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大災中看日本

?"
日本人普遍共識是:一旦災難來的時候,做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互助共度難關。圖為災民排隊領取物資。(Getty Images)

從9級地震開始,接踵而來的大海嘯、核電事故、高放射性物質洩漏……在一連串的重創之下,日本社會的淡定從容、秩序井然、遇災不慌,令世人驚服。而與日本隔海遙遙相望的中國人,卻因這場災害,瞬間成為「鹽荒子孫」,可謂是「城門失火殃及魚池」。有意思的是「城門」雖歷經突變還屹然不倒,魚池卻慌作一團。中國很多地方還沒確定咋回事呢,就有學校怕輻射停學,全民掀起搶購潮,到處人心惶惶。

看到國內的一些亂象,我有點懵,搞不清到底是哪兒受災了。後來看多了,仔細一想也有些原因值得深究,就算中日對比研究,以筆者在日12年的生活經歷,來解讀日本人「遇災不慌」現象之一二。
相較於中國大陸所處的板塊穩定,日本列島正好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從火山地震分布圖上看,日本的37萬平方公里全是紅的。事實上,在日本差不多天天都有地震,就是看在哪兒震了,震的大小了。為了對應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日本人在一生中的經驗,或稱為歷練,至少有這麼三種。

一、從幼稚園開始的防災訓練。

幼稚園的阿姨會教小朋友,地震來時不要哭,不要慌張的往外跑,而是要趕快抓個座墊蓋在頭上,鑽到桌子底下去,等不晃了,再跑出去。這樣的教育一直會持續到讀大學。日本人對自己的建築物有信心,尤其是各地的學校,是當地的避難所,在報導東日本大地震的新聞裡,我們能看到日本災民聚集在學校的體育館裡。這在日本是常識,災難時往學校跑,那裡的房子最結實,還有「儲備糧」什麼的。日本每年全國有春季、秋季防災訓練,訓練內容具體到各個社區、公司乃至家庭,就匯成了全民防災大操練。通過這些訓練活動,人們對災難的應變能力、心理準備都得到了歷練。

我來到日本第一次參加防災訓練,是在大學的女生宿舍裡。宿舍裡有寮長老師安排每年的活動,其中一項就是防災訓練。事前一個月,寮長老師就發出通知及注意事項,定於某年月日進行防災訓練,請大家務必參加並做好準備。到了當日,寮長老師親自點名確認人數之後,就帶領著幾十個女生和宿舍裡的工作人員出發了。一路上,寮長老師不停地解說哪裡是避難通道,怎麼找出入口,滅火器在哪裡,逃生時要彎下腰……大家邊走邊練習,繞著整個宿舍走了一圈。之後在空曠地讓大家站成一排,挨個練習使用滅火器,然後又在樓內上上下下的熟悉地形,最後寮長老師帶大家到一個陽台上對大家說:大家住的房間外面的陽台上都有逃生用的梯子,每個人都練習一下從梯子下到樓下去。
 

「災難時往學校跑」在日本是常識。(Getty Images)


二、各守其職,各盡其能

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2.5倍,如此地狹人稠的自然環境要求大家按規則辦事,否則就會亂得一塌糊塗。為了公平,無論做什麼事都預約、排隊,按規則出牌。做什麼都去找負責人,別在有關部門、有關領導上扯皮。日本人普遍的共識是:自己做事的時候,注意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喜歡大家能夠相安無事、和諧共處的人際關係。一旦災難來的時候,做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作為整體中的一員大家互相幫助,共度難關。這次地震中,在學校的避難所裡,人人是災民,同時人人都是義工。大家排隊領取食品、排隊打公用電話、排隊上電車等,依然和往常一樣,秩序井然。

大地震後,住在仙台的朋友告訴我在避難所的一些情況。在學校的體育館裡,有幾百名避難的災民,人們安安靜靜的排隊領取食物、水,小聲地談話,互相安慰著,秩序井然。當地的溫泉賓館免費開放,供災民洗澡。大家輪換著抬水,運到體育館後,又幫忙分水給其他人。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日本人承認,其文化源自於中國文化。從古至今,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在日本均有繼承和發展。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的克己復禮、隱忍等思想精髓,體現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說,為什麼會有天災?按中國傳統文化來講,這是上天對人的警示。日本文化中也繼承了這一點,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遇到不好的事需要反省自己的行為,遭天災更是要全面檢討當地過失。日本在歷經一系列的災難之後,上起政府、下至百姓,很多日本人都在思考現有的生活方式,科學發展方向等重大問題,提出應節制欲望、提倡樸素生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現在為了節電,人們自覺地少用空調等電器產品,減少照明時間。首都圈輪流停電,電車減少運行數量,大家都沒什麼怨言,仍然早出晚歸的工作。

孔子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日本人也是很信命的,講風水八卦、占卜算命,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聽從上天的安排,就使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變得明晰了。沒有戰天鬥地的妄自尊大,而是順應自然變化,主動與天地共生,才是應有的生活狀態。
以上是筆者依據自己親身體驗的日本生活,觀察和思考日本人的國民性的一些淺見,算是管中窺豹的感觸而已。只是想提供給各位讀者朋友一些資訊、看法。畢竟板塊穩定是相對的,誰都不知道下次地震什麼時候來,會輪到哪兒。古語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這個角度來講,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國人借鑒與參考。◇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