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古畫與生活 | 浴佛為戲 孩童也虔敬

?"
〈灌佛戲嬰圖〉,傳宋代,蘇漢臣,159.8x70.6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庭院中四童子浴佛為戲,一童手持誕生佛像臺座,一童手持水瓶灌佛,一位手捧花籃,另一位雙手合十跪地禮拜。童子神情聰慧專注,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

文 ◎ 雯子
參考 ◎ 臺北故宮

灌佛戲嬰圖


跪拜狀的小孩繫掛背後獅子頭鎖片的是紅絲帶,後方持花的
小孩胸前掛如意鎖片,以珠鍊及金鍊連接到背後。

庭院中四童子浴佛為戲,一童手持誕生佛像臺座,一童手持水瓶灌佛,一位手捧花籃,另一位雙手合十跪地禮拜。童子神情聰慧專注,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全圖設色明麗,筆墨精煉,以松、竹、石襯托背景,十分雅麗悅目。

前方跪拜狀的小孩繫掛背後獅子頭鎖片的是紅絲帶,後方持花的小孩胸前掛如意鎖片,以珠鍊及金鍊連接到背後。

子孫和合圖


〈子孫和合圖〉,傳宋代,佚名。

此圖繪四名孩童在宮廷花園中戲水船,前面水盆旁一童手拿龍舟正欲入水,一童在撩撥水面,一童握蓮花立於後,神態專注趣致;後面蓮缸邊一童腳踏藤凳頑皮地伸手逗弄金魚。五爪龍紋藍彩瓷缸的粉紅荷花、嫩綠荷葉正盛,取童「子」、「荷」花的諧音而成「子孫和合」,多福多子的吉祥寓義。

長方凳座面是棕藤編織物,腿之間飾壼門券口,下為如意形腳。精美的檻欄環繞御花園,後景留白增加了畫面的縱深空間感,園內柳樹迎風阿娜,月季、嫩竹傍石而生,畫面構圖和諧緊湊,色調明亮喜慶。

本幅舊題為宋人所作,若由其孩童精緻服飾、家具器用及庭院欄杆裝飾物之形制來看,應為明代中期宮廷畫師所繪。

促織戲嬰圖


〈促織戲嬰圖〉,傳宋代蘇漢臣,60.3x74.4 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本幅繪桐蔭蔽日,三童子聚集於樹底消暑,中一人持細棒鬥促織為戲,旁二人亦喜亦懼,欲試又止,情態異常逗人。

端陽戲嬰圖


〈端陽戲嬰圖〉,傳宋代蘇焯,88.9x51.3 公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端陽戲嬰圖〉描繪端午節時的惡作劇,三個粉妝玉琢的胖娃娃,穿紅色肚兜的孩子左手拿折枝雙榴,右手用繩繫著蟾蜍,正要驚嚇放在較小孩子的頭上,另一個孩子則趕來制止。

三個孩子表情姿勢互異,容貌圓渾可愛,筆致工穩;三童的耳、手和腳上皆戴掛著珠玉的金釧鐲,身上佩掛長命鎖,表示出其出身的驕貴,非常寫實;人物衣紋圖案細膩,線條流暢,褶紋處用筆勁挺,利用淡染色塊,將人物衣著單薄下肌膚的質感表現出來。拿著蛤蟆的孩童一臉惡作劇的神情,連手上的蛤蟆也閃著狡猾得意的笑容,而驚嚇過度的孩子則蹲在地上,雙手護著頭,十分害怕地顫抖著;另一個見義勇為的孩子,一個箭步趕來,神情堅定地要阻止這場惡作劇。空白的背景,更加突顯他們神氣活現的面貌。

畫家:蘇焯,河南開封人,蘇漢臣之子,善畫道釋人物,宋隆興(西元1163至1164年)時擔任畫院待詔,承襲蘇漢臣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的畫風。◇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