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篇》養魚執法與特權特供
一連串有毒食品曝光,中國人的「活用」化學令人震驚,但中國質檢部門面對製毒廠商何以猶如科技文盲?而特供食品的曝光,等於在民眾和「公僕」之間劃了一條分界線,有毒食品再倡狂,也跟統治階層沒關係了。
過去人常說中國的科技普及很落後,不過在一連串有毒食品曝光後,人們又驚嘆中國人的化學怎麼「活學活用」得那麼「好」,什麼人造雞蛋、人造蛋白、豬肉變牛肉、豬皮變燕窩,這都是「一流高科技」啊!不過反過來也看到,中國質檢部門怎麼那麼蠢,難道含氮的都是蛋白質,含黃酮的都是蜂膠了?相比之下,中國質檢部門原始得如同一群科技文盲。儘管大陸專家宣稱:「世界上所有先進國家能檢測的物質,中國都能檢測。」不過中國的高級儀器從來都不用在百姓食品的檢測中。幾十年來分不清三聚氰胺與蛋白質的中國質檢部門,就這樣文盲式的管理著大眾的食物,有毒食品乘虛而入也就不足為奇了。
黑心商人哪兒都有,最近台灣傳出的塑化劑就是個例子。不過,在良心這第一道門被突破、黑心食品被製造出來之後,一般社會體制下還有質量檢測的第二道門,以及法律制裁的第三道門的防範。台灣塑化劑就是在質檢部門發現並終止的,儘管遲到了20多年,兩相對比,不難看到制度差異帶來的巨大不同。
2010年6月,在毒奶粉事件後醞釀了兩年、集中了11個部委的力量制定的新的乳業標準出台了,其合格原奶的乳蛋白含量從1986年的2.95%下降到2.8%,允許的細菌總數從2003年的每毫升50萬調到200萬,而標誌奶牛是否發炎的「體細胞」數也未納入檢測。很多專家感嘆「一夜倒退25年!」「現在的中國原奶質量可以說是全世界最低了。」這就是三鹿毒奶事件後中國政府採取的行動:降低行業標準,以遷就照顧低劣落後的生產者。
官媒自揭「養魚執法」是禍根
2011年4月,《新京報》發表文章,揭露大陸有毒食品層出不窮、屢禁不止的根源是官方機構的「養魚執法」。文章說,大陸很多監管人員「每天就想著如何創收」,而不是如何控制食品質量。山東某縣質監局的食品審查員說︰「現在的財政供養機制不是很順,收費罰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約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資福利就從收費罰款中出。如果說之前曝出的上海出租車運營是『釣魚執法』,我們現在就變成了『養魚執法』,每天的工作目標就是想著如何完成『創收』任務。」
期貨經紀人楊斌對《新紀元》表示:「在西方國家罰款是為了管理,咱們這個管理是為了罰款。罰款也不是像西方國家罰得讓你破產,中國罰款都能讓你承受得住,又不付法律責任,罰完款你還接著做,下次他再來罰款。造假的和管假的成了一夥的了,你說這怎麼能禁止呢?三鹿奶粉廠的職工自己都不喝三鹿,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說質檢部門不知道,沒檢查出來,我就不相信。他其實就是故意不去管,尤其是企業做大之後,賄賂幾個有權力的人,太簡單了。照這樣管下去,根本防範不了,有毒食品還會愈演愈烈。檢查部門永遠不會讓企業破產,那對他們收費沒有什麼好處,還可以得到賄賂。你看三鹿名義上破產了,現在不是換個牌子照樣生產嗎?」
三鹿事件後,連美國西雅圖律師Bill Marler都看清了問題的實質,他說:「很簡單,媒體是政府的,調查機構是政府的,做骯髒事的國營企業也是政府的,三家都是政府的,政府不會自曝其醜,這種情況下要想獨立監督,太難了。」最近幾年的事實也證明,國營企業造假更難被查處,其毒害面更大。
特供食品劃出的分界線
當三鹿毒奶曝光時,有人把2008年8月18日國務院中央國家機關食品特供中心授牌儀式的照片公布在網上,官方還站出來闢謠,稱國務院從來沒有特供基地,不過人們很快發現,早在中共執政前,中共就對其高層幹部實行「特別供給制度」,保障其在物資緊缺和到處都是假想敵的鬥爭年代獨享免費優質物品的特權。特權加特供,這套制度沿襲了60多年。
不過隨著大陸社會整體食品安全的崩潰,中共的特供食品範圍也在擴大。從最初的中央省部級高幹,擴大到中央直屬機關食堂,以及高級政府公務員和家屬,如今中央各部委都各自擁有自己的食品特供基地。如2011年5月23日出刊的《南都周刊》,在「機關食堂的祕密:部委食堂原料由特供基地生產」的專題報導中,揭示了中共機關食堂鮮為人知的實情。比如農業部機關食堂的特供基地,是遠在新疆吐魯番的土樂繁邦果業專業合作社,上千個大棚的產品只能供應給農業部的人,在北京順義李橋鎮王家場的「北京海關蔬菜基地暨鄉村俱樂部」則是「海關大棚」,只供應海關的人。
有網民指出,特供食品的曝光,等於在民眾和「公僕」之間劃了一條分界線,有毒食品再倡狂,也跟統治階層沒關係了。如今高官吃特供的,幹部吃食堂的,有錢吃進口的,市民吃蟲咬的,農民吃自種的,表面上相安無事,不過當有一天,高官的特供也被毒物滲透後,他們吃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