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暴動還會發生嗎?
「道德淪喪的年輕人」普遍出現,是「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在失衡狀態下衍生出的負面效應。究其根源,西方發達國家執行的「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實質上則來源於共產主義均貧富的思想內核。英國暴動無疑是給工黨留下的高福利政策,再次敲響了警鐘。
文 ◎ 王華
關於英國暴動發生的原因,人們從各自立場加以評說。有人質疑警察的致命射擊是否必要,當地黑人與警察的緊張關係至少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年輕人的高失業率,以及政府削減公共開支;黑幫文化;貧富差距、機會主義犯罪、娛樂消遣式的暴力,以及警方的軟弱、很低的社會流動性等。
在過去4年來,英國16至17歲青年的失業率飆升三分之一,達到36%。不過回顧歷史人們發現,這場暴動是英國社會的時發陣痛。每當英國經濟陷入低谷,如1981年、1985年、1995年,都有過類似的暴動,發生地點也很相似。剖析這些陣痛產生的根本原因,對避免暴動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
「高稅收、高福利」政策的惡果
跳出來看,之所以會出現「道德淪喪的年輕人」,這可以說是西方發達國家執行的「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在失衡狀態下衍生出的負面效應的體現。究其根源,「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來源於共產主義均貧富的思想內核,讓多勞者多交稅,不幹活的人憑政府福利就可以過上遊手好閒的輕鬆生活。
英國媒體曾曝光很多超級懶漢。如53歲的戴維.布拉德利堪長期不工作,卻先後與七名女子生下16個兒女,每年政府給他的救濟金高達3.2萬英鎊,這比一般藍領工人的工資還高。當時他還與一對姐妹同居,過著「一夫多妻」的生活。47歲的約翰.沃克僅靠政府救濟同時養活了四個老婆和四個情人、以及她們為他所生的11個孩子,曝光時沃克已花了英國政府250萬英鎊救濟金。面對他家車庫裡的高檔吉普車,他辯解說:「既然政府可以用納稅人的錢來資助那些毒品癮君子和酒鬼,為何就不該給我一些幫助呢?」
這次參與暴動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是來自領取救濟金的少數族裔家庭。人們不禁要問:當初英國政府出於人道主義,收留了來自非洲、中東等各地難民,給予他們跟英國本地公民同樣的福利待遇,為什麼這些移民後代非但不是感恩,反而仇視和破壞英國社會呢?人性的墮落是如何走到這等險惡地步的呢?英國以前發生的很多恐怖事件也都是穆斯林移民對英國社會的報復心所致。
從根本上看,人類互相幫助是必需的,但如果超出了適度的範圍,就變異成了對正常社會的否定。比如在英國,一個人不工作所得到的福利住房和救濟金,比他辛苦工作所得差不多時,誰還願意工作呢?這種來源於社會主義理念的「高稅收、高福利」政策,實質是助長了人性的懶惰和貪欲,這樣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能不容易染上惡習嗎?
左右兩派的抗衡
綜觀歷史,近幾十年來西方國家的執政黨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左派和右派的交替執政。無論是美國的民主黨或英國的工黨,左派強調的是社會的公正,利用高稅收的方式實行財富的第二次分配,不過當事態走到極端時,豐厚的社會福利不但造就一大批社會寄生蟲,保母式的政府還培養出一個自我膨脹的「我我我社會」,這些人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就都應該得到,整個社會都虧欠了他,從而激發對社會的報復心態。
與之相對應的是,作為右派的美國的共和黨和英國的保守黨,他們講究的是社會發展的高效益,而不是社會公正。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大幅度降低稅收,全面推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從而給經濟帶來飛速發展。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最佳辦法就是兩者的結合,左派右派之爭就好比人的左腿和右腿走路,只有一左一右的交替出現,才能給整體帶來進步。公正與效率是正常人類社會都需要的。
從這個角度看,這次英國暴動實質是在給工黨留下的高福利政策,再次敲響了警鐘,假如卡梅倫政府不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類似暴動還會出現。
心靈道德的重建
當然,更深入的探討是人心的提高和道德的回歸,在崇尚物質利益的今日英國,對道德人心的忽視到了可怕的地步,目前英國是歐洲青少年吸毒、未婚懷孕等社會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人們普遍質疑英國的大眾教育存在的缺失,而不光是少數族裔的問題。
8月16日,在英國劍橋市政府大廳舉辦了「真善忍國際美展」。有觀眾留言說,假如人人都能按照「真善忍」的理念生活,這個社會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類暴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不過,如何提升全民道德問題,這就看執政者和民眾的選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