛。西醫目前對於三叉神經痛常採用抗癲癇藥物治療,臨床上能收到一定的止痛效果,但服藥時間長。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的病理機轉可由三方面認識。

一、風:風善行而數變,此病多來去突然,且患病部位居於面部,「高巔之上,唯風可達」,風性升發,易犯頭面。

二、火:明代名醫王肯堂認為「面皆屬於火」,三叉神經痛患者多疼痛難忍,面部火燒火燎感,正如火性炎上、火為陽邪的特點,無論是實火還是虛火,均可上擾清空,阻礙頭面脈絡而致面痛。

三、血:「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風火相煽,血行受阻,凝於頭面脈絡,發為面痛。

因此,治療上多選用祛風清熱、涼血活血藥,臨床上多選用羌活、防風、白芷、地龍、全蠍等藥以祛風搜風,生石膏、知母、黃芩、竹葉等以清熱祛火,生地黃、牡丹皮、玄參、赤芍等活血兼以涼血。

疼痛急性發作者多為「風火」等因素,故飲食宜清淡,禁食辛辣、油炸、菸酒等物。對於「觸發點」,洗臉、刷牙時應注意不要觸碰,否則可能誘發疼痛。

針灸治療是中醫的一大特色,局部取穴如四白、頰車、下關等腧穴和遠端取穴治療三叉神經痛,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此病雖然是頑固病症,只要治療得當,疼痛發作次數能逐漸減少,預後仍是很好的。◇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