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王的世紀
路易十四在位時間長達72年,不僅帶領法國進入輝煌時代,更引領西方文化邁向黃金時期。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當時歐洲各國君主、甚至是全民的典範。以致啟蒙時代的精神領袖伏爾泰(Voltaire)將整個17世紀稱為「路易十四的世紀」。
西元五世紀,羅馬帝國被居住在歐洲的民族滅亡,希臘羅馬文明隨之結束,進入了長達千年的中世紀,此時歐洲分裂成無數國家,由各個民族治理。由於這些民族的文化相對落後,有些甚至還沒有出現文字,使用簡單的語言,風俗習慣也是極其原始的,也因為語言和風俗各不相同,彼此間又因爭奪生存的空間而互相爭鬥混戰,致使社會局勢始終動盪,文明的發展幾近停頓。
西元15世紀的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想要重新連接上消失千年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文學、繪畫、雕塑及建築等領域開始發展,地理和科學方面的不斷發現,以及儀器工具的發明改良,如此百餘年的發展,為歐洲的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礎。只不過個別的文化領域雖然進步許多,社會整體的精神面貌和表象上,仍舊滯留在中世紀的落後貧瘠之中。這些不足之處,在接下來的世紀中,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和方式發生著變化。而促成這個改變的,正是人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在西元1638年出生,五歲時登基,西元1715年以77歲高齡去世,統治法國的時間長達72年,是歐洲史上、可能也是在本次文明歷史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路易十四在位時間長久,本身的精力旺盛,經常長時間工作,他不僅帶領法國進入輝煌時代,更引領西方文化邁向黃金時期。在歷史上,也有一些君主推動文化的發展,但其深度或廣度很少能像路易十四所作的如此系統與全面。他影響歐洲各方面之深遠巨大,以致啟蒙時代的精神領袖伏爾泰(Voltaire)將整個17世紀稱為「路易十四的世紀」。
啟蒙時代的精神領袖伏爾泰(Voltaire)將整個17世紀稱為「路易十四的世紀」。(維基百科)
獨領世紀風騷
即使路易十四沒有帝王的頭銜,他仍然是一個非常迷人的人:他總是愉悅友善、對任何人都彬彬有禮。他有堅強的意志,面對疼痛和生命危險卻能淡然以對。路易十四可以長時間工作而不覺得疲倦,在召開朝廷會議時,他總是仔細聽取每個報告。他的記憶力超強,眼光敏銳,進入一間滿是人群的寬廣大廳後,馬上就能察覺誰在場、誰不在場。在他的治理之下,法國達到了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他親政後大力進行政治與經濟的改革,帶領法國參加四場大型的歐洲戰爭,在戰場上英勇善戰,擴張了法國的領土,使法國成為歐洲當代的霸主。
無論路易十四是否有所自覺,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當時歐洲各國君主、甚至是全民的典範。他將巴黎建設成第二個羅馬,供各國教徒前來朝聖;開放凡爾賽宮及其花園,讓法國和歐洲人民都可以自由進出參觀,允許百姓接近他,向他陳情。的言語舉止、穿著姿勢,無一不迅速成為歐洲社會的流行趨勢。在首都郊外興建龐大的宮廷與遼闊的花園,更成為歐洲各個君主競相仿效的對象。在凡爾賽宮完成後不久,歐洲各國也陸續出現了好幾座大型宮殿,例如德國的卡斯魯厄(Kalrsruhe)、奧地利的美泉宮(德語Schloss
Sch nbrunn)等等。
只不過各國君主雖然極盡所能的模仿路易十四的做法,卻無法效仿他的氣度、眼光與意志:他作為當代最有權勢與財富的君主,卻不怕被暗殺,反而開放宮廷任人參觀,還規定訪客必須佩劍才能入內。
引領西方文化
■語言與文學
路易十四先後成立了法蘭西文學院和喜劇院,促進了法文的發展,語法逐漸定型、文法結構也逐漸清晰,使原本粗鄙混亂的法語成為世界上最優美精確的語言之一。由於法國當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遂使法語成為歐洲上流社會通用的語言,如同今日的英文一般。直到18世紀末,遠在俄羅斯的俄國貴族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法文交談的時候甚至比用俄文的機會還多。
法蘭西學術院的雙重任務:規範法國語言、保護各種藝術。(維基百科)
除了設立學院來規範語言外,路易十四還以優厚的薪俸與待遇網羅了當代的傑出作家,例如高乃依(Corneille)、拉辛(Jean Racine)、莫里哀(Jean-Baptiste Moliere)、寓言家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等人。路易十四愛好戲劇,受其知遇之恩的文學巨匠們便不遺餘力地進行創作。他們不僅創作了許多經典的文學及戲劇作品,更規範了各種文學體裁,提倡古典的規律、對稱、典雅的創作風格,並遵守源自古希臘戲劇理論的「三一律」(意即作品裡時間發生的時間一致、地點一致和發展的主題一致)。
