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日本災後重建之思考 企業成功第一準則:道德

?"
日本的大企業若能在這次福島核電站事故後深刻意識到企業道德準則的重要性,或將因禍得福,迎來一個新的、更加健康的發展時代。(Getty Images)

2011新年伊始,Google在面對一個網民數量占世界第一位的市場時,依然奉行了自己「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企業道德準則,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此新聞被各國媒體爆炒,中國網民紛紛前往Google中國總部獻花。企業就是一個經濟組織,把經濟利益作為企業的第一目標似乎毋庸置疑。尤其是在與巨大的經濟利益衝突時,企業的道德準則是否還有實質性的約束力,會在所有人的心裡留存疑問。Google此舉為這個疑問給出了一個正義的答案。至此,Google在商業上的成功與其是否真的能夠堅持自己的道德原則都同樣為世人認可。

仔細考察google,可以發現它的成功與其遵守的道德準則密切相關。當網路信息量爆炸性增長之後,在這些海量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東西就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在Google之前,也有幾家搜索引擎公司曾風騷一時,但最後卻被Google拔了頭籌。其原因,就是因為Google的搜索結果更加公正客觀。當大家都在為盈利苦鬥的時候,能夠保持搜索結果的公正無疑需要強烈道德信念的支持。Google的算法很多公司都可以複製,但這種道德信念卻無幾人可以複製。Google確立了一個遵守道德準則可致成功的模範,那麼這個模範有普遍意義嗎?能被複製嗎?背後的道理又是什麼呢?

複雜性理論——世間萬物的不可預測性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群美國的頂級科學家,因為受困於近代科學無法理解許許多多的複雜性問題,而建立一家開放性的研究所——聖菲研究所(the Santa Fe Institute,SFI)。雖然這所研究所到目前為止在公眾眼裡還是默默無聞,但是它建立的思維方法、觀點和理論,卻已經在影響著全世界。在這個研究所中發展起來的複雜性理論認為,從近代科學的角度看,我們這個世界中的絕大多數事物都需要用複雜系統來描述,如企業、經濟體系、生命、社會和一些大型的工業設施等等。複雜系統存在固有的不確定性,也就是,無論對這個系統了解得再詳細,也不可能完全預測這個系統的行為,一定會有預料不到的情況發生。

目前我們人類面對這種複雜性系統時,採取了兩種策略:一種確立道德準則,一種是試錯。風險投資可以說是第二種策略的典型代表。當一種新的產業、新的營利模式、新的產品無法準確預測其前景時,則大網撒開,普遍培養,遍歷各種可能性,在試錯的過程中把正確的那個找出來。這種策略除了社會文化要容忍錯誤,要有足夠的資源之外,系統還不能太複雜,以至於可能的路徑太多或錯誤的損失太大而導致試錯得不償失。

Google的成功——以道德為決策準則

當今社會的人類道德準則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幾個聖者,釋迦摩尼、老子和耶穌。這些聖者都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人類從兩千多年前流傳至今的幾大文明無一不是建立在這幾大聖者教導的道德、倫理準則之上,他們流傳至今的教誨被稱之為人類普世價值準則。他們教導人們區分真偽、善惡和忍讓與殘暴,教導人們要「不作惡」。當人們不明事理、看不清方向前途時,即可遵守這些準則。兩千多年的人類歷史也證明,遵守這些準則的個人會有健康幸福的生活,社會則會繁榮昌盛、發達富裕、長久穩定。

現代企業,尤其是現代大企業無疑是一個複雜系統。按照現代認識方法,無論你研究得再詳細、使用的管理技術再先進,它的行為都有很多的不確定性,行為的後果都難以預測。現代大企業往往富可敵國,實力強橫,很多情況下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走向。小企業可以試錯,而這些可能正在引領一個國家、社會走向的大企業則無法試錯。這些企業,無疑需要把道德作為首要決策準則。複雜系統的不確定性決定了這個要求具有普遍性,Google的成功則驗證了這個要求。


保持搜索結果的公正需要強烈道德信念的支持,Google確立了一個遵守道德準則可致成功的樣板。(Getty Images)

經濟發展之後——日本大企業的困境

對於日本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停滯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從複雜系統的角度來看,關鍵在於日本的大企業無法判斷發展方向從而躊躇不前。戰後日本的發展目標明確——迅速恢復經濟,在技術立國政策的引導下,數十個經濟師團被迅速組建起來,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就帶領日本經濟衝到了世界最前列,與此同時,也蓄積起了了巨大的經濟動能。這時它與世界上另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西德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戰後經濟恢復目標已經實現,巨大的社會能量向哪裡釋放?

西德機緣巧合,隨著東歐共產政權的解體,西德贖買東德,推動歐盟的建立,順勢釋放了自己蓄積的經濟能量。美國企業則依托自己豐富的資源和崇尚冒險的文化背景,利用試錯策略建立起了一套風險投資機制,把海量的金錢撒入新興的互聯網,開拓出了一個虛擬網路世界。日本企業在試水鐵幕半開的西方鄰居中,卻全軍覆沒。日本的文化背景和資源條件,都不允許採取試錯策略,整個社會以經濟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現狀無法改變,只能由產經省和大企業的菁英們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宏偉的經濟計畫,國土整備、第五代計算機、日本環島一小時高速鐵路、東京灣的千米大廈等等。最後菁英們的絕大多數計畫都敗於複雜經濟體系的不確定性,只剩有明確短期經濟利益預期的地產泡沫。企業行為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影響會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不管企業大小,其中人的認識能力卻只能停留在一定水平上,實際上當今大企業的一些決策後果幾乎是完全難以預測的,如果沒有明確的道德準則為決策指明方向,停滯觀望幾乎是最好的選擇。

企業規模愈大,道德準則愈高

也是在Google宣誓其「不作惡」準則的同一年,福島核電站事故爆發。追溯這個事故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其道德準則約束不足。在過去數十年核電站運行經驗積累的基礎上,近年來國際核能界有一個共識,要逐步把更多的核安全責任從監管當局轉移給企業,這也是日本核安全保安院披露的信息中,很多電站安全問題要企業自己決定的背景。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核安全的基本原則是在符合基本安全要求的基礎上,盡量提高安全性。至於具體把安全性提高多少,現在一般採用代價利益分析來判斷。

企業需改進設備、設施,提高安全性要付出自己的代價,降低公眾和環境危害是公眾和社會得益,這種情況下企業如果還願意為提高安全性而付出代價不僅需要「不作惡」,而且還需要「為善」這個更高的道德準則,很可惜股東和競爭對手的壓力下往往會導致企業更加關注短期利益。核電站的安全評價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已有的評價、同行評議等已經指出福島電站存在安全缺陷,但是這種不確定性和企業道德準則約束不足導致企業僅僅滿足於符合監管當局的基本安全要求,而忽視了自己應進一步提高安全性的責任。其後果是,作為提供日本三分之一電力的超大企業,不僅東電面臨解體,更重要的是,日本將面臨難以恢復的環境災難,世界核能工業也將受到致命打擊。

如果日本的大企業在這次福島核電站事故後能夠深刻意識到企業道德準則的重要性,則日本將因禍得福,迎來一個新的、更加健康的發展時代。

(小標為編者所下)◇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