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手札|臺灣船(上)椰風蕉雨之島
一袋隨身香火,一尊家鄉神明,一份無名憧憬,一雙堅毅眼神,護庇移民們渡過驚濤,涉那駭浪,讓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新子民,可以在異域裡安身立命……隨著臺灣船的復原作業,裡裡外外、層層波波的錯落與疊映,湧漾激盪出了許許多多的前塵往事。
文、攝影 ◎ 禹海
這些時臺灣南都天氣一片晴好。
蔚藍天空下的安平內停泊了一艘仿古船,於旁堤內設有兩頂臨搭遮棚,前棚坐著的是正聆聽志工解說,準備登船參觀的民眾,後棚則是方沿指引紅線進坐的第二批觀眾。
這艘墨底白字銜名為「臺灣成功號」的仿古船,一般稱呼為「臺灣船」,計分上、下兩層,船長有30公尺,船寬7.6公尺,船深3公尺,內架有主桅與前後二桅,主桅高達28公尺,外觀巍然,色彩斑斕,峙勢碼頭一隅,而於南都麗日之下,船頭兩側的龍目正炯炯注視前方波波層層搖曳生漾的粼粼海水。
時空變遷裡
臺灣四面環海,有識之士自亦會生海洋文化之見,打從2005年展開「17世紀臺灣船復原計畫」後,相關單位即積極籌備協調辦理,由內尋而外覓中,與當時臺灣有所來往的地域、國家莫不納入諮益對象。其焦點之一是日本的松浦史料博物館。
位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市的松浦史料博物館,為一宮城式建築,由松浦家族修建於1893年,內藏有極其豐富的文物與史料,是長崎縣最古老的博物館,1955年該家族將之捐獻給政府。我方人員即於該館所典藏1706年繪製的各國海船圖卷裡尋出了臺灣船之原始圖形,而後即依其船隻形制、尺寸、彩繪、設備等諸項按圖索驥一一復現,另為存留其間的過程,尚委請「國家地理頻道」全程記錄,俾便日後能向世界發聲。
概於時空遷變裡,無能復有昔時造船之巨大樟木,加之要因應近代造船法規,是以泊碇於安平港的臺灣船所採的是以通融方式在不同部位使用不同而合宜之材質,期以在比重與收縮律上能臻達完善和安全。譬諸於龍骨與外板部分用南洋櫸木,肋骨為臺灣相思木,甲板則使用柚木,另之於船帆部分則以多年生宿根植物薯榔做為染劑,因其具有抗紫外線功能,可減緩曝於日照的損壞。
傳承船工藝
縱觀臺灣船的復原作業,可說銜合了文獻記載與考古資料,也由於透過實際的操作,更能驗證兩者間的正確及關連性,除了傳承了造船工藝,亦可云承載了技術工法和臺灣歷史發展中的人文精神。
臺灣船就在南都的流光瀲灩中,漫幻起了世人無限騁思的情懷。隨著臺灣船裡裡外外、層層波波的錯落與疊映,也湧漾激盪出了許許多多的前塵往事。
中國自宋朝以來,即有所謂的海洋文化觀,尤其是明永樂三年(西元1405年)明成祖命鄭和率船隊首下西洋,更開啟了海洋文化的顛峰。盱衡彼世,此舉非但超越了當時歐洲的航海事業,以其所促進區域社群互動與文化交流諸方面而言,亦非日後西方帝國主義之海洋文化所能相提並論。
海洋與移民
鄭和的航海精神,直接促進了彼時東南沿海地域的海洋瞻觀,一波波的移民流向海外,也流向了臺灣,而與之相隨的信仰文化亦如之遍布擴展流達到了新天地。
一袋隨身香火,一尊家鄉神明,一份無名憧憬,一雙堅毅眼神,護庇移民們渡過驚濤,涉那駭浪,讓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新子民,可以在異域裡安身立命,赴力開拓和經營。
由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堆擠而出的臺灣島嶼,位矗於西太平洋與南中國海的交會處,特殊暨顯要的地理位置,亦如流蜜一般,也成為各方的覬覦所在。
世紀湧風雲
早年南島語族的一支,由亞洲大陸的東南地區渡海來臺,續而由此逐躍四海,於各棲島落踵生根,開綻出了許多繽麗奇花。
世紀的風雲,如之推波,如斯助瀾,如此延延宕宕至無能測知而譎詭的天邊海角。於風雲延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近數世紀以降,臺灣有了較多的文字記述,而其亦如海綿般,兼容並蓄了多元且豐彩的文化。
滄溟大地八方風雨裡的諸般因緣,就像風絮一樣,也薈萃在此椰風蕉雨之島。◇
漁陽鼙鼓聲來——臺江內海海戰
揆一《被遺誤的福爾摩沙》(1675年出版)書中插圖,描繪臺江內海海戰。(維基百科)
17世紀的海洋,可云千帆萬檣。
1602年成立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為了貿易吞吐所需的腹地,於1624年入據了當時尚為中國忽視的臺灣,並而以所據地建造了熱蘭遮城(Zeelandia,今之安平區)。
於荷蘭入主南臺灣不久的1626年,西班牙也登陸了北臺灣,一時間,形如番薯的蕞爾之島有了兩個外來政權。有道是一山豈容二虎?1642年,荷軍不容分說的驅走了冀分一杯羹的西班牙。
滄浪諸水中的另一中國幡局,這時也不遑多讓地翻騰。
焚儒服舉義旗的明末遺臣鄭成功於永曆十二年(西元1658年)5月揮軍北上進攻南京,卻因人謀不臧加之清軍守城拒戰,復以糧食補給缺乏諸因,致乃無功退返廈門。清廷此際即實行堅壁清野的海禁政策,將沿海居民均遷徙內地,切斷鄭軍糧草支援與通聯,意欲驅逼鄭軍形如孤立。
興師以來,嘗因糧草等問題而未竟全功,甚之失利的鄭軍困頓金、廈之際,受荷蘭長官之令到廈門參與通商談判的通事何斌一度曾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舊屬,乃而趁機獻進臺江〈鹿耳門水道圖〉,力促鄭軍入臺。
猶如柳暗花明中,鄭成功即而召集各鎮將領共商研議,慮及日後軍糧補給所需,於焉決定東征臺灣。
為了征臺,鄭成功整軍經武,厲兵秣馬,再興水師,修葺船艦,以期能一舉竟功。
明永曆十五年3月23日(西元1661年4月22日)鄭成功揮軍2萬5,000名,船艦400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繞經澎湖而於4月1日(西元1661年4月30日,一說29日)晨霧中來到了臺江外海。
薄嫋騰蔚一片的天海,隨那鄭軍寸寸推移,漫攏著詭譎而莫測的氛圍,如處山雨欲來的臺灣,就要有所變動。
臺南一帶,昔日所居西拉雅族人呼之為大員(Tayauan),為當時臺灣最早發展之地,在今藏於荷蘭海牙市國立圖書館之J.G
Black於1629年所測繪的大員一帶海圖所示,彼時一鯤鯓島尚未和臺灣本島相接,鹿耳門則是一片荒沙之地,沿海洲環抱的內海仔即為現今所謂之臺江。
臺江彼時多沙汕,分有南北二水道,南面一般稱之大港,水道寬敞可行大船,然四隅皆處於城環伺之下,北面河道則較狹窄,盤迂難行,且之海底礫岩及沉舟利如刀仞,不悉之船經此常易遭擱淺或剉傷,是以當時之行船會以長篙繫紅帶撐其深淺翼翼而行,時人畏視之為天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