這個時代的作家遵循著傳統的形式創作,其作品嚴謹典雅且富戲劇張力。這股風潮從法國蔓延到歐洲其他國家,從戲劇作品擴及到其他藝術領域,持續了整個世紀,形成的風格被後世稱為「古典主義」。
■思想
主張三權分立的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集哲學家、數學家與物理學家於一身的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與啟蒙時代的大思想家,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伏爾泰(Voltaire)等人,都曾受過路易十四的獎勵。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影響了現代西方的社會形勢,其中包括美國立國的「獨立宣言」,成為後來世界上主流的民主制度。
笛卡爾提倡二元論與理性主義,創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主張信仰自由與司法正義的伏爾泰,其思想更是直接影響了啟蒙時代的自由思潮,導致後來的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出現。
■藝術
除了戲劇與文學外,路易十四對藝術的鑑賞力是少有君王可以並駕齊驅的,而他贊助支持藝術的慷慨,也堪稱史上罕見。他以優裕的條件吸引歐洲各地的藝術家前來定居巴黎,使他們安心創作,還在1663年創辦了繪畫與雕刻學院(Academi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來培育人才。
除了禮遇當代藝術家、培養未來的藝術人才外,路易十四更不惜重資收購古代的藝術品。法國皇室從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達文西的贊助者)開始,才懂得收集藝術品。數百年來,陸陸續續收藏的作品雖然精美,數量卻不多。直到路易十四在位後,才開始大量的收集藝術品。他為了收集歐洲各地的藝術品,曾派遣一群人到義大利各地,專門為他收購希臘羅馬古典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數量之多,以致於當時的教宗曾下令,禁止義大利各地各類的藝術品。
路易十四對藝術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各地的王公貴族,他們紛紛仿效國王,設立學校,鼓勵藝術創作,使法國成為當時藝術最發達的地方,並奠定此後重視藝術與美學的傳統。
■舞蹈
路易十四喜好跳舞,認為跳舞是對身體最好的訓練。不只是作為旁觀者的欣賞而已,他還喜歡自己出場跳,而且不只是業餘性質的在舞會上盡興而已,卻是真正作為舞劇的主角,上舞臺作正式表演。從他13歲第一次登臺演出,到30歲時因為體重原因而退出舞臺為止,路易十四總共在26部大型芭蕾舞碼中擔任主角。
路易十四在23歲親自執政的那年,在巴黎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皇家芭蕾舞學校,禮聘多位當代的藝術界大師,如盧利(Jean-Baptiste
Lully)、莫里哀等,專門負責芭蕾舞的創作和演出。在這個時代的芭蕾舞碼皆為男性舞者所創作,表現人體的力與美。芭蕾的五個基本腳位、十二個手位和一些舞步也是在此時確立,並以法文命名,奠定了芭蕾動作的體系。
■音樂
由於君王喜好跳舞,法國宮廷的作曲家必須隨時創作適合跳舞的音樂。1672年,路易十四建立了音樂學院。西洋古典音樂中著名的「慢-快-慢」三段對比式的法國風格,便是由盧利所奠定的。路易十四的宮廷舞曲後來被英國的作曲家菩塞爾(Henry
Purcell)及德國的巴赫(J.S. Bach)等人加以運用發展,輕快愉悅的曲風一掃之前緩慢沉鬱的曲調,開為了新的音樂風格。
除了舞曲外,宮廷生活中還需要各式各樣的音樂:音樂會、戲劇表演、宗教儀式、婚喪喜慶、國王出巡及外使來訪、巡獵,還有在戶外進行的娛興活動,如划船、賽馬、遊園等,都需要音樂伴奏。路易十四的御用樂手人數約在150到200人之間,分別在凡爾賽宮內的軍樂隊、教堂樂團和室內樂團演出。
在宮廷裡成立樂團也隨即成為歐洲各國君主仿效的行為。他們依照各自的財力配置了編制不一的樂手和作曲家,除了譜寫與演奏法國風格的音樂外,也逐漸經由創作來建立古典音樂的樂理基礎。
■科學
路易十四在1699年成立了皇家科學院,亦即今日法國科學院的前身,延攬了當代最出色的科學家,如笛卡爾、天文學和數學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等人。在這個時代裡,科學家們創立了解析幾何,開始使用數學符號,提出光的折射理論,研究「電」,觀察潮汐和大氣,並嘗試將各種金屬燃燒以製成合金,許多科學儀器和各個領域的工具也陸續的被發明出來,將自16世紀以來興起的科學革命的浪潮不斷地推高。
路易十四與中國(歐洲的中國熱)
17世紀前的歐洲社會對中國的印象,多半來自《馬可波羅遊記》中所描述的,一個遙遠的、神奇的、文明又富庶的東方古國。歐洲人對這個神祕國度的追尋導致後來的地理大發現,在真正抵達中國之前,先發現了美洲大陸和許多當時不為歐洲人所知的地方。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 da
