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冠軍茶王利展豐的故事

?"
「不苦、不澀、沒有菁味」是冠軍茶王利展豐對好茶的定義。圖為利展豐夫婦悉心照顧茶樹的畫面。(攝影/龔安妮)

文 ◎ 吳涔溪

苦澀原本是茶的滋味, 也是人生的滋味。冠軍茶王利展豐,克服逆境, 將苦澀轉變出甘甜、清香,頗能代表台灣人發揮創意, 逆境求生的精神。

2005年獲得全國冬季優質茶競賽冠軍茶殊榮的苗栗茶農利展豐,當時做出來的茶具有天然怡人的花香,滋味甘醇,落喉甘滑韻味強,在競賣會中1台斤競飆180萬台幣的天價。殊不知,為求得這天然的花香,利展豐付出大半的青春,在他得獎後,他願意將30年的功夫用3年的時間,傳授給苗栗農工的子弟。

利展豐說,因為他年輕時很想學做茶,但是都沒有人肯教,經過獨自摸索和嘗試,做不好就倒掉,「整個山溝倒滿了做壞的茶菁」,終於在一兩位願意提點的「顧問」指引下,開始懂得製好茶的祕訣。


利展豐夫婦在苗栗家後園研究有機茶樹栽種(攝影/龔安妮)

環境困窘 激發研發意志

桃園、新竹、苗栗這些客家子民居住的地區,傳統屬於外銷茶區,綠茶、紅茶外銷,利家四代茶農,在苗栗獅潭地區種茶,利展豐從懂事開始,就背著竹簍子跟著母親採茶,冬天時,凍得手直發僵,夏日頂著烈日,尤其要忍受整株茶樹布滿茶蟲的恐怖,小小年紀就立下志願長大後絕不要種茶。

憑著對電子設備的興趣,國中時,北上到南山高工電子設備修護科就讀,三年下來,學得電子設備修護的好手藝。畢業後,正值台灣茶葉貿易興盛,眼看岳父母家附近福記茶行生意興隆,四兩茶可賣得一千元台幣,小舅子建議利展豐還是回家鄉種茶。

「但是問題是,回來誰教你?沒有人願意教。」父親已經過世,利展豐在家族中的輩分很低,每到採茶時節,找不到工人採茶,「我是最年幼的,我的伯伯要採茶,工人先去他那採,地方上的大哥先採,輪到我,不是下雨天、就是葉子已經老掉了,因為我輩分最小。」

找不到工人幫忙,到了採茶時節,利展豐一個人把茶菁背回來,放下去日曬,再去背第二批茶菁回來,「回來時,看第一批的茶菁都曬死掉了,這就有概念,哦,日光萎凋時間過長,鮮葉會曬死掉!」有時候遇到下雨天,或是傍晚採回來沒有陽光,家中又曬不下,等到明天再曬,葉子又死掉。

所有問題不斷地發生,逼得利展豐將學校學得的電子技術應用在製茶技術上,「那時候我就把溫度、濕度控制系統,應用在我的工廠,我第一次得到發明專利,就是紅外線自動溫度控制器。」在良好的溫濕度控制下,「那次我做出來的茶,一個老師傅喝了,以為我跑去梅山鄉龍眼林做茶!」這次的研發讓利展豐信心大增,做出了老師傅口中阿里山茶區的味道,「當時,我認定高山茶的味道出現了。」

菁味去後 天然花香撲鼻來

大約1983年,利展豐更加潛心研究結合冷氣、除濕機、熱氣機的空調設備,「當時做到不眠不休也不覺得累,只覺得醱酵後的茶葉怎麼那麼香。」

但是,問題是還是沒有人願意傳授他技術經驗,印象很深,有一次問到一個人,「我問他什麼是『菁味』,他說『菁味』就是『菁味』,他不肯講。」直到有一天,問到一個懂的人,「他跟我說,你拿來的茶是臭菁味,我說這高山味呢,他說,笑死人了,這是臭菁味,你下次拿沒有菁味的來,我就買。」

一年過後,利展豐還是研究不出沒有菁味的茶,那位高人說,「等我做茶的時候你就來看!」「結果去拜訪他時,門一打開來是撲鼻的花香味」,利展豐才真正懂得好茶要追求的香氣境界。

越懂得什麼是好茶,業績反而往下掉,「以前越不懂越敢賣,反正你不懂、消費者也不懂,什麼山頭的胡亂賣,當你越了解知道什麼是安全的、知道要對消費者負責,又分辨得出什麼是菁味,又不要有農藥,要找到這麼好的茶菁原料,難度就很高了。」

因為阿里山早晚溫差大,當地的溫度、濕度、土壤肥沃度很適合做好茶。為了追求好的茶菁來源,現在利展豐在阿里山1,200至1,400公尺的太和地區,和特定的茶農合作,確保茶園施用甘蔗渣、黃豆粉的有機肥,以牛奶加黑糖方式驅蟲,茶園裡還同時種有柿子樹、紅肉李、咖啡豆等果樹,使當地的作物不會集中在特定的病蟲害上。

技藝薪傳 人文與科技並重

利展豐認為,台灣最難得的技術就是製做半醱酵茶,「茶葉中有一種游離性和非游離性的脂肪酸,這兩個東西結合就會形成香;而碳水化合物要轉成單糖,甜度就靠它,如果醱酵過程中,走水狀況正常時,茶湯才會甜,那種甜不叫空淡,叫滋味。」

為了充分掌握茶葉的醱酵度以決定「炒菁」的時間點,利展豐發明了「茶葉自動醱酵檢測機」,可以偵測到茶葉走水完畢,該殺菁的時間點。同時,還發明「自動導流控制器」,掌握每個層架風量流速,讓葉子快速走水。這些發明皆獲得專利,並安裝在苗栗農專的實習工廠中。

有了自動空調、風量導流板、醱酵檢測機,各種先進設備的輔助,「只能得到60分,離95分的好茶境界距離還遠。」利展豐說,有這套設備可以克服你在雨天等惡劣天氣做茶,但是,做好茶的關鍵,傳統技術的承傳還是不可少。

「例如手工浪菁,這就是蹲馬步的基本功,手的力道、柔軟的程度,將產生什麼樣的香氣,這些都是機器沒辦法模仿的。」利展豐說。

從當初為克服逆境研發設備,到追求「不苦、不澀、沒有菁味」的茶湯技術,冠軍茶王利展豐憑著毅力和信心,希望承自閩南的半醱酵製茶技術,結合科學技術的研發,能在台灣的土地上代代相傳。◇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