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周刊|和您攜手,共同走進新的紀元

中國面臨深重危機

  據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家提供的數字,中國製造業投資環境正進一步惡化,造成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從而引發各種危機。

  對於製造業各行業的生產過剩局面,該來源舉例表示,鋼鐵生產能力過剩21%;汽車12%;水泥28%;電解鋁35%;不鏽鋼60%;農藥60%;光伏95%;玻璃93%。這麼多產能過剩的行業必然使得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長期的蕭條。這種狀況和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時期非常相似。

   也有經濟學專家指出,這種產能過剩的狀況,加上國內各地競相攀比建設摩天大樓的情況,都很像以前的各次經濟危機,只是情況更加嚴重。光是已有的和在建的摩天大樓,就超過了美國的總數,而中國的總收入和人均收入都比美國差得太遠。這都說明中國的經濟不僅僅是過熱,而是畸形和瘋狂。或者說,是激勵方式不合理造成了這種畸形和瘋狂。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是因為中國的經濟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半市場經濟。所以不是市場在自主的調節,而是市場和政府在各自為政亂調節,並且互相干擾,互相掣肘製造出了混亂。各自懷著不同的目的,越調節越亂,把本來市場自己都調節得不太好的市場秩序調節得更亂了。這就是所謂的半市場經濟和計畫經濟的亂源。所謂的計畫經濟實質上也是一種半市場經濟,它從來也沒有離開過市場和貨幣,只是不尊重千百年來人類總結出的市場規律而已,和現在中國的半市場經濟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別,沒有本質的差別。

  有些御用學者馬屁文人還在努力地論證,這個所謂的中國模式只要修修補補,就能夠持續地運轉下去。不少心存僥倖的中產菁英們也眼巴巴地等待著,希望這個預言應驗。遺憾的是,比他們更精明的高層人士已經看到了世界的末日,就像破船上的老鼠一樣紛紛逃離,把人生的三樣寶,老婆、孩子和錢包轉移到了安全地帶。這說明他們非常清楚這個政治是個沒希望的政治,他的病根就是決策層的私利和國家人民的公共利益脫節。

  我們有時候會罵那些專家學者們無能,這不是很公平。大多數專家學者們的局部建議都是可行和有效的。之所以實際上無效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是那些在別的地方和國家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就變了味兒了。胡耀邦在80年代就醒過味兒來了;同樣懷有赤子之心的專家學者們現在也醒過味兒來了。膽兒大的已經在大聲疾呼:不改革掉專制政治,什麼改革都沒用了。

  但是專制政治的特點就是讓說真話的人閉嘴,只能小改小革,不許革命性的變化。已經這樣維持了三十多年,他們認為經驗說明維持下去不是問題。他們的理論前提就是菁英們常說的中國人素質低。可是他們忘記了,經驗同時說明古今中外素質更低的老百姓照樣會造反。繼續維持下去的結果,就是經濟和社會矛盾的總爆發,那就是天下大亂,不革命也是革命了。

   是和平的革命犧牲一小部分人好呢?還是天下大亂誰也躲不過去好呢?所有中國人都在權衡這個問題。更大的問題是有沒有人願意冒這個風險,而且有能力冒這個風險。不管有沒有,能不能,反正所謂的中國模式已經熬到了頭。(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您也許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