Gama)發現了印度航線,1514年,葡萄牙商船首先抵達中國,自此以後,歐洲各國的航艦開始來往於亞洲與歐洲之間,商人與傳教士逐漸進入各地,進行貿易與傳教的工作。路易十四也是通過這兩種人來進行法國與中國的文化交流。
精神層面的文化交流
路易十四除了通過貿易連接中國外,也藉由派傳教士出使來與中國政府接觸。他曾在1688年致信給康熙大帝,稱康熙為「至高無上、偉大的王子」:
至高無上、偉大的王子,最親愛的朋友,願神以美好成果使您更顯尊榮。獲知在陛下身邊與國度中有眾多飽學之士傾力投入歐洲科學,我們在多年前決定派送我們的子民,六位數學家,以為陛下帶來我們巴黎城內著名的皇家科學院中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但海路之遙不僅分隔您我兩國,亦充滿意外與危險;因此為了能滿足陛下,我們計畫派送同樣是耶穌會士,即我們的數學家們,以及敘利伯爵,以最短與較不具危險的陸路途徑以便能率先抵達您身邊,做為我們崇敬與友誼之表徵,且待最忠誠見證者敘利返回之際能發表您一生非凡的作為。為此,願神以美好的成果使您更顯尊榮。1688年8月7日寫於馬利。
您最親愛之好友
路易
這封信交由耶穌會傳道士組成的派遣團遞送,這個派遣團卻因不明原因無功而返,以至於這封信也未能呈給康熙閱覽。
路易十四致康熙帝之書信(複製品)。1688年8月7日寫於馬利的手稿複製品,法國外交部檔案處藏。(故宮博物院)
路易十四前前後後派遣過數百位耶穌會的傳道士前往中國,成功抵達的至少有50名。他們除了是虔誠的傳道士以外,還是皇家科學院的院士,是學有專精的科學家、數學家與天文學家,他們帶著歐洲的科學與儀器工具,以「國王數學家」的身分出使中國,其中數人更成為康熙的老師,或擔任清朝官員,深受康熙器重。
其中以白晉(Joachim
Bouvet)所起的作用最大,他在1684年被路易十四派往中國,1688年來到北京,成為康熙的老師,教授幾何學,並翻譯西方幾何與醫學的文章。康熙36年(西元1697年),白晉奉康熙的旨令返回法國,向路易十四表達希望路易十四能派遣更多傳教士前來中國的願望。
白晉回到法國後,用文字報告的形式向路易十四詳細描述了他所認識到的康熙大帝,這份約有10萬字的報告後來出版成《康熙帝像》一書。此外,他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中國當時上流社會的人物形象,後來出版為《中國近況人物》。白晉在書中,以肯定讚揚的方式形容清朝宮廷:「此宮廷崇文尚禮,其位於亞洲幾乎同於我國宮廷於歐洲一般。」這二本書開啟了法國社會從上到下的中國熱。
在中國的傳教士分布各地,根據自己的專長對中國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並寫成筆記或文章。這些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18世紀時被編輯成三部篇幅巨大的叢書,號稱18世紀歐洲關於中國的「三大名著」。
此外,傳教士也翻譯了中國的典籍,介紹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歷史制度。這些書籍的出版,不僅對法國人,甚至也對歐洲人起到巨大的影響,許多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如伏爾泰、霍爾巴赫等人,對中國的認識與研究,都是從這些書而來的。歐洲人所憧憬的、遙遠古國的神祕面紗逐漸地被揭開,開始了解中國的一切。
物質層面的文化交流
路易十四在23歲(西元1660年)時下令法國政府開設官方的「中國公司」,首次派商船前往中國,只是這次航行因為航海途中遭遇風暴而沉沒,公司也因此倒閉。意志堅強的路易十四不因此放棄,四年後又組建「東印度公司」,積極拓展亞洲貿易。1698年,他派遣使者指揮「昂費德里特號」(L
Amphitrite)成功抵達中國。
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出訪大清帝國記,南京瓷塔。(新紀元資料室)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的康熙時期,康熙對外國採取開放交流的態度,對法國使者的首度來訪表示歡迎,允許法國在廣州成立商館,並免除入關應該繳納的關稅。「昂費德里特號」在回程時攜帶了大量的絲綢、瓷器、漆器等中國貨物,這些貨物在歐洲自古就是珍貴稀有的,在古代必須通過漫長又危險的陸上絲綢之路,才能從遙遠的中國運抵歐洲。西元七世紀後,陸上絲綢之路因為中亞地區形勢的混亂而中斷,只有少數的商旅如馬可波羅父子般,來往歐亞大陸之間,帶回來的東方物品也只能零星地出現在歐洲,因為取得不易,通常只有王公貴族才有辦法使用,有時甚至連有錢還未必能買到。
此時滿載珍稀貨物的船回到法國,可想而知會造成多麼大的轟動。路易十四穿著絲綢織成的衣服,宮廷裡擺設著各式精美的瓷器。上行下效,法國社會迅速的吹起了一股中國熱,遙遠神祕的中國成為真實可及的地方,稀奇罕見的珍寶成為現實流行的時尚,人們驚嘆於中國物品的精緻優雅,透過中國傳來的物品更深入的認識中國。
路易十四不僅帶領法國乃至於全歐洲發展精緻先進的西方文化,也引領著人們了解中國文化。他不僅創造了一個助於他的世紀,更深遠的影響了後世的發展,堪稱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君王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