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來科學與文化
11月12日在臺大校園進行了一場「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講座中討論了許多引人入勝的話題,打開了人們對於宇宙觀及修煉界的新視野。
文 ◎ 吳涔溪、趙芷菱
攝影 ◎ 蘇昭蓉
邁入第八年的「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幾年來在臺灣累積了穩定的觀眾群,每年的這場研討會中,人們以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觀點,從修煉界獨特的宇宙觀和前瞻性認識中,獲得理性的啟迪。今年的主題包括植物的超感功能研究、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的故事和研究、古代智慧面對環境的新挑戰、返本歸真讓人體固有功能再現、人體可以起空等引人入勝的話題。
11月初的周末,臺北天氣陰雨微冷,臺大凝態物理館國際會議廳顯得非常熱絡,宜蘭大學生物機電系助理教授許凱雄率領研究團隊,利用「未來科學與文化講座」前瞻性論壇的機會,發表植物超感功能研究。
宜蘭大學生物機電系助理教授許凱雄利用實驗證明植物是有感情的。
許凱雄首先談到,在人們觀念中認為不動、無感的植物,在1966年,由美國測謊專家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首先將測謊儀接在植物上,發現植物對外來威脅快速反應,甚至還具有「讀心術」的特異功能,但這項研究,至今還不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
因此,宜蘭大學團隊利用一系列對照實驗,說明實驗設計的可靠性。同時,又採用Van de Graaff Generator(高壓靜電器),來證明實驗結果不是因為靜電干擾所影響。研究團隊先對植物進行接觸、壓力、溫差、移動、澆水等刺激,結果發現植物對外來的刺激可以迅速反應;而且有很好的類神經性的適應性。
接著,再對植物進行威脅性的刺激,如火燒。結果發現植物有「超迅速」的反應,在研究團隊採取行動之前就先反應了,甚至對周遭的同伴,也有超感能力。「在二號蘆薈面前燒四號同伴,在燒之前,二號蘆薈就有反應,意念先到,動作才到,它就有反應了,而且燒完之後,也有反應,就是『後怕』;燒完以後,研究團隊『有志一同』地想說改燒三號蘆薈,結果三號蘆薈的訊號陡升,而且持續許久、怕到不行了。」許凱雄說。
這項實驗令人對物質和心靈世界有了重新的認識。
以傳統文化智慧 面對環境的挑戰
中央氣象局技士鄧博元,本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頗有興趣並有深入的了解,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並集「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思想精華。面對目前生存環境不斷惡化的種種威脅和考驗,鄧博元認為:「只要去看、去接受中國的正統文化,至少可以做到自保。」
鄧博元表示,正統文化它就是一個場,裡面都是做人的道理,想法不一樣,行為就會跟著改變,只要去接觸、甚至參觀,它裡面正的因素(訊息)就會源源不絕的傳送過來。他拿「印度鐵柱」做比喻,曾經有位叫哈德費爾德的人做過實驗,將鐵柱上的一小片取下後淋上水,結果在一夜間鐵片就生銹了,但是鐵柱的斷端在同樣的實驗室條件下四天都不腐蝕,鄧博元表示:「按裡講,條件相同應該是對應的,如果很純,那片也不會生鏽才對;我認為,鐵柱它有一個場,真正起作用的是它背後的那個場,就像正統文化的場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一樣。」
鄧博元多以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這類的故事在中國非常的多,那是為了方便普及,讓人容易明白理解。故事易讀、不容易忘,然而卻也容易被忽略,因為中國文化含有佛、道二家的思想,講「悟」,不會講明,講故事時,大家不會去反對,但也不會全部相信,講「悟」!各憑本事,能悟的人,他就開始改變,也不用去看古文經典。故事流傳的方式有說書跟戲曲二種,戲曲大部分講歷史故事,主要以忠孝節義為題材,普遍人都看得懂;而說書大都是講民間故事,它們是文化的產物,內涵觀念不會改變,但如果不去看它,就無法產生任何聯繫和影響。
鄧博元為進一步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表現,他以《三國演義》為例,其中有一節寫道:是夜,孔明扶病出帳,仰觀天文,十分驚慌曰:「吾命在旦夕矣!」 ,而另一邊司馬懿也因仰觀天文,大喜,謂:「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後果不其然。《三國演義》其結尾道:「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是把天和人串連在一起的天命觀,在《三國演義》有充分表現。
人的八字,是指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鄧博元表示:「八字它代表人跟天上的關連,在這宇宙範圍內,作用在地球上這個人身的時間起點,即從出生開始,往後都會受到天體的影響,這也蘊含「天人合一」的概念。
鄧博元並以老子《道德經》為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表示,如果能夠去了解水的特性,跟它學習,幾乎可以很接近道的境界。在《道德經》第十九章談到:「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仁義,是儒家的中心思想,為什麼是「絕仁棄義」後,而「民復孝慈」呢?他解釋:「仁義二字看起來是個規定,其實是個『境界』,把它當成是規定時,就達不到那個境界,如果已達到那境界,就能跟『儒、釋、道』溝通起來,自然也就能做到孝慈了。」
『三、百、千、千』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的合稱,是清朝末年以前中國兒童啟蒙教育的基本教材。這四本啟蒙教育,約涵蓋了整個中國歷史的三分之二。《三字經》雖然後面的內容增加到民國,但它的原著是宋朝時人,從內含的故事中可見當時的文化,講人的命都是天定的,哪些文學被留下來也是天命,當時從小所學就是這些經典,道理很深,表面文字卻很淺顯,別看好像是用死背的方式,其實作用是很大的,因為作者本人的境界,會因為你背這些文章而跟他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又跟他以前所學有聯繫,並在經過不斷的理解和實踐中,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從別的行業中也同樣可以達到,如舞蹈、音樂、藝術等,其作者本人的狀態會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如果去學習、去接觸,就能跟作者的場達到聯繫,這就是空間場的概念,只要按照正統文化去學習,就能夠融入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環境與你,自然就不相制約了。
返本歸真——人體固有功能再現
上海同德堂國藥號胡乃文醫師的演講,「返本歸真——人體固有功能再現」,古今例子生動精采的穿插,讓現場觀眾對人體功能和心性的返本歸真有了新的認識。
胡乃文說,現代人過度依賴科技,忽略了人體本來就有自癒的機制,古人擁有完整的智慧,包括經絡、穴道、五行、陰陽、望聞問切等,這些理論在《黃帝內經》中保存。
而古代的大醫學家,擁有透視能力,能看到五臟六腑的病兆部位。古代名醫扁鵲擁有超常的醫療方法,並且能夠透視,能夠看到病人體內五臟六腑聚集的臟腑癥結,找到生病的真正原因,用現代氣功的名詞說就是開了「天目」。而傳說神農氏,「身體是玲瓏玉體」,身體是透明的,神農嘗百草時,可以看到藥物在腹部腸胃中的運行。
胡乃文談道,人體起空、白日飛升並非神話,印度的物理學家辛格.瓦傑巴博士研究人體漂浮多年,接觸到有此功能的人,發現這些人都是隱居深山大澤中,從不顯示這種功能,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胡乃文引用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太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提醒人們很多的病,不是醫師不行,而是人們不能改變過去不好的習性、嗜欲,造成有病了難以治療,如果能改掉過去的思維方式,就會不一樣。
上面談到的許多功能,都是人體本有的能力,他們共通的特性就是「沒有觀念」,沒有各種為名、為利的觀念和執著,也就是修煉界所謂的「返本歸真」,人體的固有功能可以回到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