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北京的經濟政策和阻礙

?"
中國龐大的銀行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政府的附庸。(AFP)

根據中國當局公布的數據,中國經濟持續十多年保持著高增長到過熱、然後調控、再刺激到更高的增長這樣一個令人目眩的運行軌道,結果是整個經濟體不斷膨脹,通貨膨脹欲控不止。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宏觀調控為什麼失靈呢?

文 ◎ 李梅

大政府的觀念從未放鬆

過去計畫經濟體制下,政府計畫主導全國的經濟。後來向市場經濟轉型,從銀行體系到企業均出現了諸多改變,銀行體系有了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地方性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等,企業界也是大小機構公司層出不窮。但不論經濟運行中參與者的構成發生了如何令人詫異的變化,實則沒有改變的是大政府仍然在繼續主導全國的經濟。過去計畫經濟下,大政府主導,經濟極度貧窮,走到了官方形容的「崩潰的邊緣」。

而今,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仍是大政府主導,只是經濟不斷膨脹,可以說膨脹到了崩潰的邊緣。所不同的是,過去只有中央政府在做經濟計畫,主導經濟發展。現在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也在主導地方經濟的增長;國務院下屬部委坐大,也是經濟增長的好推手。當這些能對經濟增長起主導作用的機構都以各自的利益為重的時候,就出現問題了,比如中共中央政府財權大攬,94分稅制改革,財權上收;後來又大搞大抓大企業,這可苦了地方政府。為增加地方收入,地方政府搶著上項目、賣地、推動房地產過熱擴張等現象早已不是新聞;國務院部委利用公權力制定政策,圖謀本部權利及本行業擴張。


今日中國市場經濟仍是大政府主導,政令口號也深入常民生活。(AFP)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國務院部委的利益博弈,導致多年來投資持續高增長,推動中國經濟不斷擴張膨脹,遠超過中央政府確定的經濟目標。

龐大的銀行體系仍然是小銀行

中國看似有完善的金融體系,在中國經濟的發展中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相對於大政府主導經濟而言,中國龐大的銀行體系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視為政府的附庸。

首先,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就缺乏制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比如,為了保護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人民幣匯率不能隨市場而動,央行被迫購進外幣,外匯儲備大增,已達3萬多億美元,同時相應投放天量基礎貨幣,儘管人民銀行在2003年開始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央行票據發行來對沖由於要穩定匯率而投放的貨幣,但至今仍有5萬多億人民幣尚未回籠。

央行利率的制定也是圍繞北京當局的要求轉,保企業損大眾,儲蓄存款負利率不僅多年未改變,而且存款利率與通脹之差越來越大,按照官方公布的通貨膨脹計算,目前負利率已超過3個百分點。

對國有商業銀行而言,貸款投向也是受政府的規畫,比如產業政策所指揮。即便已經出現產能過剩,效益低下,壞帳風險高企,銀行也得繼續放貸。

在地方上,地方政府更像是當地經濟發展的ECO。在當地的銀行特別是地方銀行在貸款投放上,不能無視地方政府開發建設、擴張經濟的資金需求,地方融資平臺更方便為當地政府所用,並且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政令不出中南海

在經濟的不斷擴張中,中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國務院部委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的權勢坐大,中央政府的權威漸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事實。

就房地產市場來說,樓市調控兩年多,國務院三令五申,並沒有撼動瘋漲的房價。即使今年出臺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調控措施,一直到9月底全國各地的房價都維持在拉鋸僵持狀態,直到10月份以後,市場才開始真正看到房價下降的希望。但隨即,上海市就推出新政,要求房價降幅超過20%,要重新備案。上海市此新政被廣泛視為與中央調控房價唱反調的「限降令」。

2012拿什麼拉動經濟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期,中國政府出臺4萬億(兆)人民幣刺激經濟計畫,主要投向鐵路、公路、機場建設,大部分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由於是投資於鐵公機,短期內立竿見影拉動經濟增長,解決部分就業,但留下了長期產能過剩、銀行貸款壞帳風險累積和高通脹的後遺症。儘管人民銀行從2010年10月到今年7月期間五次、小碎步象徵性調高利率,今年前三季經濟仍然過熱、通脹持續攀高,就是此刺激計畫的後遺症表現。

2009年為了應對次貸危機對出口的影響,中國曾先後七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使得出口退稅額在2010年高達7300億。次貸危機之後,政府對大部分出口產品並沒有相應降低出口退稅率,維護了既得利益者的好處,出口也繼續維持了高增長,外貿順差繼續增加。2012年,外部經濟環境若無大改善,中國的出口增長何以為繼?

在人民銀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說,國內消費名義增長17%,扣除通脹因素,實質增加了11%。實際情況則是,由於食品的價格上漲很快——比如豬肉價格上漲超過40%,不難看出,消費增長中物價上漲的因素作用更大,而非內需有了真正的改善。

目前4萬億刺激計畫已是強弩之末,並已遭遇高通脹。人民銀行肩負穩定幣值的重任,顯然不願意在2012年扭轉貨幣政策方向,放鬆銀根;而是可能更多的通過貨幣市場操作增加流動性。但最終利率政策的決定,仍是在中央政府。

有建議通過財政政策增加政府開支,進而調整經濟結構作為2012年中國經濟政策的方向,力度顯然會遠小於2008年4萬億的刺激,但在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現實情形下,各地將會如何落實,不得而知。◇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