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費城室內交響樂團總監彼得.吉斯德林
文 ◎ 潘美玲
在長期的經濟蕭條中,交響樂如何生存?藝術品質和商業盈利如何兼得?在許多樂團申請破產之際,費城室內交響樂團從2007年以來每年實現盈利,樂團總監彼得.吉斯德林(Peter H. Gistelinck)是這些亮麗成績單背後的功臣。
觀眾和營收的下滑,是今天美國和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經理和藝術總監所不得不面臨的挑戰。
斯坦福大學名譽教授羅伯特.佛蘭納根在2012年初出版了一本新書《交響樂團的危機:藝術成就與經濟挑戰》。根據佛蘭納根教授對美國50個最大交響樂團在過去幾十年的研究,該書詳細分析了遭遇巨大挑戰的美國交響樂團及其商業模式。在挑戰面前,許多樂團申請破產,同時也有許多樂團緩慢但穩定地成長。費城室內交響樂團(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Philadelphia)就是後者之一,它解決了運營中的問題,扭轉了樂團的困境。從2007到2011的連續五年裡實現了盈利,其2012年的業績也表現亮麗,票房收入增長23%。
費城室內交響樂團總監彼得.吉斯德林(Peter H. Gistelinck)是這些亮麗成績單背後的功臣。他掌管著超過200萬美元的營運預算,管理著人事、財政和樂團的資源,其中包括33名世界級的音樂家和12名工作人員。吉斯德林接受專訪,就美國整個交響樂團普遍面臨的挑戰,分享其獨特的應對之道。
不斷能夠得到觀眾的支持和確保營收的穩定,是今天美國和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經理和藝術總監所不得不面臨的挑戰。(AFP)
使命和遠見 樂團持續增長的基礎
從一名音樂家到藝術總監,吉斯德林獵涉廣泛的職業生涯使他能夠駕輕就熟地打理商業藝術。在擔任費城室內交響樂團總監前,吉斯德林曾任布魯塞爾愛樂樂團和佛蘭芒語廣播電臺合唱團(Brussels
Philharmonic & Flemish Radio Choir)的聯合藝術總監、法國巴黎的精神演唱團(Le Concert Spirituel)的總經理、比利時根特市(Ghent)的佛蘭德室內樂團(the
Chamber Orchestra of Flanders)的總經理、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音樂教授、法蘭德斯皇家芭蕾舞團(Royal Ballet of
Flanders)的音樂指揮、比利時國家廣播和電視臺的編曲家和交響樂總監。
當談到他的音樂背景是如何適應一個交響樂團的商業運作時,吉斯德林說:「音樂家們願意看到音樂家擔當主管,你必須得滿足他們,否則你就得不到尊敬。如果要管理一個交響樂團,你至少要有音樂的背景,否則注定失敗。」
在談到交響樂團所面臨的經濟挑戰以及他的因應之道時,吉斯德林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和解決的辦法都不是一日而成的。因此需要有一個全面而長期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奢望一蹴而就。」他給費城室內交響樂團所帶來的可持續性的增長是建立在他一貫所奉行的基礎上,包括觀眾能夠明白的一個非常明確的使命和遠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保持83.7%的老觀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大部分演出上座率將近90%。」
傾聽觀眾的聲音
相較於經濟的低迷,吉斯德林更關注的是樂團怎樣能夠滿足觀眾的需要。他做了一個為期四年的市場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樂團如何真正地了解他所服務的社區並提供觀眾喜歡的曲目是至關重要的。他說:「要吸引觀眾來聽我們的音樂,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我們演奏家和指揮所喜好的。當社區能夠感覺到你的組織與他們密切相關,你的營收才能夠毫無疑問地走向正軌,例如來自基金和公司的收入。」
