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薄谷開來案庭審現場直擊 「她的手在抖」

?"
2012年8月9日,谷開來受審時卻身著高級名牌襯衣,偶爾眼露凶光表現鎮定,但參加旁聽的一名學生清晰看到她手在顫抖。(AFP)

谷開來毒殺英商海伍德案,這個被稱為30年來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審判,8月9日開庭,為18大之前審判薄熙來和王立軍拉開了序幕。庭審期間谷開來保持相對鎮定,但無法掩飾極度的緊張。參加旁聽的一名學生說:「可以清晰看到她手在顫抖。」

文 ◎ 文華

2012年8月9日,谷開來、張曉軍涉嫌謀殺海伍德(Neil Heywood)案,這個被稱為30年來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審判在安徽省合肥中級人民法院三樓一號廳開審。選在全球關注奧運比賽的時刻審判原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妻子、54歲的谷開來,當然是有意安排的,這也是為了趕在中共18大召開前處理「前朝遺留問題」,因為審判谷開來之後,緊接著還有審判王立軍和薄熙來。時間不多了。

法庭內外戒備森嚴

那天,颱風「海葵」也趕來赴會。合肥天空布滿烏雲,市區籠罩在狂風暴雨中。一大早警方就在法院前拉起封鎖線,警車在各個路口停著,在法院門口、階梯更駐守大批特警,幾乎每隔20公尺就有一名警察站崗,戒備森嚴。法院外圍街道也有許多公安、武警及便衣人員,接近合肥中院的部分道路禁止車輛通行,導致鄰近交通擁堵。當地民眾描述說:「今晨合肥,銅牆鐵壁,草木皆兵!」

這天法院的其他法庭都休庭,其他工作人員都放假。旁聽谷開來案件的,沒有事先頒發的旁聽證,誰也不能進,人們只好在大雨中守候。在早上8時30分開庭前,進入法庭的人都經過嚴格的檢查,不許帶入任何錄音、錄像設備,連紙和筆都不能帶,以免法庭內詳情被外人知道。

不過消息還是傳出來了。8月10日上午,人人網出現一個帖子,是參加旁聽的、安徽師範大學09級歷史系學生趙象察,根據自己的記憶寫的一個記錄。很快這篇文章就被刪除了。

根據趙的描述,庭審期間谷開來一直保持相對鎮定,但無法掩飾自己極度的緊張。趙說:「可以清晰看到她手在顫抖。」她在庭上沒有為自己辯護,一直委託律師為其辯護。語言柔和,普通話標準。

庭審期間,整個法庭內部十分平靜,在冗長的舉證階段,有聽眾睡著,並發出呼嚕。場外有少量來自東北聲援薄家的群眾,高呼毛主席萬歲等口號,後被警方帶走。

海伍德的最後晚餐

谷開來說她殺死海伍德的原因是他威脅了兒子薄瓜瓜。2005年左右,海伍德參與薄家一個大項目,涉及法國地產和重慶江北區建設。若該項目順利實施,海伍德可獲得1.4億英鎊的提成。後由於政治因素,此項目未能開工,於是海伍德給薄瓜瓜的郵件中,索要預期收益十分之一的賠償,即1400萬英鎊。雙方發生爭持,後海伍德在郵件中寫道:「You will be destroyed.」(你會被毀的),並將薄瓜瓜軟禁在其英國住處。

谷開來沒有解釋後來海伍德是怎麼釋放薄瓜瓜的,但她卻動了殺海伍德的念頭。法庭上,谷開來稱是自己殺人,張曉軍只是聽命於她,但王立軍一開始就知道她的殺人企圖,兩人合謀將海伍德誘到重慶,以販毒為名將他擊斃,但王臨陣退縮,谷只好親自動手殺人。谷在口供中反覆強調,王立軍「太陰險了」。

谷開來供認,她通過黑道人物,弄到了「三步倒」毒狗藥氰化物。當張曉軍從北京把海伍德接到重慶後,當晚,谷開來與他共進晚餐。晚餐後,谷用皇家禮炮威士忌配了幾個小玻璃瓶裝的毒藥水溶液。隨後谷開來獨自進入海伍德的房間,兩人對飲。海伍德被灌醉後嘔吐,意識模糊,喪失反抗能力。這時張曉軍進入現場,將毒藥交給谷開來,谷開來則趁海伍德酒醉嘔吐後口渴之機,將毒藥餵給他,並在現場灑下預先準備好的毒品,製造海伍德販毒的假象。

等兩人發現海伍德血壓消失後,離開現場。谷開來打開請勿打擾標誌,並囑咐酒店服務人員不要打擾。11月14日,案發一日後,谷開來將自己的犯罪經過,完整的告訴了王立軍。事後王立軍將這一錄音作為證據,提交給了有關部門。

谷開來供詞牽出更多疑問

不過人們對這套供詞表示了強烈的質疑。比如,海伍德死後並沒有發現氰化物中毒的主要典型症狀(瞳孔放大、眼球突出、黏膜出血),僅有肺水腫與腦水腫等氰化物中毒次要症狀,其血液檢查,第一次未查出氰化物,第二次卻查出微量氰化物,只是人體中毒的下限。這期間發生了血液樣品脫離司法程序,被王立軍及其他幾名重慶高級警官違法隨身攜帶的事件。

其次,人們質問,海伍德在一個項目中就能獲得1.4億英鎊的提成,那谷開來和薄熙來會獲利幾十個億呢?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就這樣被蛀蟲們鯨吞嗎?這無疑讓公眾對薄熙來家族金錢流向充滿疑問。

儘管此案轟動全球,但美聯社記者在合肥與網吧的學生、女出租車司機、軟件推銷員和賣花的商販交談中發現,他們都不知道不遠處的合肥中級法院正成為中國政壇關注的中心。在法院對面的商場外,一位年輕的計算機軟件推銷員說,他還根本不知道誰是谷開來,「因為政治與我自己的生活幾乎無關」。

不過,谷開來殺人案背後的事,卻是和每個中國人相關的。◇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