藝術組織關注他們所服務的社區,這在美國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資助大部分都來自社區(私人和公司),而不是政府。「我們必須明白,無論多麼重要,政府的資助只占年度預算的1.8%,這包括聯邦、州和市的總和。而且在今後幾年這點資助還可能更少。最後一點別忘了,在現今的世界,當觀眾想去參加藝術活動時,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因此作為一個藝術組織,能夠與眾不同就顯得特別重要。」
作為一個樂團的負責人,吉斯德林把他做的一切都融入觀眾的體驗之中,包括選擇曲目、獨奏家、指揮和主題。他說:「現在的觀眾不是去聽一個音樂會,他們是去體驗音樂會。所有這些因素對培養忠實的觀眾都至關重要。而這個忠實的觀眾又會成為你的親善大使,給你帶來新的觀眾。僅去年一年,雖然我們購買年票的觀眾只增長了1.5%,但我們的票房觀眾卻增加了20%。」
背離傳統藝術宗旨 不能挽救藝術
藝術和藝術家靠創造力發展。但是吉斯德林希望創造力不僅是為了藝術家的自我實現,也是為了滿足觀眾對音樂的熱愛。
經濟蕭條使許多藝術組織陷入困境,有的藝術團體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口味就背離了傳統的藝術宗旨,吉斯德林說這樣的做法不會挽救藝術,相反,會失去最忠實的觀眾,「這將是你最不願意看到的後果。」
吉斯德林對交響樂的前途充滿信心,他引述市場調查研究的結果說,無論經濟怎樣起伏,交響樂團都有一批固定的忠實觀眾,他們的年齡在接近40歲到60多歲之間,而且長期以來沒有變化,並且跟經濟好壞沒有關係。這項結果證實了交響樂的觀眾群不是在減少,而是需要人們達到一定的年齡後才會成為交響樂的忠實觀眾,即在接近40歲時人們開始聽交響樂,並從此成為忠實的觀眾,一直到老。作為交響樂團總監,吉斯德林說他的最大樂趣是迎接挑戰,如何將交響樂帶到它真實的歸屬。「當我接受一個新職時,高品質是極其重要的,否則你就不能在工作中成功。我總是把它與餐館的大廚相比,他必須得有好的食材才能做出一頓美餐。」
費城室內交響樂團不久將迎來50周年的慶典,吉斯德林的目標是把音樂享受帶到音樂廳之外的更廣闊的世界裡。他通過跟一些公司的合作,比如SpectiCast公司,把音樂會的影碟在戲院上映,通過和Naxos
International合作,讓人們可以從互聯網上付款下載音樂會和表演。「要知道,觀眾不只是在音樂廳裡,到處都有。我希望交響音樂會能走出音樂廳,讓更多的人看到和欣賞到,無論他們身在哪裡。」
吉斯德林注重對藝術高品質的追求,他和許多世界級的藝術家有很好的合作關係。2006年他創立了費城室內交響樂團終身成就獎,獲獎者包括多次獲得過奧斯卡和格萊美獎的法國著名音樂家米歇爾.勒格朗(Michel
Legrand);演藝圈大滿貫得主,獲得過奧斯卡獎、格萊美獎、艾美獎和托尼獎的美國音樂家馬文.哈姆利奇(Marvin Hamlisch);被譽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何塞.普拉西多.多明哥(José
Plácido Domingo Embil);世界知名的女高音傑西.諾曼(Jessye
Norman)等。吉斯德林認為,這些世界級的藝術家代表了音樂的影響力和創造力,當我們把榮耀給予這些藝術家的時候,也是在彰顯我們自己對音樂的卓越追求。
鍾情東方人的理念和文化
吉斯德林是一個集才情於一身的藝術家,他精通英語、法語、德語、荷蘭語及佛蘭芒語(Flemish),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歐洲人,他卻最鍾情於東方人的理念和文化。「東方人含蓄、儒雅,比歐美人更加平和,懂得進退自如的原則,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更接近自然,我覺得東方的地理、文化和藝術比歐美對我更具有吸引力。」
對東方充滿了嚮往的吉斯德林說,他喜歡過亞洲人的平和生活方式「比如漫步在太平洋的海濱,看潮起潮落,那裡的人們過著簡單而質樸的生活,在我看來,當人們能夠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於自然時,這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
吉斯德林看過馳名世界的神韻藝術團的表演,他說,神韻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神采,尤其是大手筆用西洋樂團來演繹中國古典音樂的雅韻,真是集古今中外之大成!◇
|